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综合报道】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2012年8月7日发表文章,对中国国产重型运输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运输机教训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近日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制伊尔-476重型运输机,但受制于俄罗斯军用运输机方面的技术局限,以及中俄对运输机的不停需求,中国日后将以装备国产重型运输机为主。参照中国目前的现实需求与技术基础,中国的首款国产重型运输机将类似美制C-17。而作为重要的技术参考,俄罗斯运输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教训,将为中国重型运输机的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首先,俄技术局限与中俄需求不同使中国将立足发展国产重型运输机。
据俄罗斯《纽带》网8月5日的消息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罗斯最新的伊尔-476重型运输机,其中包括4架伊尔-478重型空中加油机。对于已经习惯了俄罗斯散步假军售信息的人们来说,这一消息本身的含金量并不高,可视作很久之前中俄签订的伊尔-76运输机军售合同的升级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近期服役的,以预警机为代表的高端军用飞机中,俄式运输机仍是无可替代的装备充当平台。受中国日后将大量装备类似预警机、大型电子战机、空中指挥机等需要大量高性能重型空中平台的战机影响,再加上中国陆军需要进行远程大规模机动的需求,中国必须装备大量的重型运输机。而从俄罗斯在重型运输机关键技术上的局限,以及中俄两国对运输机不同的需求来看,日后中国将逐渐摆脱对俄罗斯重型运输机的依赖,转而研发并大量装备国产的重型运输机。
如果回顾苏联与俄罗斯的运输机发展之路就不难发现,除伊尔-76运输机之外,其他所有战术与战略运输机均出自安东诺夫设计局之手。但正是伊尔-76运输机的出现与大量应用,预示了苏联与俄罗斯在战术与战略运输机上的技术局限。原因很简单,从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爆发的各种武装冲突中不难看出,各种战场运输任务主要集中在远程的战略运输与近程的战术运输两类之中。美国的做法是在早期分别研发了用于战术空运的C-130运输机与用于战略空运的C-5运输机,而在运输机技术的明显提升之后,成功研发了C-17这款可有效兼顾战术与战略运输的全能飞机。但俄罗斯的做法却是在保留已无法有效进行战术运输的安-12运输机的同时,研发一款作用类似C-17的战术、战略通用性运输机,这就是伊尔-76。但从伊尔-76运输机的实际应用来看,其性能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无法使其像C-17那样运输类似主战坦克这种重型装备进行远程运输,伊尔-76的作用实际上更像是一款加大的战术运输机。而苏联与俄罗斯对伊尔-76运输机的倚重,实际上只是面对安-124战略运输机无法大量生产窘境时的无奈之举。因此,对于迫切需要高性能运输机的中国而言,伊尔-76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很成功的设计即使在经过较大升级后,仍缺乏吸引力。
众所周知,时至今日,中国的三军部队,尤其是陆军仍受到俄式建军思想很深的影响。但在中国日后的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中国陆军将不再局限于一支单纯保卫本国陆上领土安全的部队,其无疑将执行更多的国际作战任务,且中国陆军执行的国际作战任务的规模,也将随着中国国际利益的逐渐发展而扩大。因此,现阶段中国陆军迫切需要使自身具备去往较远地区的空中机动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陆军以及中国对运输机的需求将更加接近于美军,即有能力仅依靠运输机将旅或师级作战编制机动至世界上的敏感地区,且在空运过程中,尽量保证作为空运载具的运输机的整齐划一,借以提升空运的能力与效率。因此,中国很可能借鉴美军现在的经验,一方面在运-8的基础上,研发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另一方面研发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这两方面,俄罗斯无疑均难以给予中国较为直接的技术支持。而由此,中国国产运输机也将逐渐转向借鉴西方经验,进而形成自身独立技术风格的道路。
其次,中国将研发类似C-17的运输机以实现大量装备人员远程机动。
前文提到,中国日后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与一款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两者之中,后者无疑是中国运输机发展的核心重点。如果仔细回忆美国陆地装备与C-130运输机的“恩恩怨怨”将不难发现,美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一直是限制战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直接导致了技术获得本质提升的C-130J的出现。而对中国而言,在运-8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运-9型运输机基本达到了C-130J的技术水平,但其仍难以运输中国陆军的各型主力步兵战车,甚至是坦克,其搭载人员的数量,也难以满足中国对大部队远程空中机动的需求。因此,中国在获得类似C-130J的运-9型运输机以有效完成战术运输任务的同时,无疑更加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7运输机的重型战略运输机赋予中国地面部队真正的全建制、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能力。
