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又一海洋重器亮相 将为我军核潜艇开辟极地航线

中国又一海洋重器亮相 将为我军核潜艇开辟极地航线
2018年03月29日 12:26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3月28日,江南造船厂官微公众号发布消息,我国首制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H2560在江南造船正式入坞建造。该船于2016年12月在江南造船开工建造,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该科考破冰船为13000吨级,装载能力约为4500吨,最大航速16.8节。目前我国只有一艘由极区破冰运输船改装而来的极地破冰科考船“雪龙”号,而且还是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极地破冰船在全世界只有俄罗斯、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因此又被称为“海洋重器”。

  “江南造船”官微发布照片。

  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成功组织了33次南极考察、7次北极科学考察,建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迄今为止,“雪龙”号支撑中国开展南极、北极考察已有20余年。“雪龙”号原为10621型“伊万·帕帕宁”号,根据俄罗斯的分类,它并不是极地破冰船,只是可在北极气候条件下运输货物的冰极运输船。

  资料显示,我国分别于1994年、2007年及2013年对“雪龙”号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造。经过改装,“雪龙”号的极地航行能力虽然不断提升,但依然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它是一艘货船的总体格局,因此“雪龙”号在极地考察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天生”短板,难以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极地科考需求。

  “雪龙”号在南极。

  我国自主建造的这艘首制极地破冰船被命名为“雪龙2”号。其总设计师吴刚透露,“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环保标准、物资运输能力、科考设备、人员舒适性和安全性等等都将是世界一流的。船长约122.5米,最大船宽22.3米,吃水8米,续航力约2万海里,设计排水量13990吨,自持力60天,可载员90人。具有船首和船尾双向破冰能力。也就是说,这艘船扎进冰里之后,如果冰破不动了,或者希望船体主动向后退时,船尾也有相当强的破冰能力。

  “雪龙2”号将装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油气资源、生物资源调查。

  去年8月-9月间,“雪龙”号破冰船从全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附近的戴维斯海峡出发,在经历6天的航行和探索,抵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间的波弗特海。这不仅是中国船只首次成功通过这一北极的“西北航道”,更为我国所有舰艇、舰船未来使用这条航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开辟北极海上新通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雪龙”号在北极。

  相比并不是专业极地破冰船的“雪龙”号,“雪龙2”号虽然排水量不及前者(满排超过2万吨),但破冰能力要更强。“雪龙”号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雪龙2”号则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雪龙2”号将搭载国产最先进海洋环境观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等专业设备,科学考察能力,对北极航线的情况、数据收集能力,都比“雪龙”号要强很多。

  今年1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央视对此的评价是,关于北极主权的争夺,从加拿大到挪威,从丹麦到俄罗斯,这似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首发北极政策白皮书,不越位、不缺位,坦坦荡荡参与北极治理。除了拥有重大经济、地缘价值,北极还有着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作为我国北极政策的具体实施部分之一,中国海军舰艇,比如水面战舰、核潜艇等,相信未来也会在相关国际规则框架内,力所能及地参与北极相关事务。

  中国海军094型战略核潜艇在寒区海域进行训练。

  “雪龙2”号计划于2019年完成建造并投入使用。届时,“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可与“雪龙”号组成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队,大幅提升我国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极地考察运输保障能力。(作者署名:百战刀)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中国北极造船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