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今世前缘

2013年09月09日 05:00  解放军报 
原子核的今世前缘

王锋,核电子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总装防化研究院某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核监测装备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军队课题3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

原子核的今世前缘

微观世界

原子核的今世前缘

静态模型

原子核的今世前缘

核聚变装置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均与小小原子核休戚相关

  ●今天,核技术研究、应用与发展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预计到2030年,伴随核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将迈进核能源时代

  核心提示

  轰动物理学界的大事件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被誉为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细细解读这些成果不难发现,他们都与“原子核”这个词紧密相关。

  原子核的发现,如一声春雷,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不仅撼动了经典物理学数百年基业,而且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百年之后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

  时间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当时世人还一无所知的射线,伦琴将其命名为“X射线”,从此,它射穿了长期以来盘踞人类头脑中“原子不可再分”的思想壁垒。

  随着玛丽·居里、卢瑟福、波尔、查德威克、费米等科学巨匠对原子核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子核内因蕴藏巨大能量而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1938年,瑞典物理学家迈特纳用一个中子轰击铀原子核,试验后用爱因斯坦著名质能公式计算表明:碰撞释放的能量约为2亿电子伏特,形象一点说,即当1公斤铀核全部裂变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能量,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1939年1月,迈特纳在《自然》杂志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整个物理学界为之振奋,原子能时代的序幕就此徐徐拉开。

  解开谜中谜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魔盒”被比喻为带来灾难与不幸的礼物。

  那么,在核技术研究领域究竟是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呢?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曼哈顿”计划。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在确切得知纳粹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消息后,美国1942年正式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的计划。从此,原本用于造福人类的核能,在诞生后不久就被披上了恐怖的战争外衣。

  由于技术储备上的优势,美国始终步步领先。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空军基地试爆成功,爆炸产生了相当2万吨梯恩梯的能量,其威力震惊了整个世界。

  正如恩格斯所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核武器对环境、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全球性和久远性,使得许多原本持支持态度的科学家开始反对使用原子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日本战败已是必然,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但这时的美国政府和军方,却坚持把两枚原子弹投向了大洋彼岸。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造成10万居民死亡;8月9日在长崎空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导致近4万人直接死亡,总计14万人员死伤。而核爆后产生的核辐射、核沾染、核恐惧带给自然环境和民众心灵的破坏,难以用数字估量。

  镜头扫描

  核事故可控可防不可怕

  从二战结束后到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以核武库争夺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但是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不容置疑地成为世界的中坚和主流。

  核电站的建设使用,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标志。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历经60年发展,截至2013年1月,全球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达500余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到2030年人类对核能依赖度将达到70%,届时地球村将迈入核能源时代。

  如同化工厂发生化学泄漏事故、采煤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一样,核电站在建运行中也曾出现过核事故。历史上较典型的有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漏事故、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以及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那么面对核事故该怎么看?该怎样关注核安全问题呢?

  首先,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爆炸。因为原子弹爆炸依靠的是高浓缩铀235,浓度在90%以上,而核电站用的铀235浓度还不足0.7%,形象地说,如同烈度白酒可以点燃,而啤酒却不会点燃的道理一样。

  关键是,核事故可防可控。核泄漏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元素是放射性铯和碘,放射性碘半衰期为8.3天,这意味大约3个月后在人体中将衰变完而消失;放射性铯,则可通过适当服用药物等明显降低危害。

  即使突遇核辐射时,依然能够有效防护。如通过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和减少体内沉积。

  所以,核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根本不可怕。

  未来眺望

  举世共迎核能时代美好明天

  小小原子核,从它诞生不久起就被贴上了质疑和矛盾的标签。一面是威力无穷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一面是被誉为“永不枯竭”的能源,给世界带来光明。未来,对核能利用的交锋仍将成为贯穿核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必将推动新军事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翻阅当今欧美大国的热点军事新闻,原子弹、氢弹这些传统核武器已开始改头换面,成为特殊性能的武器进入人们视野——

  中子弹,可以有效杀伤地面战斗人员,对建筑物等设施的连带破坏很小;弱剩余放射性弹,是能显著提升爆炸冲击波杀伤效应,同时减少放射性效应的特殊性能氢弹;电磁脉冲弹,能够使地面武器装备系统和军民用电力基础设施失灵,但可有效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核能在军事上的应用远不止于此。随着新一代核反应堆日趋成熟,核动力航母备受青睐;而被誉为“航母杀手”的核潜艇性能也将大幅提升。如俄罗斯新一代核潜艇水下续航能力,堪称世界佼佼者。

  近年来,世界上新兴的民用核技术领域同样前景广阔:食品辐照,能有效取代传统化学药剂杀虫功效,且不破坏原包装,特别适合进口食品检疫处理;核医学,通过辐射成像技术,如医用CT、核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清晰检查人体;医用“伽马刀”,具有精确、微创等特点;辐照育种,产量高、品质优……

  原子核,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剑指何方?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孙 涛 吴运良 本报特约通讯员 施慈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