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研制成功新型智能化反装甲灵巧弹药(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07:30 科技日报
国产120毫米制导迫击炮炮弹
美国智能反装甲子弹药(BAT)反坦克试验,该弹药主要由远程火箭炮抛射到攻击地域上空,然后自主搜寻目标
在总装备部驻京某研究所,提起韩珺礼,人们的话题一下子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已过不惑之年的韩珺礼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黧黑的面孔,敦实的身影,憨厚的性格,对同事和朋友总是笑脸相待,为人处事从不张扬个性。因此许多初见韩珺礼的人很难将其与“专家”、“学者”之类的头衔连接起来,更难以相信此人就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前不久,从戈壁滩深处的某试验场传来喜讯: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攻击真实装甲目标试验获得成功!在此次试验中大显神威的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一种集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于一体的智能化灵巧弹药。韩珺礼不仅是该项课题的论证人,也是试验场的阵地指挥员,该型弹药正是在他的口令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追逐梦想:穿越硝烟步履坚定 韩珺礼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在他眼中绿军装就是威风凛凛、英俊潇洒的代名词。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当兵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四年军校生活转眼而过,韩珺礼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又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韩珺礼的主要工作是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此外他们还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了满天尘土。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问题,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 尽管硝烟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但韩珺礼对于军人的职业却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这段日子里,韩珺礼献身国防的信念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多年后的今天,当韩珺礼谈及这段往事,他把这段阅历看作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1990年,韩珺礼再次回到了云南某弹药修试站。回顾几年的从军之路,韩珺礼坚定了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他感到自己迫切需要提高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韩珺礼萌发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韩珺礼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韩珺礼的青春步履再次沿着梦想的方向展开了跋涉! 敢为人先:创新之路踏荒而行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 俗话说:更上一层,高看一眼。韩珺礼在院校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系统的学习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极大提升。1997年,韩珺礼到某研究所压制武器组工作,从此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的细致严谨,韩珺礼参与了某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并且迅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确立了射击精度概念,才能将新型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韩珺礼的积极推动下,在研发该型武器系统时成立了弹道专项组,专门负责研究解决射击精度问题。弹道专项组的成立标志着射击精度概念在该型武器系统研发中的确立。然而在当时,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韩珺礼的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认为要实现火炮射击精度不仅难度太大,而且缺乏实战意义。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质疑的声音随着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成功渐趋平静。当同行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研发历程中的一波三折,不禁叹服韩珺礼引入射击精度概念时的远见卓识。 在韩珺礼看来,搞科研必须眼界开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些年,韩珺礼和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边埋头苦干、努力钻研,一边虚心求教于许多国内科研界的精英和专家。在一些科研项目中,韩珺礼先后邀请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十余人,积极搭建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与会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此举一下子提高了专家们发言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多年来,韩珺礼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科研专家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在科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