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专家现场点评武直-10技战术性能
珠海航展成就中国“树梢杀手”首秀
○本报特约撰稿 马辉 《 青年参考 》( 2012年11月21日 18 版)
日前闭幕的2012年珠海航展成了中国“树梢杀手”——武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的“首秀T台”。因为事先得到情报,境外媒体和国际知名军工企业抽调精兵强将赶到珠海三灶机场,“长枪短炮”对准天空,试图捕获这架之前从未公开现身的新锐战机的诸多细节。按动快门之余,他们也很乐意以专业视角,现场点评武直-10的长短优劣。
军迷们称之为“城管”
11月13日航展开幕当天,各路记者早早就在机场跑道边占领了有利地形,只等武直-10亮相。主办方似乎有意营造神秘氛围,现场广播只提及中国“八一”、“俄罗斯勇士”、瑞士“百年灵”等大名鼎鼎的专业飞行表演队的活动日程,迟迟不肯明言武直-10何时登场。
下午14时30分许,突然有人高喊:“城管(部分国内军事爱好者对武直-10的戏称)来了!”众目睽睽之下,一架通体黑色涂装的“钢铁蜻蜓”快速从低空穿越航展停机坪,现场主席台上的讲解员也恰到好处地宣布:“我国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为您做现场演示!”在数万名观众的喝彩声中,武直-10连续演示了倒飞、“莱维斯曼”旋转等战术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显得十分洒脱。数十分钟的飞行表演结束后,武直-10未作停留便直接返回驻地。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乏资深直升机专家,他们更习惯于从专业角度解读武直-10的表现。一名来自俄直升机工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形象地解释道,从弓弩、投石器到火枪、火炮,如何延伸打击力的有效距离,一直是武器发展史的主线。飞机于20世纪初问世后,人类获得了可跨越任何地理障碍的新型投射工具,然而,绝大多数国家的陆军,都不被允许操作固定翼作战飞机,只能通过军种间协调来争取空军提供的火力支援。幸运的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步入实用化的直升机,为陆军的空中武器系统运用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对多数国家的陆军来说,直升机是惟一一种不受军种职责区分政策规范、可直接建制在自身组织内的空中火力投射平台,无论在训练、部署或使用上,远比寻求空军支援方便得多。虽然直升机的速度、载荷、航程与固定翼飞机存在相当差距,但它可垂直起降与悬停操作,以及对作业场地需求低的特性,更适合陆军野战使用,更容易与地面部队配合。
中国陆军发展武装直升机,比西方国家晚了许多,却因此得以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法国“小羚羊”直升机起步,到由授权生产的直-9系列衍生出武装型直-9,再到目前的武直-10,同样走过了从通用武装直升机到专用武装直升机的历程。
通用型VS专用型
香港《亚太防务》杂志主编粤儒表示,选择专用武装直升机或武装型通用直升机,实质是在“专用”或“多用途”间进行取舍。很明显,武装型通用直升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使用弹性与经济性:专用武装直升机只能用于执行攻击任务,而武装型通用直升机除了能执行专用武装直升机的任务外,也能执行通用直升机原本承担的运输、伤员后送、搜救等任务,用户只要维持一支机队,就能兼顾两种不同需求,从而省下大笔购置与维护费用。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大部分军事活动属于中、低强度的区域性冲突。面对缺乏有效野战防空力量的对手,武装通用直升机较低的生存性与机动性并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反倒是其多用途特性,更适应面临预算短缺困境的中小国家军方的实际负担能力。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虽然武装通用直升机能执行通用直升机的任务,由于额外增设了搜索/火控系统与武器,会占去一部分有效载荷重量;这部分子系统通常是无法拆除的,换言之,它们将不可避免地拉低直升机的飞行性能,以及搭载兵员或货物的能力。
因此,如果只是单纯需要一个空中武器投射平台,且预设的作战环境是低强度冲突,使用武装型通用直升机就能满足需求;倘若需要的是一种能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仍可确保一定生存能力的空中武器投射平台,惟有武直-10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才能满足要求。
中规中矩的机载武器
