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文萃报》专稿 作者:武居玄
长期以来在西方有一个一致的观点——中国和俄罗斯命中注定冲突多于合作。根据这一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虽然美国在后冷战时代“一家独大”的压力推动中俄两国走到一起,但地缘政治因素和中国正在提升的国力,很有可能使得北京和莫斯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互为战略竞争者。
然而现实景象却并没有按照上述“路径”发展,日本《外交家》杂志及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最近刊登文章,分析了中俄关系目前的走向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上任首访选择俄罗斯,中俄迅速在军事武器贸易、能源合作等方面携手,对美国及其盟友而言,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中俄武器贸易迎来新高峰
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访俄行程之际,中央电视台在3月24日晚间的一档新闻栏目中曝光了中俄新一轮武器贸易已经达成了框架性协议。“中国向俄罗斯订购4艘拉达级潜艇和24架苏-35战机”。
日本时事通信社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笔中国军贸合同,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俄方就中俄两国加强战略合作问题达成一致,采购俄制武器的举措应该是为了和俄罗斯加强军事关系,一起对抗美国、日本。
俄罗斯军工媒体称,这次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拉达”级AIP潜艇静音能力十分突出,也是俄罗斯海军现役最先进的常规动力潜艇。该级潜艇的出口型为“阿穆尔”级-1650型,属于大型常规潜艇,水下排水量2300吨,采用AIP技术,水下续航力650海里,最大航速21节,可携带SS-N-16反潜导弹。
据了解,中国向俄罗斯采购的新型苏-35战机被认为是最接近五代机的四代半战机,在中国隐形战机服役前,苏-35可有效减轻中国空防的压力。苏-35是苏-27的深入改进型号,采用大量最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比如机身材料大量使用钛合金,使飞行寿命延长到6000小时。最大起飞重量34.5吨,最大战斗载荷8吨,最大航速2.25马赫,可以挂装俄制各种导弹、炸弹和火箭等。苏-35在机动性、作战半径、武器载荷、最高航速方面优于美国的F-35,只是隐身性能稍弱。
不过来自环球网的消息称,俄罗斯军事问题专家瓦西里·卡申认为,有关苏-35和“阿穆尔-1650”潜艇的谈判还处于早期谈判阶段。据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透露,解放军对苏-35兴趣浓厚,但一直未能达成采购协议,原因在于俄方坚持卖48架,而中国只想买24架。今年1月初莫斯科的立场有所松动。不过,根据不久前俄罗斯“纽带”的报道,中俄达成苏-35采购协议是有前提的,俄方将以整机形式对华出口苏-35,但不会许可中方进行组装生产。可以说,俄罗斯人已经汲取了苏-27和苏-30战机项目上的“前车之鉴”。但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预计,未来中俄两国还将达成更多新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中俄联手战略意义极大
由于“拉达”级潜艇与苏-35都是俄罗斯现役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美国学者扎查理·科克认为,中俄达成这项协议具有巨大政治和军事意义。扎查理·科克表示,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忽视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潜在的合作区域,而且并没有真实地告诉美国人,当前中俄关系的真实情况。如果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俄之旅是某种征兆的话,那么中俄关系如今已经拥有的持久力,要远远大于西方观察家的预料。
中国和俄罗斯在一些国际机制方面的合作还有着重要的利益。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来说,尤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中国和俄罗斯可以在联合国安理会发挥重大影响。众所周知,俄罗斯希望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因此对于任何有关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和重组都自然而然地持反对意见。
最为重要的是,在此次访俄期间,习近平和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示中俄就两国战略协作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主张。
俄罗斯与中国的防务合作还表现在军队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例如,在今年6月,中俄两军将在日本海海域举行“和平任务-2013”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有报道称届时将有至少20艘水面战舰参加,分别来自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中俄两军将会展开空中和海上训练,主要将聚焦于“预警协作、通信、攻防转换、区域防空、电磁战和后勤能力”。
扎查理·科克认为,这种军事合作的步伐,可能在速度上要比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慢一些,因为在“中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渗透”、北极变暖和中亚安全等问题上,中俄仍存在一些“隔阂”。因此,有人认为即使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正被莫斯科密切关注,北京仍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通过海洋向更远的地方投射力量。这表明,中国的决策者认为,在西部和北部与俄罗斯的边界上,双方基本上不会发生武装冲突。而中俄感觉来自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
能源合作未来至关重要
虽然习近平的访俄之旅只有三天时间,但是中俄能源关系的升温是未来长期合作的一大前提。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注意到,就在习近平抵达俄罗斯的几个小时后,俄罗斯能源巨头Rosneft公司高层就宣布,中俄已经达成“原则上的协议”,俄罗斯今后对华的石油出口量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以上。从去年的1500万吨,到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很有可能在2018年左右)的每年4500万吨至5000万吨。这会令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购买者。作为这一协议的一部分,Rosneft公司与中石油集团也将联合开发巴伦支海沿岸的3个石油区块,以及东西伯利亚的8个岸上油井。
此外,Gazprom公司很有可能在3月底最终将与北京签署一份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该公司今后每年将向中国出口380亿立方的天然气。据称,Gazprom公司正在争取获得中国方面的贷款作为这次协议的一部分,目的是建设一条经由西伯利亚的对华天然气输出管道,就像2009年中国为Rosneft公司提供250亿美元贷款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项目一样。
就中俄双方而言,在能源合作方面两国的利益有着重要的“重合区”。英国石油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的增长需求,有一半将来自于中国,届时中国每天46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消耗量,与2010年整个欧盟国家每天的消耗量相当。根据能源信息部门的资料,到2035年中国石油总消耗中75%都将依赖于进口。
所有这些都展现出中国的决策者们目前所遇到的困局,尤其是在美国海军牢牢控制着全球海上交通线的情况下。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军费预算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但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旧依赖国外能源。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是中国最大的陆上能源来源,而且这些能源供应不会经过任何有争议的海上区域。此外,俄罗斯对中国敏锐的能源市场的兴趣是外界很难测的。俄罗斯的经济仍旧严重依赖于能源输出,这对莫斯科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征兆。实际上,如果美国和欧盟签订一份自由贸易协定,俄罗斯对欧盟能源市场的“战略钳制”将会走到终点。到那个时候,莫斯科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将会落后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所以,中俄联手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能源等方面都贯彻了“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美国分别在东欧和亚太推行反导网,压迫中俄地缘战略空间的背景下,中俄联手抗衡可以赢得更大的战略利益和空间。
原题:《中俄进入战略军事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