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原文:美媒称五大因素致中国随时可能对钓鱼岛动武
陈虎
新华网专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日本窃取中国钓鱼岛的想法一直不退,以至于使钓鱼岛争端始终处于高烧不退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一个疑问:钓鱼岛争端,会不会引发武装冲突?
美媒偷换概念的猜测
10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岛屿争端的危险数学》的文章,文中提到:“中日在钓鱼岛的僵局,目前的对峙比普遍认为的更加危险。”“钓鱼岛问题的僵局,随时都可能爆发冲突。”
表面来看,此文章讲的是钓鱼岛争端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当中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和危险性:
第一个方面,文中提到“中国通常只同最有实力的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使用武力。”所谓的依据是“在与较弱国家的争端当中,中国可以以一个强势的地位进行谈判,所以不必使用武力。但如果与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那么在谈判中就无法保持强势地位,这时就有可能使用武力。”这里讲到,“目前,具有现代化海上自卫队和大型海上警卫队的日本,是中国最强大的邻国。”作者便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钓鱼岛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个方面,认为“中国在钓鱼岛之类的离岸岛屿争端中,使用武力的时候居多。”文中讲到,“海岛具有更大战略、军事和经济价值,因此,中国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会更大。”
第三条“理由”是,“中国主要在不占有、或占有很少声索领土的争端当中,使用武力,才加强自身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土主权的争端当中,如果中国实际控制着争端地区,那么中国使用武力的可能就比较小。反之,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第四方面讲到,“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的外交姿态变得强硬了。”表面听起来有些含糊,实际上是在说,“中国有可能用对外的武装行动,来缓解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这样一个内部矛盾。”
第五方面提到,“钓鱼岛僵局中最后一个不稳定因素,是中日双方同时都卷入其他岛屿的争端。”“日本有和韩国的争端,有和俄罗斯的争端;中国也有在南海与周边国家的主权争端。在面对多重争端的情况下,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有可能采用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方式,在钓鱼岛动武。从而在整个领土争端中,占据有利态势。”
实际上,作者是用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手段,表面上是在分析钓鱼岛争端引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实际上,则向人们暗中传达一个“信息”——“中国有可能在钓鱼岛争端当中,首先使用军事力量。”
日本、美国亦如是。比如日美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所谓登岛演习中,想定的起因都是“中方的武装人员首先登上、占领了钓鱼岛,然后日本方面在美军的协同下,实施反击,展开夺岛作战。”
“危险数学”最终使自己危险
这篇文章列出的五条因素,在很多时候,未必站得住脚。它使用的是统计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论据变得似乎有说服力。实际上中国对外和邻国发生武装冲突的次数很少,在这样一个小样本的情况下,使用所谓的统计规律,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反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和强调这个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很危险的。从历史来看,在什么情况下有人会强调争端中某一方会首先动武呢?答案常常是争端中希望使用武力的一方。以此为自己使用武力,披上所谓“自卫反击”的外衣。
在这篇文章当中,提到的包括西沙、南沙的历次武装冲突中,统统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是西沙自卫反击战,还是南海的3 14海战,中方都是在对方首先挑起武装冲突、中方处于被迫自卫还击的状态下,使用武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被卷入的所有的武力冲突和军事行动,全部都是这一个前提。而文章则把这样一个前提统统地忽略。
挑起战争的主动方只能是日本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希望利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主权的争端。从历史上看,中国政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也一贯主张使用外交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但强调使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将武力解决方式排除在外,而使用武力方式解决争端的前提,就是对方首先挑起武装冲突。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今天的钓鱼岛争端,谁也不能排除它可能会发展成为武装冲突。但是从中国方面来说,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起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的发动方,只能是日本。只能是日本,在围绕着钓鱼岛争端的过程当中,越走越远,最终挑起了这场武装冲突,乃至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