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南海国际会议遭越菲挑衅 发言被嘲笑

2013年09月12日 09:39  环球时报 

  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不仅给各国学者提供交流场合,也成为各方争夺“话语权”的重要阵地。《环球时报》记者常驻东南亚国家近3年,曾多次赴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参加涉及南海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有的“防”着中国记者,有的则很开放。通常会议的规模都达到200人左右,与会者的交流甚至交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防”得最紧的要数2011年6月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举办的“南中国海与联合开发”闭门会议。近200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的官员和学者出席会议。为让与会者畅所欲言,主办者明确告诉记者“不能进入会场”,因为“许多专题讨论小组成员表示,只有现场没有媒体参会,他们才会出席会议”。

  在新加坡的这次研讨会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只能利用会议休息和午餐时间采访与会者。一些来自律师事务所的与会代表听说记者来自中国,多流露出复杂神情并拒绝接受采访。来自石油、天然气企业的与会代表则希望报道时不要透露他们的真实姓名。有的与会者还说,很多外国学者的发言都是想批评中国,很少有外国学者愿意替中国说话。一名中国学者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太弱,在南海问题上尤其如此。”

  记者这两年也曾应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学者邀请,到吉隆坡报道由该所主办的“南海问题研讨会”。2011年10月中旬,记者赴马尼拉报道过由菲律宾卡洛罗慕洛和平发展基金会与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海论坛”。在这次同样有200多位各国前政府官员和专家参加的“南海论坛”上,答问环节中有一半问题都抛给参会的中国前驻印尼大使、中国外交学院教授陈士球。一名头发花白的菲律宾学者言辞激烈地问“如何避免菲律宾与中国爆发战争”,一名菲律宾女学者妄言中国提出的“九段线”对南海周边国家并不公平。陈士球据理力争,用流利的英语引述事实,并表示,把中国说成“挑衅者”完全是冤枉,是西方对中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做法。

  记者在参加一些研讨会时发现,越菲两国学者准备充分,如展示图文并茂的PPT演讲材料,派发打印的演讲稿,他们演讲时英语流利,言辞极具煽动性,有的还对中方的主权声索进行讽刺挖苦。美国学者则在强调“南海航行自由关系到美国国家利益”,并强调“亚洲将从美国重返亚太中获益”。与会中方代表有的发言精彩,会抓住机会积极阐述中方立场。但也有中方与会者无法很好地用英语发言,或听不懂别人的问题,只能大段背诵有关南海问题的外交辞令,甚至被场下的人嘲笑。

  在东南亚有关南海问题研讨会上,《环球时报》记者总能遇到一些“熟面孔”,如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恩·斯多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尔·塞耶等。他们成为专门研究南海问题的“明星”专家。有的学者还定期给记者发研究南海问题的文章。马来西亚海事分析师纳泽瑞·哈利德对中国十分友好,他建议“中国学者应尽可能多地参加南海问题的国际会议”,“南海问题的解决需要耐心,中国与有关国家应从不那么敏感的地方开始,先摘低处的果子”。 (暨佩娟)

(编辑:SN10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