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之前看到剪水鹱写的一篇分析苏35用L波段探测隐身飞机性能的文章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先简单说说小编的看法,这篇文章分析过程有没有漏洞呢,当然有。他再一次引用了靠谱博士的那个论文,实际上那个论文对各四代的rcs算法本身并不准确,得到的RCS可信度自然就不高。尽管文章有漏洞,但是最后的结果认为L波段襟翼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范围不如机头X波段雷达。这激发了小编的好奇心,于是准备自己建立一个模型来看看是不是这样。下面是小编的简单分析计算流程。
先简单建立一个脉冲雷达模型,根据雷达方程推算威力范围。为了方便起见,公式就选用基本的经典公式,代入发射机功率、天线增益、rcs,系统损耗、噪声等等参数进行计算。
先看雪豹E。参数设定为,波长以10ghz为准,就是3cm波,系统总损耗13dB,天线增益38dB,峰值功率20kw。以上参数可以微调,但尽可能和毛子官方数据一致(比如峰值功率)。目标rcs可以变化,探测概率定为90%,虚警概率定为10^(-6)。
1、对于rcs为3平米的典型战机目标探测距离为280km,切换成窄视角范围,多积累波束(为普通搜索模式的10倍积累时间),即所谓凝视模式时,有400km的探测距离。
2、对于rcs为0.01平米的隐身目标进行探测时,探测距离为67km,凝视模式为97km。小编认为这两个和其官方口径较为一致,所以沿用这个模型对后续进行分析。
对于诸如F22 F35一类隐身目标,剪水鹱认为他们的迎头rcs在0.001这个量级,这点小编不认同。国内参考资料多认为这两者rcs在0.02~0.06平米这个范围内,小编个人倾向国内资料,所以这里对这类隐身目标迎头rcs干脆取个0.01平米吧。(RCS具体多少这里不是重点,不作详细讨论)。所以根据之前的模型,雪豹E对0.01平米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在60-100km这个范围内。
下面看看L波段襟翼雷达的数据。(关于这个l波段襟翼雷达,小编的资料比较匮乏,尽量选取能查到的俄罗斯设计所官方给出数据)。
工作频率取为1.2GHz,波长是25cm。机翼一侧是个12单元的线阵(AESA),这里小编对该雷达尽可能高估优化。天线增益按口径效率100%计算,为15dB左右。每个单元峰值功率为200w(根据官方宣传值)。系统损耗为7dB(萨德的系统损耗在8dB左右,这里小编给L波段雷达一个更低的值,buff一下)。隐身飞机的rcs在l波段,小编个人认为一般来说会比x波段高1各数量级左右,即此时为0.1平米。不过给点面子,干脆给个1平米吧。
对于F22/F35,此时rcs为1平米。探测距离为30km,凝视模式下为40km左右。。。。
实在是惨不忍睹,不妨再多给点buff。首先,把系统损耗降低成5db(白日梦?),单元峰值功率增加5倍,即单机翼峰值功率由2.4kw变成12kw(整机耗电量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啊,先不考虑这现不现实)。此时的探测距离为60km,凝视模式为80km左右。在如此不切实际的情况下,探测距离大概是这样。
就是说L波段襟翼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不会超过80km。实际上很可能仅40km不到。
最后是结论,L波段虽然在反隐身性能上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在机翼上的线阵经过计算,探测距离相对于x波段机头雷达存在相当劣势。这还不考虑L波段线阵无法有效测高,角度分辨率差等等不利因素。因此小编认为L波段AESA线阵的意义可能就是个大号IFF,说反隐身的话,可能最多就是边缘大角度补盲一类的。这么说感觉都有点牵强。小编的模型和剪水鹱给的有很大区别,但是结果却较为一致,就是都不如机头雷达。再次声明,以上模型是个简化版的模型,很多因素并没有考虑进去,但是相信即便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些问题吧。
那么问题来了,毛子把这货装上去是为了啥呢?看隐身机还不如机头雷达给力,那还能干啥?其实也很好理解。大家注意这雷达波段,是L波段,这个波段一般用于IFF、数据链等用途(LINK16数据链即工作在这个频段附近),毛子用这货除了可以给自己做iff用,还可以截获对手iff以及数据链信号啊!而且在襟翼位置利用较为可观的天线尺寸,做到了普通iff天线达不到的增益值,相当于提高了侦查接收的灵敏度。对于敌方的非隐身飞机,这样做增加了对其数据链等信号的截获能力;对于隐身飞机,因为一般会采取低概率截获(lpi)技术,一般情况较难以截获其数据链信号,L波段襟翼AESA则可以用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尝试去破解这个难题。当然,L波段的AESA也可充当电子战系统用途,虽然只能覆盖L波段里一点频率,但是可以充分发挥aesa的高性能优势,去干扰对方iff、通信、数据链系统。
总而言之,这部L波段襟翼AESA,用来探测对手隐身飞机可能勉为其难,充其量作为补盲大致测向手段,其真正的亮点还是对IFF、通信、数据链系统的侦查接收以及干扰能力!
相对于机头雷达有限的视角(一般为120度),襟翼和机头两侧都是可利用的空间,合理利用这些空间,将会获得更为全向,无死角的传感器探测感知范围。所以其实不仅仅毛子在想办法利用襟翼这个位置,美帝也是如此。F22,F35的襟翼部分也放置了不少电子战天线,用于被动测向定位或者说是EW的接收侦查。
但是毛子应该算是第一家用上襟翼AESA技术的,其基本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未来可以利用更加紧凑高效的TR组件,进一步缩小襟翼雷达体积重量并提升功率容量,做大阵列,从12单元变为24单元等等,增加系统灵敏度和功率孔径积(当然还得提升发电机的供电功率),能够进一步增加襟翼雷达的作用距离,获得更好的探测与电子战效果,实现真正的多功能雷达系统,兼顾探测感知和电子战!
我们的歼20呢?(作者署名:浩汉防务论坛)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国派了一位将军去朝鲜(图)
- 【 军事 】 我东风41第10次试射成功 投射多个弹头
- 【 财经 】 中国制造业赶超日本捷径:努力多生孩...
- 【 体育 】 俄罗斯世界杯32强最终23人名单汇总
- 【 娱乐 】 崔永元:将与税务部门面谈 范冰冰痛哭
- 【 科技 】 快手成A站救命稻草:估值不及B站零头
- 【 教育 】 2018高招动态:部分地区录取率突破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