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121公里的蓝色边境线“蓝线”蜿蜒在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与之相伴的是年代、数量都已难估量的巨大雷场,使其成为“生命禁区”。
2006年: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进驻“蓝线”,开启了消除雷患的和平征程。迄今,已累计清排地雷和未爆弹万余枚,清排面积177万平方米,完成边境桩83根,创下速度最陕、扫雷数最多、任务完成量最大等多项纪录。
“每天行走在死亡线上,看似平常的一天,其实有许多不平凡!”数据之外,中国第十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营长黄艾俞向记者列举了中国蓝盔的几个另类“之最”。
‘最担心-听不到探雷器声音两年前,第一次走入扫雷作业通道,中士王余紧随班长身后,亦步亦趋,只敢踏在班长留下的足印上。
“当时生怕踩在别的地方不安全。”如今,已是第二次参加维和的他,最害怕的事却变了--“不怕踩不对地方,也不怕地雷,就怕听不到探雷器的‘滴滴’声。”王余笑道,“进了雷场,要是十来分钟还没声,反而心里发慌,担心探雷器是不是坏了。”
今天可好,王余进雷场不到一分钟,探雷器便撒欢地直叫唤。“送上门了!”王余的眼神变得锐利,手头动作也越发轻盈,一手支撑,一手挥铲,少顷,换铁铲为毛刷,像考古学家般轻拂数下,一枚锈迹斑斑的地雷探出头来。记者心头一紧,只敢远远站开。不到十分钟,王余大摇大摆走到记者跟前。
“一切就绪!”王余手持一个方形按键盒,与记者一起半蹲在防护墙后,还不等记者捂上耳朵,便“啪”按下红色按钮。
“轰!”引爆完,王余从口袋中掏出小本记下自己的“战绩”。
“第几枚了?”记者耳朵还嗡嗡作响。
“第七枚!”
“挺厉害!”记者赞道。
“哪里!和别人比差远了!我们连长2006年排过一吨多的大航弹,我们班长黎以冲突后一个人就排了两百多枚子母弹。我还得加把劲!”
最自豪--为各国军队建营房相比扫雷,建筑连、维护连官兵每天的工作谈不上惊险刺激,但承担“蓝线”栽桩及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联黎部队)30多个国家营区施工、维护任务的他们,在1万余人的联黎部队中任务却最繁重。
“前些天和家里人说,我到过11个国家军营,有些国家他们连名字都没听过。”军士长张守林会操作五种工程机械,已是第四次参加维和,他笑道:“给这么多国家盖过营房,咱也算世界级了,能不自豪吗?”
1月8日,记者随张班长又走进一个新营区--西班牙营,为他们修建一个观察哨。
与漂亮整洁的营区不相称,张班长工作的地段尽是黄沙。“轰隆隆……”挖掘机开始轰鸣,一把大铲四处飞舞,弄得正在拍照的记者灰头土脸。
最绿色--外军来“借”中国蔬菜一筐茼蒿菜,带着地里的泥巴,成为中国营赠送意大利营的礼物。“联黎部队平时只供应冷冻蔬菜,要吃新鲜蔬菜很难。只有中国营自力更生,在这里还能吃到中国蔬菜!”
副营长李春年介绍说,邻近的几个外军单位,隔三岔五就会来这里取一些蔬菜,仿佛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
说起种菜,不得不提中国维和营与众不同的菜地。
与国内整齐划一的军营菜地不同,这里的菜地,星星点点,错落有致,最小的一块只有脸盆大,却是官兵从“乱石岗”中一点点抠出来的。菜地栽植着家乡的特色蔬菜,既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就像这片茼蒿,吃起来清苦,其实别有一番滋味。”李副营长说,2006年,第一批维和官兵到达时,营区几乎遍地都是石头,最常见的植物就是石缝中的骆驼刺。为了清出一块出租车大小的菜地,一个班的战士磨坏了10多双麻线手套,搬走整整5推车石头。这块菜地,至今还是维和营最大的一块。
“当地人以咖啡、果汁为日常饮品,原本很少喝茶,可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中国人特意准备的茶叶。”副营长黎永兴颇为感慨。
1月9日,扫雷连长彭寿聪刚进辛妮亚村,就被农场主阿米加热情“熊抱”。连队训练场在阿米加的农场内,这块场地他已经连续五年无偿提供给中国营。
“我们不分彼此!”阿米加说,2006年黎以冲突期间,是彭连长带入拯救了他赖以生计的农场。当时,这片农场中散落着大大小小上千枚子母弹。当官兵们从农场中一枚枚取出子母弹销毁时,庞大的数量让阿米加惊得合不拢嘴。
黎副营长告诉记者:“在村里,你几乎可以把中国茶叶尝个遍。”普洱、碧螺春、毛尖……虽然五花八门,但每一壶茶背后都藏着一个助民故事:为村民义务巡诊、修筑道路、为叙利亚难民提供饮水、为小学捐助器材……最独特--军纪严明从不违规直线加方块,一切井井有条。中国营的纪律,一如中国营的战斗力,在联黎部队中闻名遐迩。
几天前,警卫班战士刘永伟护卫副营长李春年到联黎部队司令部参加会议。期间,各国护卫要么前往司令部免税店采购物品,要么游览营区景色,只有他寸步不移坚守在指挥车旁待命。会后,一名负责会场保障的联合国官员主动与刘永伟合影,对他说:“你是真正的军人!”
海滨小城苏尔,以其旖旎的景色和诱人的美食美酒,吸引着众多游客,其中不乏联黎部队官兵。联黎司令部宪兵队不时纠察到私自外出的各国军人,唯独中国营,在被纠察的记录上至今为零。
“中国营的车辆不会超速,不会随意鸣笛,不会占道,不会强行超车,每一辆车都有独特的绅士风范!”负责交通的坦桑尼亚宪兵文森对记者说。
铁血军规塑形象。整齐的队列、优良的军事素质、强烈的服从意识……中国官兵身上独特的气质,就像一张张无形的名片,所有与他们接触的联合国官兵,无不为之折服。对此,联合国纽约总部作训部长大卫·巴尔上校曾称赞说,中国营是联黎部队的样板营。
自2006年以来,中国共向黎巴嫩派遣了10批维和工兵营和9批维和医疗队,他们出色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黎以边境扫雷、栽定界桩、工程建筑与维护和医疗救治、人道救援等任务,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赢得了联黎部队司令部、黎巴嫩政府和当地民众以及友军官兵的高度赞誉。(本网驻贝鲁特记者刘顺特约记者 黄瑞钱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