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象征大国地位、支撑国家安全的战略部队,一支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英雄部队,一支驰骋大洋深处、点燃深海雷霆的神秘部队,一支让祖国骄傲、令对手胆寒的“杀手锏”部队。这就是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
组建42年来,基地官兵驾驭核潜艇纵横大洋、建功深蓝,一座惊涛骇浪雕刻的卓越丰碑在万里海疆巍然挺立:水下长航,创造世界核潜艇一次长航时间新纪录;大深度极限深潜,检验了我国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宣告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正式形成;作为一支重点建设作战部队,初步具备了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连续42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
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基地一代代核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中国梦、强军梦,铸就了共和国坚不可摧的水下核盾牌,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海洋和平、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坚定信念成就中国梦
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人民海军核潜艇部队,沿着党中央、中央军委指引的航向破浪前行,成长壮大。
首任艇长杨玺和首任艇政委崔桂江带领从海军部队精心挑选的34名官兵组成了中国核潜艇的“种子部队”。
“什么是核裂变?”即使教员倾尽全力,讲出一身汗,台下大多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官兵们就是听不懂。
当官兵们终于掌握“核裂变”及其内涵时,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激发了他们自身的潜能!
一年之内,官兵们全部通过笔试、口试、实操考核,在驾驭核潜艇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1985年11月,某核潜艇悄然驶出港口,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
核潜艇一次装料可以航行几十万海里,决定续航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的耐受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看不到昼夜的轮回,日历被一张张撕去。到第70天时,已经超过了某国核潜艇潜航67天的纪录。
到此止步吗?艇上作了一次“民意测验”,官兵们一致选择继续航行!
90昼夜,数万海里,官兵们一举创造了新的长航纪录,显示了中国核潜艇具备良好的机动性、隐蔽性、适航性、可靠性,标志中国核潜艇作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于是,彪炳青史的时刻到来了。
1988年4月,某核潜艇奉命执行极限深潜任务,包括最大深度潜航、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发射鱼雷等项目。
11时整,南海某深水海域。“下潜!”艇长王福山从容发出指令。
核潜艇向大海深处潜航。100米、150米、200米……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内的支撑角钢出现弯曲,几处出现轻微渗水现象……
下潜,意味着危险;上浮,意味着失败。生死抉择面前,官兵们认真检查各类设备,严密监视潜艇情况,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控制潜艇继续向着大深度挺进。
潜艇潜至极限深度,一举创造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而后,又是一个辉煌时刻。
1988年9月,某核潜艇潜入大海,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3,2,1,发射!”艇长杜永国一声令下,潜艇猛地颤动了一下。
只见海面“哗”地腾起巨浪。火箭从水下冲天而起;“轰——”一声巨响,火箭尾部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呼啸着直插蓝天,准确溅落在太平洋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过硬本领体现在细节中
核潜艇对安全要求更高,对于涉及30多门学科,汇集上万台设备的核潜艇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将决定全艇的安危、战争的胜负!
