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进行三代战机试飞时飞行员难看清仪表

2013年04月26日 11:42  中国航空报 
英雄的试飞团队(右二为张景亭)。 英雄的试飞团队(右二为张景亭)。
张景亭(中)与李中华(左)、徐勇凌(右)探讨问题。 张景亭(中)与李中华(左)、徐勇凌(右)探讨问题。

  追梦蓝天  经历人生三次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许多抉择,一些关键的决定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张景亭说,他经历了三次人生重大的抉择,每一次抉择,都是他人生的一次历练和升华。  

  1983年7月,张景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并作为校级“三好学生”考上了研究生。那个年代,别说是研究生,就连大学生都是“凤毛麟角”,他完全可以继续留校深造,或从事安定的研究工作。然而,他却怀着对翱翔蓝天的渴望,带着对航空事业的激情,毅然报考了航校,穿上了“国防绿”,成为空军首批地方大学生飞行员。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全部寄予了蓝天,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两年的航校生活,他如饥似渴地在航空理论和飞行实践中探索和汲取着,不但才智上得到了提高,身体得到了锻炼,更有了作为一名军人、飞行员的使命感。在毕业的那一天,他下定决心:“我要用生命捍卫共和国最神圣的领空。”

  张景亭从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兵部队,经过4年多的艰苦磨炼,他作为空军第一批具有双学士学位的特殊飞行人才,被上级挑选从事试飞工作。虽然他知道试飞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了阎良飞机城。1989年,他进入中国唯一一所试飞员学院,进行试飞理论及驾驶技术培训,3年紧张的系统学习后,他被分到空某军试飞团,成为这支充满传奇色彩试飞部队的一员,也开始了他人生攻险关战极限的“冒险”之旅,这是他人生第二次抉择。试飞团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英雄们的事迹前,他久久驻足,思绪万千,心中对“航空报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一名试飞员献身国防的决心。

  1994年,张景亭通过顽强拼搏,在俄罗斯国家试飞员学院获得了国际试飞员证书,成为中国获此殊荣仅有的3名试飞员之一。他从国外归来,国内有许多航空公司竞相以高薪聘他“加盟”,那时部队待遇较低,但他坚定地选择留在部队,把自己的所学全部施展在国防事业,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抉择。一次,转业到民航的战友问他后悔不?张景亭发自内心地告诉他:“决不后悔”。因为,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自豪。要知道,当一个人的人生与祖国航空发展和军队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时,他是多么自豪;要知道,作为一名试飞员,能驾驶国产最先进的战机翱翔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他是多么自豪;要知道,能把自己的知识运用于新机的研制,通过自己的双手使一架架新机腾空而起,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力量,他是多么自豪!

  善于钻研  不断开启成功之门

  作为一名优秀的试飞员,不但要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还要善于钻研,有破解试飞难题的能力。张景亭在国外学习深造时,眼见他国先进战机穿云破雾、气势夺人,他心中充满紧迫感。为尽早掌握国外先进飞机的驾驶技术,他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学习和训练。为练好“驾驶员人工扫频”这个动作,他就用纸卷成驾驶杆状,在宿舍里、在颠簸的车上一遍遍地演练,经过上千次的苦练,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该技术。正是勤于钻研的决心和毅力,他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试飞员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理论和实践考核。当他学成返回祖国时,带回了不少行李,那不是别人羡慕的“洋货”,而是他精心收集和整理视作“宝贝”的科研试飞资料。

  从国外归来后,他很快投入到国产新型电传飞机的研制试飞中。面对国内新机研制的艰难和世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他又一次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在投入紧张试飞的同时,他开始学习世界更多先进的航空科技理论。多年来,他作了数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在国家级航空杂志上发表了数10篇专业论文。特别是他撰写的《图-154变稳机试飞评价》、《空中模拟器现状》、《PIO试飞方法论述》等论文,相继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受到业内高度关注。他的《论库珀—哈珀评定等级》和《人机耦合振荡分析》还被成功运用到新机试飞当中。理论与飞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他羽翼日丰。在执行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的“大迎角失速特性”品模试验中,他利用理论和经验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修改意见,受到国内外航空专家的一致好评。

  当今世界,新型飞机发展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高,对试飞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在某“空中战略对接”工程中,由于技术复杂、风险性大,使试飞受阻。张景亭又拿出善于钻研的劲头,同国内航空专家、试飞团队一起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多种机型的性能特点。他提出:要想完成任务,首先要打破多年来所形成的“正常”飞行概念,即双机编队飞行时的间隔、距离概念,要敢于进行“腋”下飞行。试飞开始后,两架飞机空中相距最近不到两米,向内一点有可能相撞,向外靠一点后机就可能会被前机翼尖涡流打翻,称得上是万米高空“走钢丝”,稍有闪失就会机毁人亡。试飞中,试飞员们驾驶飞机在空中的操纵动作异常精细,环环相扣,最后胜利完成了任务。

