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爆表!她可是马伟明院士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
人物小传:张晓,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马伟明院士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作为某重大国防科技演示验证项目副总设计师、预研背景项目副组长,她始终以科技兴军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作为一名奋战在军队院校科研战线的工作者,她瞄准世界军事前沿技术,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热忱,在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埋头潜心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军口863等国家和国防科研项目10余项。在某重大项目攻关过程中,经过数百次失败和五万多次的科研试验,攻克了制约某特种电源发展的数十项瓶颈技术,成功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连发型电源,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各一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8名、硕士生2名。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防发明专利9项,编写了多部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电磁发射技术的基础研究、工程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所在团队被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2018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不忘初心,开启科研之路
2001年,张晓以高分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正好那一年,马伟明教授当选为中国最年轻工程院院士。张晓从媒体上了解到马院士的科研事迹,对马院士“敢为中华写第一”的创新精神感到由衷敬佩。
2012年,张晓博士毕业,恰逢马伟明创新团队招聘人才。怀着对马伟明院士团队多年来的向往,她毛遂自荐,郑重地递交了个人简历。面试时,听到马院士对研究所的介绍,并观看了某重大项目的试验现场,这个团队在科研上的“伟大壮举”使她深受震撼。
团队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众所周知,其中创新的艰辛只有当事者知道,因此,团队中女生很少。有人好心劝她:“马院士团队工作强度很大,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女生真的不适合去!”但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博士,却有着笃定的内心,“我吃得了这个苦”。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马伟明院士团队,踏上了矢志强军的创新之路。
永不言败,勇于开拓创新
加入团队伊始适逢某重大项目立项,刚刚迈入工作岗位的张晓担任了该项目副组长,在组长鲁军勇的带领下,开始特种电源技术的研究。
该电源技术是门新兴学科,尤其是该重大项目面向工程化应用,关键指标都高于已有技术,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国外更是严密封锁。面对几乎是从零起步的这项任务,张晓经过反复推导和论证,针对该电源非周期循环暂态的工作特点,大胆提出了循环浪涌的设计思路,从理论上去推导,实践上去摸索,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提出的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
几个月后,张晓要进行某型装置的试验,找遍了国内厂家,处处碰壁,基本没有厂家愿意接这个活。因为装置的设计理念已完全不同于常规方法,以前的经验没法用到这个装置上。张晓从设计方案、制造和试验方法等方面对国内某大型企业领导进行了全面介绍,最终说动了这个厂家,他们愿意自筹经费来搭建试验台。可这家工厂也没有做过这样大功率的试验,技术人员更不敢轻易试验。张晓到达现场后,经过40多天的组装和现场蹲守,每天至少工作到凌晨2点多,有时甚至是通宵,硬是手把手地指导厂方把试验电路给搭了起来,现场的技术人员全都对张晓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所折服。
国内首次做这么大能级的电源模块,风险极大,实验中充满了危险。尽管有很多安全预案,但由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有很多意外发生。某次进行满能级试验时,放电瞬间,巨大能量将设备上的吸能元件炸裂,产生的冲击波把装置挡板都炸飞了。当时,一墙之隔的张晓隔着玻璃窗去观察试验现场,不由得吓了一身冷汗。但她很快冷静下来,果断中止试验,组织力量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对电磁兼容设计、大电流电动力和紧凑化设计上进行了校核,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
一个星期后,张晓重新组织进行试验。当放电曲线完美显示在示波器上时,试验现场的技术人员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颠覆了厂家的传统认知,试验成功也意味着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晓不断对该型电源进行完善,目前已实现量产,创造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勇挑重担,在压力中前行
