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近辉 本报记者 郭丰宽
“慢点—慢点—注意有飞石落下!”
“快—快—冲过去,泥石流下来了!”
9月19日,记者坐在某汽车团向墨脱运送过冬物资车队的第三台车上,从上午8时15分驶出平均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隧道开始,就一手紧紧抓着车门把手、一手抓着车座边缘不放,两眼盯着前方山坡——在险象环生、尚不能常态化通行的波墨公路上,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这支车队9月10日从四川雅安出发,一路战天险、搏风雪,于前天中午抵达波密。波密到墨脱县城的公路有117公里,但这段路仅有一车宽,一边是高山,飞石不断;一边是悬崖,深不见底。
中午13时30分,车队缓缓驶进墨脱县城。自1993年第一台东风车开进墨脱至今,再无大车驶入。2010年12月嘎隆拉隧道贯通后,像今天这样成建制的汽车部队驶入尚属首次。
此刻,墨脱县城沸腾了。闻讯赶来的地方领导、各族群众,跳起舞来、唱起歌,献上哈达、捧出酒,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汽车兵。
这一刻,墨脱边防营教导员刘永福笑得很开心。3年来,他几次想改造营区基础设施,但由于材料需要人工背运,成本太高,计划不得不一再搁浅。今天,车队不仅带来了主副食品,还运来了建筑材料和文体器材。他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开工建新营房了。”
这一刻,在墨脱路上干了19年“背夫”的徐正军感到欣慰。每年夏秋两季,他和工友们往返于多雄拉山,用肩膀担当起驻军官兵生活物资保障的重任。看到运送物资的车辆驶进营区,他说:“我可以光荣‘下岗’了。”
这一刻,该汽车团一营二连驾驶员王萌如释重负。他拨通远在河南南阳的父亲王玉庆的电话:“爸,我到墨脱了。”王玉庆是该团一营原教导员,从1984年入伍到2004年转业,最大梦想就是开车把物资送进墨脱。今天,这个梦儿子替他实现了。
这一刻,该汽车团团长黎建国感到无比激动。他从当排长到团长先后百余次带领官兵驾车从波密经过,只能无奈向通往墨脱的山口看几眼。从汽车部队第一次上高原至今已有63年,今天他和团队在多雄拉山脚下见证了奇迹。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高原明月分外圆,英雄的汽车兵征服天险进墨脱创造了历史,也圆了几代戍边人的梦想。这条路像一条哈达,是边关军民的幸福路;这条路像一条大动脉,为强边固防注入新的力量。
记者见证了这个特殊时刻,也记下了这些汽车兵的名字:褚家合、黎波、赵本雨、王亚军、秦秋平、周广伦……
(本报西藏墨脱9月19日电)
■南近辉 本报记者 郭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