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们一路追逐

2012年12月03日 05:19  解放军报 

  今天虽是周末,当笔者下午1点来到国家博物馆时,检票口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当笔者随着人流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担当。

  “几天前,我们从电视上听到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今天,我们专程赶来看展览。”参观队伍中,大连市第46中学书记庄重慧告诉笔者,“习总书记深情阐述的‘中国梦’,让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要现场感受一下,回去后,还要好好给学生们讲讲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这个展览,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大书,共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大部分,以大量珍贵史料、文物,详尽展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自强自立,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

  在陈列起始处,有一组“苦难的中国人民”主题雕塑,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压榨之下的屈辱和苦难。其中一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赤足的妇女拿着一只碗,饥饿使她无法给孩子喂一口奶,丧子之痛写在脸上。

  来自河北“首富村”半壁店村的老人韩秀英,在雕塑前沉思良久:“看看我们今天的日子,多好哟,要珍惜啊!”

  一台黝黑的老式印刷机,引起不少观众驻足,文物说明上写着“五四运动中天津协成印刷局印制宣传品和进步刊物”,旁边摆放着《社会潮》《湘江评论》《曙光》等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影响很大的进步刊物。已退休的北京大学教授康健对笔者说,这些刊物都是进步青年创办的,他们当时很年轻,却在中华民族深陷危难时,用热血和激情描绘着“中国梦”,里面很多文章,现在读来都令人热血沸腾。

  移步宽敞明亮的展厅,处处能感受到历史的震撼:焚烧后的圆明园西洋楼、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中共一大会址、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栩栩如生的历史地标,有的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怆,有的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奋进。

  弗朗克·奥博耶是爱尔兰一名历史研究学家,退休后已旅居中国10多年。在翻译的陪同下,他在展厅的“渡江先锋船”前看了很久,安徽巢县钓鱼乡群众曾驾驶这艘木帆船,在渡江战役中将解放军战士送到长江南岸。弗朗克告诉笔者,在他看来,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中国人对自己选择的信仰、要走的道路以及确定的目标百折不挠,军队和人民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必然的,中国人的创造力及拼搏精神值得尊敬。

  穿行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厅,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国防和军队等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让人如沐春风。其中,“青藏铁路列车模拟行驶”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任青邓珠坐在驾驶台,一边听着《天路》,一边看着列车穿越雪域高原,感受着无垠的蓝天和圣洁的雪山……

  任青邓珠来自青海格尔木,是“天路”的受益者。他告诉笔者,2006年7月“天路”全线通车后,家乡很多牧民坐火车来北京,出这趟远门不为别的,就为体验梦的实现。“从展览中我感到,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把青藏高原更多的梦想变为现实,就要一代接一代地苦干实干。”任青邓珠坚定地说。

  在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烈士军装展台前,来自武警某部的安峰旭驻足良久,他感慨地告诉笔者:“习主席说,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作为军人,我们更应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关键时候,要敢于担当,敢于奉献,敢于冲锋,敢于牺牲!”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

  邓佑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