“科研道路没有终点,要想进步就永远不能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经过两年多艰苦攻关,小型样机提前完成验收。课题组来不及庆祝,演示验证项目又接踵而至。这次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系统规模大,研制时间短,可靠性和一致性是摆在面前的极大挑战。
“复杂大系统工程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工程管理。”张晓始终牢记马院士的教导,深入到工厂全程跟踪整个过程工艺的优化,整个工艺文件的编制,消除全过程可能的风险点。
电源是能量的源泉,如果它出故障,整个系统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必须从设计和生产制造全过程提高可靠性。为了排除器件微弱的不一致性,张晓带着课题组成员一起,通过一道道可靠性实验把性能摸索出来,使得最终搭建的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保证集成实验零风险。
第一次全系统试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成功,马院士发现有一个看似很小的异常之处。“如果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试验就将定义为失败,整个项目就得停止。”马院士严肃地说。
付出了巨大艰辛,却定义为没有成功,这对课题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张晓非常伤心,她强忍着泪水,一脸委屈,实在忍不住,偷偷地抹了几把眼泪。她反复观察,认为这个异常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冷静下来后,她还是认同马院士的意见。因而,她主动挑起重担,向总师鲁军勇提出,除了负责电源部分外,她愿意担当起全系统仿真的重任。
全系统仿真,除了要对电源分系统熟悉外,还要对其它分系统的特性和参数以及变化规律非常熟悉,而怎么精确地刻画出随着时间和频率变化的特性,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单纯靠仿真难以准确描述,还必须通过实验来逐步修正。这对张晓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她恶补电磁场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她虚心向其他分系统负责人和其他知名高校的教授请教。经过近20个日日夜夜,她在分析比对大量数据后,终于发现平时影响很小的一个分量,在特殊情况下,影响非常大。查出问题后,张晓才感到万分庆幸:如果不及时发现检查出来,就存在安全隐患。
仿真模型建完后,与试验吻合度很高,马院士终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肯定。这样,每次试验前按照工况先进行全系统精细化仿真,有力指导了实际动态试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而每次实验结束后,夜深人静之际,张晓还需独自把实验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出来,用于指导第二天的实验。
“既然是项目副总师,就不能只要个噱头,不能只站在自己分管的设备上考虑问题,要确确实实为全系统着想”,张晓说。
矢志报国,在创新中实现价值
参加工作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张晓和整个课题组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从小很少让父母操心的人,电话少了,节假日也回不去,工作后留给父母最大的印象是三个字“在加班”。
于是,父亲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担忧,从河南老家来到位于武汉市中心的海军工程大学看她,可她远在实验现场,离学校比较远,根本没有时间与父亲见上一面。等来等去,等不到女儿,父亲只好回家。张晓满怀歉意地说:“下次再来吧。”“不去了。”父亲心疼地说,“我去了,影响你的工作。”
渐渐地,父母从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再到现在非常支持女儿,因为他们知道女儿是真真实实在为国家做贡献。
一次,在试验场整改设备到深夜,张晓不小心一脚踩到铁钉上,顿时血流如柱,出现了昏厥现象。大家都慌了,紧急把她送到医院。领导让张晓休息,但她放不下整改的设备,第二天,她偷偷盖住缠满厚厚纱布的脚,一瘸一拐地准时到了试验现场。
天道酬勤。某项国产新型武器装备第一次在船上试验就取得了成功。张晓既负责系统仿真,又负责电源维护,整个实验牵涉到20多家单位、200多人,任何一个故障都会耽误实验进程,她的压力异常大,几乎彻夜不眠。当听到实验成功的消息时,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曾经我们的北洋水师在此饱受欺凌,今天我在这个地方看到了阳光明媚和希望。”一位专家现场留下了热泪。“承担科研工作五年多来,道路是艰辛的,有着太多的未知和辛酸。但是在这里个人兴趣、人生价值和国家荣誉得到很好结合。”谈到那次试验的成功张晓不禁感慨到。
“整个项目这么顺利地走到今天,离不开马院士的一步步严格把关。”张晓深有感触地说。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刚宣布驱逐俄外交官 6国又要抵制世界...
- 【 军事 】 辽宁舰携40战舰现南海 美呼难以置信
- 【 财经 】 中美贸易逆差从何来?美国真吃亏了吗...
- 【 体育 】 C罗连夺葡萄牙足球先生 穆帅亦获奖
- 【 娱乐 】 张继科公开认爱景甜 海边牵手超甜蜜
- 【 科技 】 独家专访库克:如何给iPad添加教育属...
- 【 教育 】 担心男生太娘 浙江一中学推阳刚体育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