在美国的作战体系中,重型运输机所担任的职责不仅是空投空降部队,更是将陆军部队人员与全部重装备空运至战场前沿,甚至是敌人的后方阵地,而这也是中国迫切期望获得的作战能力。目前,中国的空降部队受俄罗斯发展思想的制约,只是一支在近期方装备轻型装甲车的轻装甲部队,而且其有限的空运能力也无法把装备大量重装备的陆军重装部队及时运往作战区域,因此不仅己方空降部队一开始就面临极为不利的作战形式,甚至对其能否在作战中发挥应有作用产生了致命影响。然而,如果中国装备了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那么仅一个10架左右的编队,就能向作战前沿甚至是被我方占领的敌后机场运输一个装备有步兵战车、重炮,甚至是主战坦克的营级作战单位。这样不仅能极大加强战争初期,我方派遣的空降与渗透兵力,而且能起到更好的牵制敌方大量作战力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加盟,中国陆军也将被有机的整合进战役初始阶段的高机动作战,同时在整个作战期间,赋予陆军部队前所未有的远程机动能力。
从目前已经公开或半公开的资料来看,中国或正在研发绰号“运-20”的远程战略运输机;从设想图上可以发现,该机无论是具体技术性能还是外部特征,均较为类似美制C-17运输机,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俄制运输机发展思想的影响。尽管美国不会为中国军用重型运输机项目提供任何关键性的技术援助,但美国重型运输机发展与实际使用经验却能告诉中国,类似C-17的这种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各项技术性能,都是建立在现实的战场需求之上的。换言之,正是不断发展的战场需求,使美国发现了曾长期成功使用的C-130与C-5运输机的性能局限,进而为设想中的新时代战争量身定做了C-17运输机。而且,事实也证明了C-17确实是一款获得前所未有成功应用的高性能运输机。不过,对中国而言,自建国至今,执行的最大规模的远程空中运输是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除此之外,中国军队并未进行任何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因此,中国对运输机的性能定位远没有美国那么明确。C-17作为当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略运输机无疑是中国重型运输机的最佳借鉴,但中国如果在未能设定准确的性能定位之前就贸然进行运输机的研发,或较为固定的以某一款现役运输机作为技术参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相当消极的。
第三,俄罗斯运输机发展的教训将为中国运输机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尽管以歼-10与歼-20战机为标志,中国已具备了独立研发高端战机的能力,但中国在重型运输机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还是相当有限的。有鉴于此,中国至少将在研发概念与宏观设计上,较多的参考他国现役运输机的经验教训。尽管前文提到俄罗斯运输机技术对中国期望研发的重型战略运输机并不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俄罗斯在发展运输机方面走的弯路,却能为中国重型战略运输机的研发与日后的使用提供很宝贵的借鉴。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服役的最高端预警机是“空警”-2000,其搭载平台正是俄制伊尔-76。而且,伊尔-76运输机还是俄罗斯A-50系列与以色列出口给印度的“费尔康”预警机的搭载平台。尽管从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对本国预警机的使用中,并未对其搭载平台提出什么意见,但在俄罗斯最早以伊尔-76为基础研发A-50预警机时,运输机平台的局限却在很长时期内极大影响了预警机的整体性能。与传统的俄制飞行器类似,伊尔-76是一款粗糙的飞机,其早期装备的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噪音极大,而飞机的载员部分竟未装备足够的隔音装置,致使飞机在全速飞行时,人员舱的内部噪音竟能高达80至100分贝。在伊尔-76被改装成预警机之后,过大噪音不仅极大影响了成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一度影响了一些仪器的性能。另外,尽管伊尔-76在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之后,具有连续巡航10小时的能力,但该款飞机上却缺乏简易厕所与必要的烹调与休息设备,这极大限制了飞机的远距飞行能力。有鉴于此,中国自行研发的重型运输机作为一款日后必然大量被用于升级改装为其他装备的重要空中平台,其必须具备足够优异的飞行品质,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俄制运输机因自身飞行品质方面的局限,对日后改装造成的消极影响。
俄罗斯在各个装备领域都秉承了自身一贯的高可靠性风格,运输机也是如此。同样以伊尔-76运输机为例,任何人都能毫不费力地从外网上找到伊尔-76运输机在冰原上成功迫降的照片。不过问题在于,装备的高度可靠性并不等同于对战场的有效适应能力,而后者才是衡量装备性能好坏的关键标准。俄罗斯在设计伊尔-76时,并未考虑与日后新型装备的配套问题,致使因为货仓存在问题,即使升级后的伊尔-476运输机运载能力已经上升至50吨,但仍无法运输战斗全重仅为40吨的T-72主战坦克,它所能运输的只有重量仅为10余吨的轻型空降战车。有鉴于此,中国的国产重型运输机在保证拥有类似俄制装备一贯的高度可靠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输机可能运载装备的尺寸,在设计货仓时保证能在不经较大改进的情况下,方便的运输各型车辆与其他装备,从而具备类似美制C-17运输机的高度通用性。这一性能不仅是先进运输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日后中国军队期望获得大编制与全装备状态远程空中运输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编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