  学以致用、善于钻研,在20年的科研试飞中张景亭从没有报废过一个起落,被战友们视为榜样。

  挑战极限  型号试飞勇于担当

  科研试飞是在验证飞机的极限,也是考验和挖掘试飞员生理和意志的极限。在试飞团,“我们多承担一份风险,部队就少一份隐患”,这是试飞员共同的理念。

  大强度和大过载试飞对新机是最有力的检验,飞机只有通过了该项目的检验,才能获得通向蓝天的“绿卡”。国外在进行新机的大强度试飞时,曾多次发生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在我国首次进行第三代战机试飞时,张景亭主动请缨进行该项目试飞。该项试飞过载值最高会达到9个G,相当于身体重量增加了38倍,并会出现血液下流、黑视等现象,严重时人会失去知觉,这在空中非常危险。面对挑战,张景亭进行了周密准备,当他驾驶战机从万米高度呼啸而下时,随着过载的不断增加,飞机和身体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达到9个G的过载值时,强烈的振动使他几乎看不清仪表板。此时,飞机和他的身体都超越了极限。他以无畏的精神和高超技艺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试飞不仅技术高、风险大,也很艰苦。张景亭进行某型号高温科目试飞时,飞机要在35℃以上的外场环境下暴晒多个小时,进入座舱时温度已高达50℃,就像在“桑拿房”一样。飞行回来后,他的飞行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为双向考验飞机性能,飞完高温,还要飞高寒,哪里越是寒冷,张景亭越是要驾驶飞机往哪里去。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环境下,整个机身都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在这种条件下试飞,对试飞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他同样出色完成了任务,为新机成功定型扫清了道路。

  某新型单发飞机空中起动试飞是国家I类风险课目。他和试飞中心的科研人员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制定了试飞方案。随后,他驾机开始了国内首次电传飞机发动机空中起动试验。最后一次空中起动试飞时,当飞机升空到达规定空域时,他发现周围全是云,如果试验发生意外,对试飞员将带来更大的风险。但他下定决心:按要求完成试验任务。因为该型号工程的进度节点已迫在眉睫。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过硬的试飞技术,驾驶飞机在规定高度关闭了发动机,失去动力的飞机高度急剧下降,“一秒、两秒、三秒……”。试验要求飞机发动机停车达到一分半的时间,这平常短暂的时间此时却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漫长”,这也是他向心理承受极限的又一次挑战。一分半钟后,飞机已下降了几千米的高度。规定时间已到,他重新起动了发动机。“轰”的一声,飞机空中起动成功,战鹰重新跃上蓝天。

  张景亭当上领导后,仍然带头执行高难风险试飞科目。某新机大侧风试飞风险很大,他又是第一个驾机起飞,飞机着陆时遇到了每秒9米大侧风,他没有惊慌,操纵飞机安全着陆,还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大侧风着陆方法,为日后成功战胜每秒14米大侧风奠定了基础。某型机的“冲天一跃”,被称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张景亭又一次以“中国第一人”的身份出色完成任务。

  创新牵引  加速提升试飞效能

  随着国家型号试飞任务越来越密集和繁重,试飞资源和能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2003年5月,张景亭被任命为试飞团团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入思考职责与使命中新的命题:航空科技日新月异,部队迫切渴望新装备的到来。要想履行好使命,就必须进行创新突破,有效提升试飞效能。

  他集中团里的精兵强将成立了攻关组,在科学的指导下跳出传统试飞方法和程序的框框,进行了多项科研攻关,成功摸索出“多机种混合大场次试飞”的程序和方法,使歼、运、轰、直等各型号飞机,甚至包括民用支线客机和通航飞机均可在一个机场、一个飞行场次共同开展任务,实现了中国试飞史上的一项重要的突破。这项创新,使试飞中心的试飞场次利用率提高了25%,试飞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受到了军委总部和空军首长的高度评价。