从本次航展上拍摄的照片看,武直-10具有十分典型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结构,采用单主旋翼+尾旋翼的传统设计,外观特征包括阶梯式纵列双座座舱、狭窄的六边形截面机身、紧密并列的双发动机舱、中置尾桁及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要火控传感器布置于机首,紧邻传感器的机头下方设有1座旋转式航炮炮塔,机身两侧有一对用于挂载武器的短翼。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的一位编辑在现场表示,武直-10机首航炮炮塔的规格与性能不得而知,单就外形而言,与法国Nexter公司的THL-30及THL-20炮塔有些相似,口径应在23毫米左右。据传,武直-10在开发过程中曾获得意大利厂商的协助,也参考过南非的经验,因此在航炮配置上直接沿用作为参考范例的外国成熟设计,选择了常规布局。
再往后便是座舱部位。由两个独立座舱罩组成的阶梯式纵列座舱,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普及的设计。考虑到武直-10采用机头传感器布置,其座舱配置应该也是以“前座副驾驶兼射手+后座正驾驶”的传统布局的可能性最高。纵列式座舱原本就有正面投影面积小、被弹率较低的特点,再装上防弹挡风玻璃与装甲座椅,足以为飞行员提供可靠的保护。
此外,武直-10的两侧短翼一共可提供4个挂载点,其中两个外侧挂载点的承重能力较强,但受现场条件限制,看不出短翼上是否设有用于提升飞行性能的气动力控制面。
发动机变化值得关注
一名自称来自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专家从13日守候到15日,武直-10每次露面都表现出浓厚兴趣,显然,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该机的动力系统上,毕竟,他所在的公司有“动力沙皇”的绰号,提供的涡轴发动机广泛应用在俄罗斯出口中国的米-17系列直升机上。
这位专家简短地向各路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从武直-10的主旋翼转轴与发动机舱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它采用前驱动式的发动机设计,即发动机传动轴向前伸出,连接到位于发动机舱前方的主齿轮箱上。这种设计是多数轻、中型直升机的选择,借此可将发动机舱布置在机身靠后的位置,以平衡前方的驾驶舱、机载设备与前机身结构的重量。
在发动机舱设计方面,照片显示武直-10采用两台发动机紧密并列的设计。该机上部机身左右两个进气整流罩向外突出的幅度很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两个发动机吊舱,但专业人士从排气管配置便可看出,两台发动机的间距并不大,并未刻意采用远隔分离配置。
武直-10的发动机排气管也是一个很受外媒重视的细节。直升机排气管的设计要求包括:尽可能缩短长度,避免过大的弯曲以免影响发动机效率,重视降低红外特征以提高隐蔽性能。从早先流传于互联网上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武直-10在试飞阶段采用过两种排气管结构,一为向上弯曲,一为向外侧弯曲。而在本次航展上,表演机采用的是后一种设计。未经权威证实的消息称,武直-10在研制过程中曾因外国禁运而更换了国产发动机,排气管的变化或与此有关。
仿效成熟设计系国际惯例
武直-10在本次珠海航展上的首秀可谓成功,尽管未提供静态展示,其现代化的设计和突出的飞行性能得到了与会专业人士的认可。事实上,早在此前两年,包括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美国“环球战略网”在内的国际军事媒体,就对该机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猜测。如今,武直-10终于展露真容,令部分猜测内容得到了印证:
其一,武直-10的基本设计相当中规中矩,除了六边形的前机身截面较为少见外,整体结构大都是久经验证、相对保守稳妥的设计,综合了各国同级武装直升机的特色,并没有什么前所未见的独特设计。
其二,相对较重视降低飞行阻力,仅在座舱结构上为求改善后座视野,而采用阻力较大的阶梯式双座舱罩结构,至于其他部位,当有阻力较低的设计可用时,便优先选择阻力较低的设计,这种设计取向或许和中国国产直升机发动机输出功率较低有关。
其三,部分细节似曾相识,如座舱结构、尾桁与尾翼外观与意大利阿古斯塔的A-109/A-129家族如出一辙,机头传感器与航炮炮塔的配置方式则与南非“茶隼”类似。
分析指出,上述第三点特性,除了可能是顾问/协助厂商造成的影响外,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基本需求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各国的武装直升机在设计上自然存在许多共性,当有经验证可用的结构设计供参考时,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直接引用既有方案为基础,再依自身需求作修正其实是很常见的做法。举例来讲,俄罗斯的米-28、意大利的A-129在设计上均受到美军AH-64“阿帕奇”相当程度的影响,吸收了经过后者验证的某些特性,又分别结合了本国独有的设计思想。武直-10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也不会超脱这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