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 《日本时报》网站7月24日发表日本桃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松村昌广的署名文章称,2013年12月,安倍晋三政府通过首份《国家安保战略》,这份32页的文件明确了日本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及要采取的基本政策路线。该文件取代了1952年的篇幅只有约300个字的基本防卫政策。
《国家安保战略》看似为制订防务和武器政策的基础及内容详尽的武器采购计划书。然而,其本质上仍延续了由来已久的现行政策,同时额外制订了一些措施来配合和(或)补充相比逐渐崛起的中国,实力相对下降的美国力量。
文章称,这样一来,《国家安保战略》既不是战略转向,也非政策转变。它似乎只是把传统战略详细解释了一遍。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安倍为何要大肆鼓吹《国家安保战略》,强调“积极和平主义”(其核心观点是主动促进和平)?显然,安倍的意图是为自己的国家安保政策赢取广泛支持,但闭口不谈核心战略概念。既然日本防务规划者完全清楚这一点,那他们强调“积极和平主义”的目的何在?
文章分析,鉴于当今没有哪个政府敢公然宣布采取侵略政策,因此,这里所说的“和平主义”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根本无助于制订大战略。所以,“积极”这个词具有重要意义。
不用多说,“积极和平主义”相对的是“消极和平主义”,这是美国迫使战败的日本接受的一条宪法主线。日本的确长期奉行了这一原则,没有参与二战之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形成与维护,尽管其安全与繁荣来自于这个秩序。
但随着其成为全球经济大国,日本开始奉行前一种政策。但除了外交方面,日本追求“积极和平主义”的努力或将失去动力。其公共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高,国内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而人口又在迅速老龄化。这些情况可能最终会制约日本的防务和援助支出。此外,日本还将无法参加涉及动用军队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因此,日本没有必要追求“积极和平主义”。
显然,借助“积极和平主义”的说法,《国家安保战略》被用作了为传统防务政策辩护的工具。这么做可能赢得民众支持。
虽然这种说法在国内舆论中非常有效,但它可能给日本的公共外交带来压力,因为这需要向外国公众准确阐释自己的安保政策目标和手段。
据分析,为应对中国的挑战,安倍政府正在有限加速日本的军事化,加强军事姿态并放松国内的法律限制。这一切都与暗含着反战态度、倡导放弃战争的“和平主义”标准含义背道而驰。
安倍似乎下定决心不向中国采取缓和政策。他使用的“和平主义”这个词在英文中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实际政策却自相矛盾,这使得他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反对势力的政治攻击。
遗憾的是,《国家安保战略》也未能制订出新原则来指导武器采购的优先事项与资源分配,以增强陆海空自卫队的协同行动能力。
所以说,首份《国家安保战略》实际上是安倍为自己的政策优先性辩护的工具,暗示着他仍深陷在国内有关和平与自卫的旷日持久的争辩之中。
文章称,若制订得当,未来的《国家安保战略》将全面阐述日本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增强透明度,并对建立信任乃至增强威慑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军力评估报告:日“安保三箭”直指中国
2014-07-24 11:12: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7月23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13年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和《2013年日本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7月23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13年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和《2013年日本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其中,日本军力评估报告称,安倍政权的“安保三箭”刻意渲染“中国威胁”,防华意图明显。
报告指出,日本的“强军工程”在安全防务领域把主要能量用于“应对中国”上。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强调要维护“空天海网”等国际公域的规则和秩序等。而新“防卫大纲”无论是从核心防卫方针,还是建军原则,乃至具体的力量建设上均注重打造全方位的“抗华系统”。《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14~2018)》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防范中国有关,比如,为确保对华空中优势,将航空自卫队的主要作战飞机增加到280架;为强化对东海海空和中国军队动向的监控,从美国购入3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并增添3架空中加油机,以扩大战斗机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为确保海上优势,将“宙斯盾”驱逐舰增加到8艘等等。
报告认为,在对外关系领域,安倍式的“强军工程”则体现为推动保守亲美、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及以“渲染中国威胁”并以“访华”和应对“争端”为主要目标的“武斗”战略。这条路线所带有的越来越多的军事成分,明显是围绕防范和制衡中国这个主线展开的,它是造成中日安全关系乃至地区安全形势陷入困境和不稳的主要原因。
2013年12月17日,安倍内阁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战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14~2018)》。这三份文件被称为安倍“安保三支箭”,分别从战略、政策和措施三个层面改变了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及防卫政策,战后和平发展路线由此转向。(实习生 何天天)
【延伸阅读】
日媒吁构筑“三重”安保秩序引导中国和平崛起
2014-03-31 09:39:12
参考消息网3月31日报道 日本《读卖新闻》3月28日刊登题为《敦促中国和平崛起》一文,作者是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神保谦。文章称,冷战后亚太地区安保秩序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中国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些放缓,但在本世纪20年代超过美国几乎已无悬念。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同时也在崛起。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压倒性优势的美国的地位则相对弱化,对外干预的积极性也呈下降趋势。在考察地区安保秩序时,必须以动态视角来观察这种多元的力学变化。
文章称,力量平衡的变化与带来大国和挑战国战争的“大国兴衰”历史大不相同。今天的新兴经济体全都是在自由贸易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在崛起的过程中高度依赖国际经济体制。围绕中国崛起的国际关系,并非冷战期间那种明显的阵营间对立,其特征将比较复杂,既有摩擦和牵制,又有合作与联合。
文章认为,要想实现地区国际关系稳定,一方面需要维持国家间的力量均衡,同时也需要另外的途径来敦促中国和平崛起,扮演容易合作的角色。因为早晚有一天,世界要面临以下选择:或是不必要地加速军备竞赛和相互威胁行为,或是陷入对中国变更现状的妥协和融合外交。所谓另外的途径是指构筑“三重”安保秩序。
第一重是构筑区域内美国的同盟和准同盟关系网。除了日美、美韩、美澳、美菲、美泰等同盟关系外,加强同新加坡、印尼、印度、越南等国家的联合,从“面”上抑制中国力量,或者说是构筑可以拒绝中国的力量均衡。
第二重是加强区域内各国在不同问题领域的安保合作。在大型灾害、疫情、跨国犯罪、海洋事故等方面,通过军事当局间的合作,增强解决能力。灾害救助和人道援助方面的多国间联合训练,将是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加深合作的绝好机会。
第三重是制定地区安保规则,形成制度化。亚太地区存在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等框架,应将其发展成建立互信、预防纷争的有效组织。中国和东盟正在磋商的南海行为准则需要具备法律约束力,以稳定广泛的海洋秩序。
文章称,三重安保秩序的成败将关系到能否构建适应地区力量平衡变化的安保秩序。对中国的力量均衡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引导中国和平崛起的手段。日本的外交和安保政策应积极致力于促成亚洲三重安保秩序的建立。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