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以来,雷锋故事广为流传,雷锋精神成为人们崇尚的一种社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发出的有力号召,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奠定了深厚文化基础。雷锋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诞生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沃土并与之一脉相承。翻开雷锋日记人们会发现,“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的坚定信念是对“舍生取义”精神的弘扬与继承,“事事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对“天下为公”理想的延伸与发展,“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是对“业精于勤荒于嬉”理念的笃信与超越,“不畏艰难困苦,迎着困难前进”的创业精神是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信念的传承与实践。雷锋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与追求,已融进中华文化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深层精神追求。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证明我们党无愧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这一号召必然会触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心理认同和实践认同。
道德实践的需要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强大内在动力。有人曾用“雷锋精神60年代是助人为乐,70年代是钉子精神,80年代是学习成才,90年代是爱岗敬业”的生动语言,描述了学雷锋历程中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不同年代实践特色。这说明,岁月洗礼没有让雷锋精神成为一个过时的道德标签,相反,随着历史发展,人们不断将丰富的时代内涵注入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不断彰显引领时代风气的独特魅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今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思想观念比较庞杂,道德秩序亟待调整。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纠结,面对过路人见死不救的冷漠,面对毒奶粉毒胶囊的黑心,社会弥漫着伦理困惑与道德焦虑。时代发展郑重向人们提出严肃的道德实践课题:置身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面对诚信缺失、道德缺位的现实挑战,如何引导积极向善力量、构筑坚守我们的道德家园?在这种背景下,雷锋精神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建设的支撑。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到铸就精神支柱,保持昂扬向上精神风貌;从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使先进思想意识成为主流,到树立道德文明标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从养成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生活方式、追求心灵丰富精神富有,到确立德才兼修人格追求和自强不息人生态度,雷锋精神为当下社会道德建设确立起精神坐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实践内涵。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适应了当前道德建设实践迫切需要,为解决当下现实思想道德问题提供了“钥匙”,必将产生巨大实践威力。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拓展了广阔舞台。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认同和实践的道德准则,成为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雷锋精神与其说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和集体群像。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具备广泛民意基础,是社会所盼、人民所愿。“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一经提出,便激发出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正能量。从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学雷锋热潮中发现,人民群众学雷锋活动时间维度不断拓展,学雷锋已不是“三月来、四月走”的短时应景,“天天都要学雷锋”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学雷锋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从农村、社区、企业、军营,到公园、广场、车站、港口,处处都有“雷锋”身影,每个志愿者都是“雷锋”。人民群众学雷锋活动实践深度不断发掘,企业“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社区“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活动,农村“学习雷锋精神、建设文明乡风”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卫士”高铁成为代表的时代楷模层出不穷。这充分说明,学雷锋活动已成为人们感悟崇高精神、提升价值追求的自觉行动,成为当今中国人重要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我们党牢固的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这一号召必然动员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常学常新。
张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