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长哈格尔一来中国,就先参观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这被普遍认为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和外交自信。对中国军方的这一开放姿态,中外舆论好评如潮。
然而我们知道,“辽宁舰”自正式服役以来,有幸登上它的中国非军事人员很少,连跑军事新闻的记者,上去过的也不多。北京的八一大楼,外国军方领导人前去会谈、参观已是常事,但它对普通中国人还很神秘,大楼门口至今还没有一块牌子。
我们呼吁,“辽宁舰”带个头,设立公众开放日,让中国普通民众也有机会登上它,一睹自己国家航母的雄姿,也对中国水兵的生活做一次直接的亲近。
不仅“辽宁舰”,希望中国其他代表性军事设施和部队也能辟出专门时间向公众局部开放,使得公众开放日逐渐成为中国军队联系广大群众的制度性新渠道。
军队单位设公众开放日,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平常。在美国,五角大楼的局部区域也对公众开放。这对拉近公众同军队的距离,争取公众对国防政策和国防预算的支持往往颇为有效。军队设公众开放日还被通常认为是对弘扬爱国主义的有力配合。
军事设施对公众开放,往往军力越强越先进的国家越愿意这样做,即使这种开放只是部分的。此外,对远离战争危险深信不疑的国家也不太在乎“透明”,即便这种透明是完全的。前者不怕泄密,它们更重视对外的立威扬威作用。后者的军队往往淡化了传统的国防安全性质,转型为警察的“后备力量”。
中国显然不属于这两类国家,中国军力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参照国是谁,“似强非强”的中国军队有着很高的保密需求。美军一些大型装备愿意示人,在中国未必就能做到。这一基本现实必须予以承认。然而涉及“辽宁舰”,情况却有了变化。西方的卫星已把它的外貌看得一清二楚,美防长哈格尔此次登舰,又使美军得到了它的“现场资料”和“直接感受”。普通中国人登舰参观,他们能看到的“表面文章”,不可能超过西方卫星和哈格尔团队对“辽宁舰”的掌握,这使得“保密”因素已不再成为“辽宁舰”设立公众开放日的障碍。
其实,在卫星时代,很多大型军事设施和装备已无法保持传统意义上的机密状态,让中国公众接近它们,所能造成的“泄密”内容,并不会超过外军对它们的已知范围和程度。过度保密在很多时候已经与国防安全的真实需求脱离了关系,它更多是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
现在已到认真评估、反思这种习惯对国家安全实际利弊的时候了。军队不仅要立足未来战争,它还需在和平时期扮演促进爱国主义和凝聚社会的重要角色。军民联系被各国高度重视,而全球的经验证明,定期开放现役大型军舰等装备和设施,是最易行、也最奏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是要打破传统习惯,以现代化的视角重估军事单位的信息环境,以及将它们部分对外展示的多重收益。大多数中国人目前实地能看到的军事装备基本都是退役的,设想一下,如果“辽宁舰”在繁忙的维修保养、试验训练之余,能够适时穿插公众观舰将会激起社会多么巨大的热情,对于开展国防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来说,这大概比喊多少口号都要管用。
我们期待普通中国人能够走上“辽宁舰”的那一天,希望中国的一些重要军事基地和设施也能适时向纳税人打开大门,不断加强军队与民众的鱼水之情,不断巩固兵民这个胜利之本。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