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战略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战略武器现代化与中美安全关系”的报告,报告的作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托马斯·J·克里斯藤森。这篇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在目前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武器现代化的全面考虑、背景和初衷,详细论述了中国战略核武器的现状以及未来对美国的挑战。本报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编译,仅供读者参考。
□本报特约编译 王清军
虽然美国安全分析专家可能没有在当前及预期中国核发展中看到什么明显的革新,但人们不能确定中国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由于中国人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客观的力量平衡,因此与在太平洋对岸对中国核力量进行净评估相比,中国精英对北京核威慑的看法更加重要。从强制外交来看,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这对美国和中国都适用。
有报道称,美国导弹防御和攻击武器的快速进步,令中国精英对中国拥有足够强大的二次打击能力或在不进行重大现代化之时仍继续拥有这种能力的说法表示怀疑。2011年,中国知情人士透露称,中国军事精英过去并不认为中国拥有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这种能力现在也很有限。中国领导人可能认为,在近年来军事现代化的支持下,北京将首次拥有可靠核打击能力,正如布莱德·罗伯茨、迈克尔·蔡斯、安德鲁·埃里克森、罗伯特·罗斯、克尔·莱伯以及达丽尔·普列斯等专家所说的那样。蔡斯和埃里克森称,“二炮先前近乎空想的教义和其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的显著分歧,看起来中国正处于调和这种分歧的边缘。”
解放军相关文献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核能力面临的不同形式的核及常规首次打击威胁(包括精确制导弹药和电子战)的关注,敦促二炮部队缩短回应攻击的时间。蔡斯和埃里克森指出,“中国核力量构成部分发生的质变,部分设计用于提高其核力量面对现代精确打击时的生存能力。”布莱德·罗伯茨称,中国领导人对其核威慑能力面对美国精确打击能力时的弱点的担忧,可以上溯到江泽民时代——早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精确打击能力就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据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倡导海基核威胁能力——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坦承,“在敌方实施大规模首次核打击的情况下,我方陆基核导弹的生存率不到10%,而生存能力较强的潜射弹道导弹将使我们保持核反击能力。”不过,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令人们对中国核威慑能力的可信度表示深深的怀疑。
在中美核问题联合会上,中国专家担心美国会按照中国的二次核打击能力打造其核力量——这种担心源自美国导弹防御和非核打击能力的进步。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姚云竹少将明确指出,为了保持核武库的有效性,中国必须对其进行现代化,以确保在遭遇首次打击之后的核反击力量。对于一些无法想象美国真会对中国发动打击的美国人而言,中国精英对可能遭遇的首次核打击的担心,可能听起来有些言不由衷,但事实上,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战略力量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在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美国领导人对打造强大的核三位一体力量以对抗苏联的狂热,就能够让人得出这种结论:如果站在中国角度上来看,美国领导人不会接受仅由20枚液态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构成的二次核打击能力,特别是在美国占据明显常规与核优势之时。
如果以上说法是真的,那么从脆弱易受攻击的中国报复性核力量,到能够对未来中美战略互动产生影响的更可靠的报复性核力量的变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际意义。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面对美国及其地区同盟和安全合作者时,中国领导人可能会较以往更加大胆地捍卫其地区利益。在捍卫中国合法利益时,情况尤其如此。
解放军二炮列装的东风-21C型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