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型自研战机比拼:歼10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07:43 《国际展望》杂志
两岸新型自研战机比拼:歼10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解放军空军歼10双座型战机返回机场

两岸新型自研战机比拼:歼10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由台湾汉翔公司花费7年时间研发的F-CK-1A/B“经国”战机改进型“翔升”战机

  编者按:2007年1月5日,被视为中国空军最神秘武器的歼-10“猛龙”战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调亮相。西方媒体认为,歼-10的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顶级战机制造者的行列。2个多月后的3月27日,由台湾汉翔公司花费7年时间研发的F-CK-1A/B“经国”战机改进型“翔升”举行命名典礼。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将新战机命名为“雄鹰”。“雄鹰”及其前身“经国”是第一种有中国人参与研制并投入实际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而“猛龙”则是第一种完全由中国人独立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两者在如此之近的时间内先后亮相后,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冲动。

  “雄鹰”出世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歼-7和歼-8等新型战斗机的陆续服役,台湾海峡上空制空权开始向大陆方面倾斜。面对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的大陆空军,为了保住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台湾空军开始计划换装新一代战斗机,在外购无门的情形下,台湾方面首次提出了自行研发超音速战斗机的构想,并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美国通用动力的鼎立协助。

  作为第一种由中国人制造的第三代战斗机,“经国”号的优点和不足几乎同样突出。从“经国”的实际使用情况看,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全权限数字电子

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得 TFE-1042-70发动机的瞬间特性极佳,有效地提高了“经国”的格斗能力。但除了这一点外,“经国”在超音速飞行能力、航程、载重能力等方面都乏善可陈。

  在民进党上台后,其一系列分裂祖国的举措让两岸之间“擦枪走火”的几率大大增加,而面对快速成长的大陆空军,奉行“以武拒统”政策的台湾当局开始想当然的做起“反制”大陆的迷梦来。但在此时的台湾空军装备阵容中,F-16A/B的对地攻击能力匮乏,幻影-2000-5更是一种纯粹的制空战斗机。和这两种在技术上要受到层层牵制的进口型号相比,同属台湾空军“二代战机”阵容的“经国”号虽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毕竟是台湾参与研制的战斗机,更是台湾唯一具备独立整合能力的平台,因此,在台湾当局开始叫嚣“境外决战”的时候,已经沉寂多年的“经国”又一次被请上了前台。

  “猛龙” 现身

  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北方防空压力日趋严峻,而中国空军装备的歼-6/7/8型战斗机又难堪重负。在歼-9和强-6项目先后夭折之后,大陆方面又一度与西方进行战斗机性能升级方面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1982年,也就是通用动力和台湾达成合作研制“经国”协议的同一年,大陆方面也正式启动了自己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工作。并初步确立了新机的设计思路和性能指标——重点突出空战性能,空战能力要优于当时大陆最好的国产战斗机歼-8II,接近F-16,全面优于苏联前线航空兵当时的主力机型米格-23,新型战斗机在设计思想上已经体现出了三代战斗机重视跨音速性能的特点,代表着大陆航空工业在战斗机设计理念上已经开始向三代机的方向迈进。

  在新歼的研制过程中,发动机一直是影响项目进度重要障碍。这种情形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改变。在引进苏-27后,大陆航空科研部门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了该机使用的AL-31型涡扇发动机上。在自主研制的新型涡扇发动机暂时还无法按时完成的前提下,新歼的研制单位决定先进口部分AL-31型发动机作为新机第一批生产型的配套动力,在国产发动机研制成功后再行换装。在克服了这最后一个难关之后,新机的研制工作基本上进展顺利。2006年年底,中国方面终于公开了国产新型歼击机正式服役的消息,为这个延续了24年的“漫长传说”划下了一个句号。

  性能比较

  作为两岸最新锐的国产战机,“猛龙”与“雄鹰”在具体的定位上几乎完全一致——都是强调制空作战的多用途战斗机。虽然国内有媒体将“雄鹰”评定为“经国”的对地攻击改型,但从汉翔公司所进行的改进项目来看,超视距空战能力的强化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也说明了“雄鹰”将担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争夺制空权。因此,在未来可能爆发的统一祖国的战争中,“雄鹰”将会是一个“猛龙”所必须面对的对手。

  气动布局

  “雄鹰”基本延续了“经国”的气动布局,采用翼身融合体设计,主翼根前缘的大边条一直前伸至座舱两侧,类似F-5E的大展弦梯形中单翼,带下反角的全动平尾,单垂尾,肋部进气。由于通用动力在“经国”的原始设计阶段大量借鉴了其在F-16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技术成果,所以“经国”在总体设计上所采用的边条翼布局和翼身融合设计、单垂尾等都依稀可以看到F-16的影子。

  “猛龙”的研制工作启动时正是边条翼正常式布局风行世界的时候,而近耦鸭式布局则刚刚起步。但对当时的中国航空界而言,边条翼布局尚无技术储备,而鸭式布局却已经在夭折的歼-9上有了一定的实际使用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和边条翼布局相比,鸭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小,低空操纵性较好,可以同时兼顾对地攻击和高速截击作战模式的需要,对于需要同时承担格斗、截击、对地攻击等多种作战模式的“猛龙”而言,鸭式布局无疑是比边条翼更好的选择。

  从两种飞机的气动布局看,“猛龙”和“雄鹰”都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准,前者采用的鸭式布局和后者的大边条加翼身融合体的常规布局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不过,和“雄鹰”延续“经国”而来的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相比,“猛龙”所采用的可调式的多波系进气道可以随时根据飞行速度的变化来调节进气状态,因此几乎能在所有速度条件下保证进气道有较高的进气效率,使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而“雄鹰”的固定式进气道只能在某个速度范围拥有较高的效率,在其它速度下效率较低,对发动机的工作有较大影响。这也在一个侧面反应了双方在设计思想上的差别,为了有效地完成截击作战任务,“猛龙”在整体设计上同时兼顾了超音速飞行能力和亚音速条件下的格斗能力,而在设计思路上广泛借鉴了F-16的“雄鹰”则更加看重跨音速条件下的格斗能力。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