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美丽的海岸线上,峰峦叠嶂中潜藏着一支神秘的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 绵延的军港码头,一块数十米高的花岗岩巨石在山水相接处傲然挺立。风吹浪打中,巨石上“海魂”两个大字鲜红夺目。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核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中国梦、强军梦,铸就共和国海上核盾牌。
巨鲨击浪惊海天
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是战斗,一代代核潜艇官兵枕戈待旦、战风斗浪,一次次从深海发出雷霆
2010年6月,北海舰队组织新大纲全训考核,“水下先锋艇”艇长吴昌弟带领全艇官兵连续奋战数昼夜,顺利完成攻防作战、深水突破和抵近布雷等多个考核课目,以全优的成绩取得走向大洋的通行证。
正当官兵们满怀胜利的喜悦返航时,刺耳的战斗警报突然响起。
一场没有预先号令的应对突发事件演练开始了——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潜艇紧急上浮,抢修分队迅速到位……几个小时后,险情排除,潜艇继续下潜返航。
这样惊心动魄的演练时时上演。在一次次闯关历险中,官兵们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的20多项首次和第一,检验了大洋截击、区域游猎、螺旋变深等数十套战法,研练了连续潜射导弹、多枚鱼雷齐射、航迹紧逼攻击等一系列高难课目。
结合部队实际,借鉴外军做法,时任基地司令员刘毅提出了“轮番出动、海上待战”战训一致的构想——充分发挥核潜艇持续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实行“歇人不歇马”,艇员队轮流上艇参训;潜艇在海上保持待命状态,一旦有任务,立即转入战备。
信息化的大潮,拍打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堤岸,也敲击着官兵们的思维。
向模拟化训练要战斗力!基地立即投入“模拟训练中心”的创建。很快,一座集训练信息网、3D虚拟教学系统、声呐目标综合识别训练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模拟训练中心拔地而起。
斗室驾巨鲸,鼠标点狼烟,荧屏射战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现代海战”在这里打响,一批批军事指挥人才和技术操作骨干从这里走向核潜艇部队。
新的训练模式、新的训练手段,使得核潜艇的海上存在时间大大增加,训练量和训练成果成倍增长,短短5年内就填补了10余项战术训练空白,大大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一次,“水下先锋艇”官兵受命执行远航任务。途经复杂狭窄水道,遭到外军舰机连续跟踪,对方的主动声呐,持续不断地对我搜索探测,意图逼我上浮。
“上浮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失败!”全艇官兵临危不惧,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
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广袤的大洋上,潜艇与反潜的较量从未停止。
隐蔽性是潜艇最大优势。但是随着现代反潜技术不断发展和反潜体系日趋完善,水下战场越来越透明,潜艇保持隐蔽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盛夏,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某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基地某核潜艇受命出航。
管线密布、指示灯闪烁的舱室内,雷达兵穆美田双眉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雷达屏幕。突然,一个微弱的信号一闪,还没来得及判明目标方位,信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不是我军战机!”熟悉数十种外军装备电磁信号的穆美田迅速作出判断,“这是X国的反潜飞机!”
关键时刻,穆美田凭着过硬的技能,提前数分钟作出侦测判断,为核潜艇先机发现、有效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个基地能够实现连续42年核安全无事故,是因为基地官兵破译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这个看不见的“密码”,就存在于官兵们每天工作的细节之中。
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设备进行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了一个螺丝。
一个螺丝丢了,在核潜艇上可是天大的事。大队领导立即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堆舱展开地毯式排查。整整忙碌了16天,拆卸了几百台套设备,测试了数千条技术数据,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
打那以后,大队定下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宁可自己费事,决不给核潜艇留隐患。
基地某总站每年都要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总站主任卢明章给他们上的第一堂业务课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卢明章发给每人一张特别的试卷——让他们抄写一份导弹元件参数表。上千组参数,哪怕抄错一组,卢明章都毫不留情地大笔一挥,打上“0”分。
“怕死别干核潜艇”
笑对惊涛骇浪,直面生死考验,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在燃烧生命中履行使命
基地军港广场上,一座花岗岩雕像在日夜深情守望着威武的战艇和蔚蓝的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
为了核潜艇的安全,孟昭旭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那是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核潜艇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可怕的辐射。艇上10名党员自告奋勇组成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进堆舱。
孟昭旭舍身抢险已非首次。一次,核潜艇航行中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漏,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瞬间充满整个舱室。
“不要慌,让我来!”孟昭旭不顾一切冲上前去,排查漏点、关闭汽源阀,制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然而,他却因吸入大量高温蒸汽,晕倒在战位上。
为了心爱的战艇,孟昭旭过早地透支了身体。45岁那年,这位领导和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
无论是在惊涛骇浪里纵横驰骋,还是在波谲云诡中雷霆出击,核潜艇官兵时时面临生死考验。
一艘核潜艇在远航中进行某新型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时,风云突变,刚刚放出的通信天线,被巨浪拦腰折断。艇长朱振国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天线。
风暴中更换天线,难度和风险超乎想像。朱振国带领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3名战友紧紧抱在一起,终于把绳子挂到了护栏上,建立起抢修“通道”。
风、浪、涌,只是最基本的考验;能走、能藏、能打,才是最过硬的本领。核潜艇官兵长时间面对高温、高湿、高噪的艰苦环境,必须具备超常的意志和过人的胆气。
那年夏天,一艘核潜艇接到任务,潜入大洋深处,向预定海域航渡。
天有不测风云,任务海区台风来袭。前出,还是后撤?海上临时党委会作出决定:“使命高于一切!即便赴汤蹈火,也要一往无前。”
16个小时后,大洋宁静如初。在台风眼里辗转腾挪,官兵们再次经历大洋洗礼,核潜艇也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怕死别干核潜艇!”在核潜艇工作,舍生忘死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需要一个人进堆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我排第一。”被官兵们称为“深海铁汉”的李洪海,在担任核潜艇机电长时立下了这样的规矩。李洪海曾一天之内4进堆舱排险,身体受到损伤,患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次,核潜艇执行一项重大试验任务。起航前3天,李洪海突然病倒,被送入医院。他心急如焚,向前来探视的艇队领导反复恳求:“我是机电长,艇上情况最熟悉,我必须去!”
潜艇即将解缆起锚,李洪海登上了潜艇。任务中,他左手打着吊瓶,右手拿着指挥话筒,坚定地下达一道道命令。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当广播中传来“试验成功”的消息时,李洪海再也支撑不住,重重地倒在了身后的桌子上。
孩子出生,父亲出海;妻子生病,丈夫远航;老人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几乎每位核潜艇官兵身上都背着这样的“感情债”……正因为如此,核潜艇远航前,官兵们都会悄悄给亲人留下“遗言”,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至爱。
任务需要——是他们作出抉择的全部理由。
今天,烈士孟昭旭的儿子孟龙已经成为核潜艇部队的一名军官。10年前,也就是父亲离开后的第3年,两张录取通知书同时摆在了18岁的孟龙面前,一张来自他向往的上海戏剧学院,另一张来自海军工程大学。
“你是烈士的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天经地义。”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孟龙的选择。
又一个建军节,孟龙来到父亲的塑像前,献上一束盛开的百合花。顺着父亲凝视的目光,那是核潜艇起航的地方。据新华社电
核潜艇大事记
1970年12月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
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
1985年11月
某核潜艇悄然驶出港口,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
1988年4月
某核潜艇奉命执行极限深潜任务。这次试验,包括最大深度潜航、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发射鱼雷等项目
1988年9月
某核潜艇潜入大海,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2009年4月
中国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在黄海海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