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珠海航展的历史上,国内尚处研制中的战斗机以实机形式参展的例子并不多见,只有1996年首届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飞豹”战机(出口编号FBC-1)和1998年第二届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歼-8IIM战机(出口编号F-8IIM)两例。因此,本次航展上沈飞的“鹘鹰”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亮相珠海,并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让人难免对这款涂装上就带有外贸产品色彩的神秘战机是否会出口国外产生进一步的遐想。新浪军事将就目前中国战斗机出口的两大案例、“鹘鹰”自身的特点以及四代机出口的相关问题对“鹘鹰”的出口前景进行分析。
定位准确——歼-7出口型成功的原因
在中国军机出口的历史中,除了K-8教练机之外,最红火的应该要数歼-7出口型家族了。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歼-7B和歼-7M系列起步,历经三十年的发展,直到2013年最后一批歼-7BGI出口孟加拉国才宣告歼-7出口型家族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足见其成功性。
歼-7出口型能闯出名号除了长期购买歼-7P/PG系列战机的巴基斯坦空军这个宣传典范之外,其自身定位清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早期的歼-7M系列赶在80年代中期西方三代机大量出口前,分得了二代机市场的最后一杯羹,后期型歼-7PG/MG系列又成功挤占了新世纪初第三世界国家最后一批二代机新机市场,可以说每个型号在性能与成本上的综合定位都很成功。
对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歼-7后期型通过以“一平多下”座舱为代表的较先进机载设备的应用和武器挂载种类的增加,已经是一种颇为经济实惠的“第二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在执行日常任务中的效能并不逊于F-4和米格-23平台的改进型。
而由于源于米格-21F-13系列简洁的设计,歼-7后期型在维护和使用成本方面却又明显低于F-4和米格-23,非常适合小国空军日常使用,而航程不足的问题对于空域狭小的小国空军而言也完全可以容忍,因此直到2012年歼-7系列还有新机订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上不下——“枭龙”定位上的得失
作为至今中国实现出口的战斗机中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型号,中巴合作的“枭龙”战机虽然现在已经得到了巴基斯坦空军的认可并开始批量生产装备,但至今除了巴空军之外,尚没有找到第二个买家。
新浪军事认为,虽然军机出口中要考虑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传言中的埃及空军购买“枭龙”的计划最终因国内局势动乱无疾而终),“枭龙”战机的定位略显尴尬也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枭龙”虽然早期研制中有超-7之名,实际上后来已经成为了一款全新研制的轻型第三代战斗机,虽然其总体尺寸保持了轻型战斗机的标准,但由于性能较为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引入,对于中国军机的传统用户来说,其整机价格并不能算做十分低廉;而其战斗力相比美国近期即将投放市场的升级版二手F-16战斗机完全没有优势,在竞争高端市场时显然后劲不足。
“枭龙”的性能指标之所以被定成这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巴基斯坦空军有对抗装备规模和质量均较高的印度空军的需求。而对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这么强烈的现实威胁并不存在。这些国家的空军对新一代战机空战性能的需求,无非就是对周边第二代战斗机形成压制。“枭龙”使用的国产KLJ-7火控雷达“跟12打4”的能力,即使减半都可以接受,航电系统“过高”的性能对其反而是个负担。
对于这样的小国空军而言,倒不如研究如何在“枭龙”身上多挂几枚炸弹火箭弹之类的更实用一些。当然,一些相对廉价的制导武器,诸如电视制导和半主动激光制导炸弹这类武器也是可以搭配出售的,小国空军并非不需要精确制导武器,只是需要更严格的衡量成本。
如果“枭龙”能够借换装国产发动机的机会,开发出一种“低配经济型”版本,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航电设备,适当放大翼展,放宽对高速截击能力的要求,但提高武器外挂能力,重新定位为一款“二代半”战斗机,也许会在国际市场上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鹘鹰”出击——四代机出口的可能
在世界上的几款四代机中,F-22和歼-20两款双发重型机均没有出口的相关消息。而研发时就靠国际合作平摊费用的F-35将出口给多个国家,有望继F-16这种“国际三代机”之后成为下一代“国际四代机”。而俄罗斯研发的T-50也因为有印度的部分投资,也正在开发出口印度的改进型号。
印度引进T-50,实际上是其军购思路从苏-30MKI开始的直线型思维的最终体现。指望从研制了30年最近才生产出定型批次飞机的LCA的基础上发展出四代机无疑是痴人说梦,消化吸收苏-30MKI的技术对印度人来说也实在过于艰深,如果不引进T-50,反而是让人奇怪的事情。
装备T-50之后的印度空军,再次对装备F-16C/D后期型和“枭龙”战机的巴基斯坦空军占据装备性能上的优势。不仅如此,机体庞大的T-50在印度人手中还很可能将以一种隐身战斗轰炸机的面目出现,用于对巴基斯坦的纵深打击。这对于地缘对抗上处于先天劣势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现实威胁。
因此在中国传统军机出口国中,只有巴基斯坦对“鹘鹰”具备最强烈的现实需求,巴空军的要求中显然也有抗衡T-50的因素在内。
众所周知,“鹘鹰”的体量较小,载油量和作战半径有限,这对于中国空军来说当然是个缺陷;但正如歼-7后期型在国外的畅销所体现的那样,这对于小国来说算不了多大的事儿。而小体积带来的高敏捷性和高隐身性,当然还有较低的造价,则无疑是巴基斯坦空军所欣赏的特性。而其内置弹舱和歼-20一样同样可以携带4枚霹雳-15型先进中程空空导弹,这一指标完全够用了。
另外,“鹘鹰”的常规气动布局相比歼-20更适合携带外挂物,这对很喜欢多用途战机的巴基斯坦空军来说也是一个利好因素。而其现阶段使用的RD-33发动机更是和“枭龙”的RD-93发动机系出一脉,未来更换新型发动机之后也属同一等级,不存在过于复杂难以维护的问题。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鹘鹰”是一款竞争中国空军四代机装备,兼顾出口的型号,还不如说是一款主攻巴基斯坦四代机装备,兼顾国内后续发展的型号。
纵观战斗机的技术发展,新一代战斗机的造价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是一个难以阻止的趋势。三代机已经是第三世界国家难以大量装备的“杀手锏”,四代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供起来”等级的存在。除了像巴基斯坦这样有现实威胁但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之外(当然也包括中东地区一些对美国心怀不满,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T-50或者是不需要重型四代机的国家),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对四代机只能说是有心无力。
“鹘鹰”在技术上为出口做了很多相对细致的准备,但也要看到它目前也只是一架原型机,随着未来其设备的增加完善,“鹘鹰”的技术状态也将发生改变。到那时它仍将是今天这只小鹰还是会变成一只巨雕?国外客户们届时对它会兴趣大增还是反而变得兴味索然?而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从而影响国外买家的判断?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期待。(作者署名:小浪)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