  为增加可飞天气,张景亭还与相关人员一起进行了降低能见度标准的探索,按试飞科目不同将能见度标准分为3、4、5千米三个档次,只要不影响项目要求,飞机状态良好就进行试飞,使全年飞行时间平均增加了近400小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型号任务按节点完成。此外,他还创建了“日事日清”的管理办法,当天飞行结束后,团里召集所有参研单位进行集中讲评,规定对当天试飞中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答复,能回答解决的现场回答解决,不能回答解决的第二天要专门安排时间继续解决。在制定试飞任务书时,他还制定一个“特殊”规定:必须让有经验的试飞员先行审阅,尽可能将不同项目的试飞综合进行,如性能试飞与航电试飞结合,强度试飞与颤振试飞结合等。通过科学的综合考量,极大地提高了试飞效率,许多项目的试飞效率提高了50%甚至100%。此外,张景亭还推进出了“型号项目负责人制”,在每个型号中都安排由一名首席试飞员任技术负责人,在具体试飞技术问题上进行主导和协调,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着眼长远  全面锻造精兵群体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国外先进试飞水平,张景亭认为:搞科研试飞,只靠少数尖子试飞员挑大梁不行,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日趋加快,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思想合格、技术精湛、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优秀试飞人才,否则,将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科研试飞任务。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在团党委会上正式提出了加强试飞员队伍建设的5年规划:争取用一年时间完成新飞行员到试飞员的转变,用3年时间使试飞员达到在所飞机种上由简单到高难度科目的试飞能力,用5年时间培养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复合型试飞人才,简称“一三五”规划。这一规划的出台,在全团试飞员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受到了上级党委和首长的大力支持。

  结合中国试飞员队伍的实际,他提出:当代试飞员要努力实现由传统飞行驾驶型向知识探索型的转变,要成为现代战机真正意义的“主人”。试飞员在新机试飞中不但要严格按试飞大纲进行试验飞行,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在具体的试飞工作中,他注重增强试飞员的“两种意识”,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对试飞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厂所反应,并积极帮助解决;二是增强责任意识,试飞员是代表国家对航空产品进行鉴定、定型,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签字,要真正把能用、管用、顶用的装备交到部队。

  近年来,试飞越来越受到空军党委的重视,一批批年轻试飞员不断加入试飞团,成为试飞的生力军。为加速对年轻试飞员的培养,张景亭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传、帮、带”,主动与一些年轻试飞员共同做飞行前准备,一起研究试飞计划,将自己掌握的试飞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对航空理论扎实、飞行技术好的试飞员,他安排一些高难风险课目,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早日成熟起来。经过几年的打造,试飞员整体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一批年轻试飞员迅速成长为科研试飞的骨干力量。目前,试飞团能飞一个机种所有机型的试飞员已达到85%,能飞两个机种以上的试飞员达到了44%。

  再启征程  新的领域大展身手

  2010年底,中航工业高度关注的中航工业试飞员培训与飞行服务中心(简称试飞员中心)正式成立,张景亭再挑重担,担任该中心主任,也同时开启了打造试飞教学与飞行服务世界品牌,提升基础管理与科研飞行核心能力的新征程。

  试飞员中心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各项重点型号的试飞员,更首次增加了商用试飞员这支队伍,这是集团公司党组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加速商用试飞员队伍建设,他确立了“立足国内、保证质量”培训总体思想,亲自组织编制了《中航工业商用试飞员队伍建设第一期试飞员培养实施方案》。2012年7月17日,中航工业商用试飞员队伍第一期学员培训开学典礼在试飞中心隆重举行。张景亭代表中心作了专题工作汇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也为今后商用试飞员培养奠定了基础。

  试飞员中心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直接从事科研试飞任务,张景亭以全面提高试飞员中心的试飞技术能力水平为目标,带领中心的试飞员圆满完成了某型直升机设计定型试飞、某型发动机定型试飞,按节点完成了ARJ、AC313大型民用运输型直升机等10多个型号的试飞计划及适航试飞任务。2012年5月14日,试飞员中心4架直升机、2架ARJ21-700飞机6机同场试飞,一个飞行日内完成科研试飞22架次/25小时,刷新了该中心前身——中国试飞员学院17年来单日出动飞机数量最多的纪录。

  新支线试飞备受瞩目,张景亭带领中心新支线试飞团队顽强拼搏,两年来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失速、最小离地速度、自然结冰、湿跑道刹车系统调参、颤振等多项“硬骨头”任务,为新支线试飞守住了里程碑节点。同时,他们还圆满完成了新支线的进气道溅水试验、误操作起飞、地面最小操纵速度、空速校准审定以及性能操稳等重要的局方试飞科目,填补我国民机适航认证的多项空白。在国家I类风险科目——颤振试飞科目中,张景亭带领试飞员“扣天门,闯险关”共进行了25架次颤振试飞,优质安全完成这一高风险重大科目。

  张景亭,就像一只雄鹰,以科学、严谨、无畏和追求完美为目标,在共和国的蓝天上不断飞上新的高度,这是他个人的境界,也是整个航空试飞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