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需要竞争性共荣
竞争可能成为迈向共荣的途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竞争必须以一定的规则为约束,让竞争的各方知晓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刊评论员
近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参加东盟外长会议时点名中国在相关问题上“挑衅”,并抛出“冻结”南海行动的提议,呼吁各方不夺取岛礁及设立前哨站,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不采取针对他国的单边行动。这一明显庇护那些早就非法窃取岛礁者的动议,遭到中国明确拒绝。
稍早时,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美非峰会,邀请数十名非洲国家元首,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企业将承诺为非洲施工、清洁能源、银行、信息技术项目注资140亿美元。两个多月前,中国总理李克强就任后首次出访非洲,促成了逾百亿美元的中国企业非洲基建项目,以及非洲基建相关基金的合作融资。
美国的一些媒体报道说,奥巴马借美非峰会,试图挑战中国作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非洲重要的发展合作伙伴和新兴投资来源地。非洲则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的投资目的地。美国深感过去数年忽视或错过了非洲的发展,需要“集中补课”、“赶超中国”。
这些现象让人觉得,宏观层面上的中美关系及彼此的对外政策似有针锋相对的意味,微观层面的博弈看起来也有些剑拔弩张的色彩。
如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生产的光伏产品初步征收税率在20%~40%左右的关税,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对美国微软公司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有人担心,如果中美关系的大方向趋于紧张,则微观层面的经贸交往将受到严重影响;反过来看,如果微观层面的摩擦得不到有效管控,亦可能经由不断升级的方式损害中美关系的大局。
诚然,对中美未来的关系,不能抱以不切实际的乐观,幻想双方能如胶似漆、一团和气。必须坦率承认,作为全球系统重要经济体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竞争性的确存在,并且有时仍可能进一步加剧,正如美国与日本、欧洲之间的竞争一样。可以想象,在特定的地区和领域,中美及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完全可能为了市场、资源、货币、规则乃至认同而展开正常的竞争。
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竞争未必是坏事。亚当.斯密早就论证过,人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们为了自利而竞争,在自己获得利润的同时,“消费者”也能因为这种竞争而获得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与服务。
中美在非洲的竞争也是这样。中美的投资能获益于非洲的快速发展,得到回报,非洲也能得到更多成本更低的资金。事实上,在这些领域,中美在竞争中还能催生更多合作的机会。例如,中国方面已经邀约美国一起在非洲建设水坝等大型基础设施,共同分担资金压力与安全成本。
竞争可能成为迈向共荣的途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竞争必须以一定的规则为约束,让竞争各方知晓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试图为大国之间的竞争“立宪”,从规则上排除那些可能导致集体受损的竞争方式,从而将竞争的结果导向增进效率、创造和平红利与共同繁荣的路径上来。
这一提议已经得到美国的重视和回应,并在其他大国之间产生了影响。
只要各方均秉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不走大国对抗的老路,那么竞争就最终是生产性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性共荣可以期待。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