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明年有望成手机标配 精度将达惊人厘米级

2013年09月08日 12:23  解放日报  

  从手机到汽车,由美国主导的GPS,几乎成了卫星导航的代名词。但中国“北斗”系统横空出世、后起直追,能否成为新一代导航的流行趋势?

  记者获悉,9月11日,覆盖上海地区的“北斗”高精度地面增强网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此举标志着“北斗”开启天地一体化导航格局,将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与GPS展开了差异化竞争。

  “双模”策略兼容GPS

  现有实力对比,“北斗”没有先机,也不占优势。GPS,不愧为它的全称——“全球定位系统”,24颗卫星围绕地球运转,全球覆盖率达98%。历经近20年民用市场开发,GPS信号已深入各国各地。去年10月,中国第16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服务能力,成为太空中又一套全天候的时空基准,随时向地面提供位置、授时及导航服务。

  天上“北斗”如何落地开花,进入各种导航终端?既然无法在短期内一举打破GPS的垄断,“北斗”采取的策略就不是“独占”,而是“兼容”。上海市与中国卫星导航管理部门“部市会商”,共推长三角北斗应用示范工程。基于北斗(上海)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在移动终端、车载终端等产品中预装北斗模块,与GPS一起构成“双模”制式,相当于“双卡双待”。对用户来说,他们无需切换导航界面,只不过接收了更多导航卫星的信号,增强了精度。

  目前GPS已基本成为主流手机的标配,那“北斗”呢?作为北斗(上海)平台的承建方,上海北斗卫星导航平台有限公司透露,通过与展讯等手机芯片供应商合作,至明年年中或年底,内嵌北斗导航功能的手机将大规模商用。随着出货量增长,嵌入“北斗”制式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北斗手机”与“GPS手机”的价格水平在一个量级上。

  加载“杀手级”功能

  “跟跑”不是长久之计,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载“杀手级”功能。天地互联,新的上海北斗地面增强网由一系列地面卫星基准站组成,加强向本地用户提供来自北斗的定位基准数据,从而大幅提高北斗终端的定位精度、灵敏度和定位速度。上海北斗平台公司董事长施兴德介绍,此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误差10米左右,而依托这套地基增强系统,其定位误差能降低到厘米级,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成熟的GPS系统。“比如,实时定位精度可达1到3米,非实时定位甚至可以分辨出毫米之差。”

  从10米精度到5米、1米,意味着什么?最可感的变化就是导航精密化。车主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GPS导航仪有时无法区分车辆在高架道路之上、还是之下,或在门牌号密集的道路上找某个地址,容易开过头。原来,高架与地面道路的高差就在5米量级,而紧邻的两个门牌号往往就差那么几米。

  有了北斗的“米级”导航,导航终端不但认得出“哪条马路”,还看得见“哪条车道”。比如,当私家车在高峰时段驶入公交车道时,“北斗”导航仪便可实时提醒“开错道了”;而当车辆驶入公路收费站时,也可提示哪些道是ETC收费口、哪些道是常规收费口。另一方面,对于交通管理而言,车道定位的意义在于监管违章车辆。比如加装“北斗”的集卡、危险化学品车辆、土方运输车等重型车辆,如在高速路上未按指定车道行驶,甚至随意变道,这种“非正常位移”将被自动发现和记录,大大快于摄像头采集图像和事后反馈的过程。

  “非导航”应用大拓展

  精细定位带来精细管理,可以说“北斗”的应用远不止导航,不必只在交通领域与GPS正面较量。其实,在“非导航”应用上,GPS目前没有也不可能全覆盖,有些应用还是空白。

  上海北斗平台公司总经理陈大吾认为,“北斗”将首先在城市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拓展其关键应用。例如将“北斗网”与传感网结合,就能形成一张“城市变形网”。在道路桥梁、高层建筑的特定部位装上传感器,当“高龄”路桥、大楼因自然沉降或天气灾害发生形变时,哪怕传感器位置出现毫厘变化,“北斗”也能快速测得,并自动报警。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铁路基监测、矿山机械管控、山体滑坡等地质监控、水资源监测保护,以及“精准农业”各个方面。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表示,根据《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导航”专项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今年全年上海卫星导航产业有望增加产值15%以上。预计2016年至2020年,上海卫星应用产业的年增速可望超过20%,提供近10万个就业岗位。

  陈大吾透露,“上海北斗”作为区域性服务平台,正与外地政府及企业签约战略合作。北斗地面增强网在沪率先架设后,计划2015年至2016年实现全国覆盖,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打开一个个窗口,逐步构筑中国人自己的“GPS”。(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编辑:SN031)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