在深达数千米的某海域,潜艇已经潜到100多米,但指针依然指向“0”刻度,这个信息意味着潜艇仍然停留在水面。于是,潜艇继续注水。千钧一发之际,艇长从反常情况判断深度计出了问题,便下令“紧急排水!”注水再继续下去,就会艇毁人亡。潜艇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次例行的核安全监测开始了。基地技术监测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突然,监测仪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他小心地一寸一寸地移动着仪器,报警信号的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信号频率最大的地方,经仔细检查,确认是冷凝器传热管出了问题。隐患被及时排除,确保了核动力装置的安全。
“第一细,第二实,第三不能有说不清的问题。”在核潜艇装备使用和管理上,这是一项铁规。
基地官兵始终以“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的工作标准严格管理核潜艇,指挥严谨、工作细致、讲究科学、严格管理,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
反应堆是核潜艇的核心装备,技术密集、操作复杂。长期停堆后,再启动时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某年,某艇按照计划修理后,如何再次启动,成为摆在基地官兵面前的一道难题。被誉为“核潜艇保护神”的焦增庚带领一群技术骨干,在既无经验可循、也无规程可遵的情况下,对某核潜艇三类堆物理启动,摸索出了反应堆最佳启动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反应堆启动安全,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核安全。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某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调节空压机等设备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装了一个螺丝,一个小螺丝丢了,在核潜艇上是天大的事。大队领导立刻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舱开展地毯式检查。整整忙碌了16天,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打那以后,他们又多了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
战斗作风铸就智慧英雄
某天,基地“水下先锋艇”连续奋战几个昼夜,顺利完成了攻防作战、突破和布雷等多个考核项目。就在潜艇开始返航时,“叮……”刺耳的战斗警报突然响起。“波纹管爆裂!大量蒸汽泄漏!”艇长吴昌弟话音刚落,全艇官兵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迅速冲向战位。“潜艇紧急上浮……”随着一串口令相继传出,一场没有预先号令的损管操演,让官兵经受了一次突然袭击的洗礼。
基地一名领导说,“训练场上出人意料的事越多,未来战场上意想不到的情况就越少。”
核潜艇一进入大洋,时常有外军飞机和舰艇来侦察,每当这时,官兵们格外兴奋,“我们不用花一分钱组织,就有人来当陪练!”
与“免费陪练”开展大洋斗法,是一场场真刀真枪的实战。对手在哪里、什么航向、何时会来、如何侦察……官兵们全然不知。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大洋角力,让官兵们越练越灵。
雷达兵穆美田,就是这样灵光的兵!那一年,核潜艇在某海域执行任务。穆美田全神贯注地盯着雷达显示屏。突然,一个细小信号在眼前一闪而过,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穆美田意识到这不是我军战机。抓起话筒,穆美田坚定地报告:“左舷×度,疑似某国反潜飞机!”“紧急下潜!”艇长下令。8分钟后,敌机果然展开了拉网式立体反潜搜索,结果无功而返!
水手长陈清峰从一名普通水兵成长为舰队“精武标兵”只用了两年时间。那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远航,潜艇在水下突遇风浪旋涌,陈清峰处变不惊,手握舵轮,牢牢地控制着潜艇的深度与平衡。危急时刻升降舵又突然失灵。陈清峰当即打开应急装置,迅速控制住了潜艇的失衡状态,两分钟即化险为夷。
像这样的“智慧英雄”,在这一群体中还有很多。
奉献精神展现民族脊梁
面对亲人,面对使命职责,核潜艇官兵深情地说:“你可以没有我,可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
基地军史馆里陈列着那封泛黄的“遗书”令许多人唏嘘不已。那是老艇长董福生当年执行极限深潜任务时留给妻子的“遗书”。
在基地,这样的“遗书”数不胜数。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他们虽然怀着最好的希望,但还是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核潜艇训练任务重,一去千万里,忠孝难两全。在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心里,有3次刻骨铭心的痛:
一次是岳父去世,他任务在身,远在深海。一次是妻子剖腹产,需要丈夫签字。他随艇远航,医生不得不让他妹妹代签。
第三次发生在记者采访期间,韩黎宾出海后的第二天,他的老父亲离开了人世,返航得知后,这个七尺汉子失声痛哭……
一次远航,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了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了进去。进反应堆舱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要经过测量和计算,但孟昭旭为了和故障抢时间,一鼓作气检修排故,等到战友们把他强行拉出反应堆舱,时间已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
孟昭旭忘我工作,透支了自己的健康,45岁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只有一个遗愿:让自己的儿子也到核潜艇上当兵。
如今,烈士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的遗愿,加入到了蓝色方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会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
一首《潜艇兵之歌》,唱出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操;万顷碧海,刻下了他们的使命和担当;一段奋斗史,辉映出中国的骄傲和荣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