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项关键技术相继突破,驱动着不同型号导弹划破长空;一项项重大课题从试验场走向生产线,推动一系列新装备定型列装……金秋时节,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建设一线捷报频传,一大批信息化创新成果正以强大的推动力,成为支撑大国长剑啸傲九天的“信息之翼”。
紧贴战场需求——
百余份咨询报告科学规划顶层设计
今年年初,驻某地军代室博士后总代表廖平撰写的一份关于新型导弹武器发展的咨询报告,引起第二炮兵党委首长的关注,成为发展新型导弹武器的重要决策参考。
这份历时半年完成的报告,是廖平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最新研究资料,经过潜心研究之后的智慧结晶。
和廖平一样,在第二炮兵装备战线上,有一批这样的专家学者,始终站在世界军事变革前沿,积极把握导弹武器在未来战场的运用规律,并从中提炼重大技术问题,研究武器装备发展方向,为导弹武器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前瞻设计。
他们就是第二炮兵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这个咨询机构成立于2004年,主要在导弹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长远规划、立项论证、研制监管和定型审查等多个领域,为第二炮兵党委首长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聚集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资深导弹专家在内的一大批科研精英。
面对世界信息化浪潮,他们嗅觉敏锐,紧贴战场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在引领武器装备发展中勇当先行者。
那年,一个由院士领衔挂帅、众多专家参与的某课题组悄然成立,经过数月深入研究,一个发展某型导弹武器的报告递交到第二炮兵首长的案头。很快,该型导弹转入立项研制,经过数年探索试验,该型导弹成为未来战场上又一制胜利器。
大国长剑的每一次“脱胎换羽”,必先源于先进理论的引领。
如今,由导弹武器装备建设一线通往第二炮兵决策层的建言献策通道越走越宽。一大批来自武器装备建设一线的科研人员,针对武器装备立项研制、技术瓶颈攻关等重大课题,先后向第二炮兵首长机关递交百余份咨询报告,有针对性地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提出决策参考,成为第二炮兵决策层不可或缺的“智囊团”。
近年来,在先进理论引领下,一大批先进导弹武器经过决策层的科学顶层设计,相继走向实验室、试验靶场,直至走向天雷地火的导弹演兵场,导弹武器作战效能一次次实现整体跃升。
瞄准实战环境——
数十个实验室支撑核心技术创新攻关
实验室,是大国长剑飞天的起点。
近年来,第二炮兵装备部坚持将实验室建设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按照需求牵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统建统管的原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继建成数十个重点学科实验室,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科研实验体系。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某重点实验室看到:一张专用的局域网将数十个实验室连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从前期的需求论证到后期的作战运用,都可以通过信息基础平台随时调用相关数据模型,实行资源和信息共享。
实验体系日臻完善,直接推动武器装备科研创新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作战需求论证由研讨型向实验仿真型转变。通过仿真软件和数据模型科学测算,得出导弹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大幅提高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战运用由想定推演向对抗评估转变。告别过去“纸上论剑”,依托实验条件模拟实战环境,充分挖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使作战运用研究更贴近实战。
装备效能检验由单一的实弹检验向仿真评估与实弹检验相结合转变。通过实验室仿真评估手段,有效避免单一的实弹检验出现的“盲点”,使战斗力评估尺度更精准。
实验室犹如优质“孵化器”,催生一大批关键技术“破壳而出”。那年,某关键技术课题攻关遭遇瓶颈,故障原因犹如“雾里看花”,找不到症结所在。此时,传来某重点实验室建成的喜讯。课题组立即前往该实验室展开攻关,很快,技术难题被攻克。技术人员说,如果没有这样好的实验条件,这一技术瓶颈恐怕很难被突破。
凭借日益完善的实验室体系,他们先后完成10多项重大科研任务的技术攻关,确保了多个重要型号导弹武器如期走向生产线。
着眼持续发展——
新一代科研精英领跑装备建设创新路
国庆节刚过,一则喜讯从第二炮兵装备战线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带领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共同完成了某项重点课题的攻关。
这消息,如果在前些年,也许是一条很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可如今屡见不鲜。
近年来,在第二炮兵装备部有力推动下,院士、专家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帮带日趋活跃,一大批青年才俊在他们的带领下,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演习、实弹发射任务,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骨干力量。
采访中,记者看到,第二炮兵装备战线培育创新人才的熔炉越烧越旺:依托人才优势,深化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合作,与地方大型军工企业建立军地协作培养站;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建成覆盖装备建设各个领域的特色学科和新型专业;数十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授权点走进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专门建立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为学员创新设计提供平台。如今,从该校毕业的本科学员90%以上的毕业设计与部队实际接轨,研究生学员100%参与科研课题。前不久,带着多项大奖成果的毕业学员黄舜走进某导弹旅,仅用3个月就研制出“转弹机器人”,使转运效率成倍提高。
打开第二炮兵武器装备科技创新人才库,一组数据令人欣喜:百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和军队级人才库,10多人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在新一代科研精英创新攻关下,先后有数十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应用于武器装备建设之中。
上图:长剑飞天 宋远高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