航空专家称中国大飞机项目面临国外对手的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14:57 新浪航空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运十的下马,有网友刚刚就提问有没有可能在运十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把它从大飞机这个角度,再把它进行重新的一个研制?有没有这个可能?

  李广义:实际上运十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品,像这一类产品实际上如果再把它拉出来,在它的基础上要改的话,实际上技术上已经比较落后了。很多东西,比如现在的大型客机都要用超临界机翼,它不是,它的结构、设计规范现在也在逐步地往前走。所以,我们认为在它的基础上再发展的话,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平台往上走,可能消耗的成本和人力也不会再节约多少。所以,还是新研制一个更好(笑)。

  张宝鑫:我非常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因为“运十”这款飞机毕竟是将近30年的东西,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理念、规范都是很早的一套标准。现阶段比如我们要把它拿过来,即使拿来图纸再重新造出来,即使不说工艺这些具体的,你要投入的成本可能比你设计的成本还要高。因为它的很多工艺、材料现在可能都已经被淘汰了,我们不可能再去使用过去的这些东西了。所以,我认为像我们国家启动了新型的大飞机的项目,这也是证明我们有必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开展我国未来大型飞机的项目。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运十,中国的民航制造业从发展运十,到现在发展了ARJ21支线客机,两位怎么看这种变化?

  李广义:实际上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在努力去发展民用飞机、民用客机,而且也走过很多弯路,比如当时在几十年前,当时要三步走,先造MD80、MD90,然后再自行研制180座的飞机,但实际上最后都没有成功,实际上有非常惨痛的教训。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中国政府也好,包括中国航空工业的有识之士也好都认识到,可能先研制支线飞机是咱们进入国际市场,按照国际的惯例去发展民用飞机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张宝鑫:中国航空工业多年以来在大型客机研制方面是先干后支还是先支后干这个问题上已经争论了多年。从干线飞机的研制方面来讲,因为干线飞机现在已经有波音、空客两大巨头,已经完全抢占了全世界干线飞机的市场。我们进入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而在支线客机市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支线客机市场蓬勃发展,整个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而支线客机市场又从小支线向大支线转移,就是50座之上和100座之下的,这个市场急剧膨胀。我们国家这个时候找准切入点,在这个区间之内,同类竞争机型又比较少,ARJ21现在出来了,之前只有巴西和加拿大的庞巴迪两款机型成熟,ARJ21出来之后,同时是俄罗斯的SSJ100。为什么说这么多家一起都在上马同类型呢?就是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巨大,而且它的技术难度又比干线飞机门槛稍微低一点,对于我们国家航空工业来说是恰如其分。

  主持人:中国大飞机项目是否会受到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一些压力呢?

  李广义:那肯定的。因为实际上是这样,现在大型客机市场已经被波音和空客全垄断了。这两个公司它们提供的产品是从一百零几座一直到四五百座,它们从市场中获得很丰厚的利润,它们肯定不会让这些利润白白流走,所以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我想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型客机未来一定会走向世界的。

  张宝鑫:对于大型客机而言,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先从大型客机研发的话,我们会受到空客和波音两个公司全力的阻击,对我们来说研发风险就非常高。中国航空工业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中国大型飞机有可能先从大型运输机这个角度先行突破,然后由大型运输机进行改良设计之后,再进入到大型客机的市场里。这样我们的技术会逐渐成熟,我们的市场会得到逐渐的开发,这样对我们的风险也会有所降低。

  网友::当年研发“运十”的设计团队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是否加入了新的ARJ21的支线客机的设计?

  李广义:很少。因为实际上当时“运十”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即使是20岁,现在也基本上退休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很少的人在参加。

  张宝鑫:因为这些人的经验和技术仍然是更宝贵的财富,在我们新研制的支线客机当中他们能起到引路的作用,而在整体的团队当中又有一些精英,在ARJ21的研制当中起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们。

  主持人:李老师,您觉得我们现在ARJ21的设计团队整体结构怎样?比如年龄或者是他的学识?

  李广义::实际上现在ARJ21的设计队伍是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它以前叫做603所,和以前的640所合并而成的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这两个研究单位都具有丰富的研制大型飞机的经验,比如咱们国家的轰6,咱们国家的“飞豹”都是西安603研制的,经验来讲是比较丰富的。

  张宝鑫::实际上一飞院首先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从603和640来讲,两个设计所都有大型飞机设计的经验。而在两个所合并之后,正所谓是强强联合,互相优势互补,他们来设计ARJ21,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