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军 鄢雁华 本报特约记者 张坤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1981年秋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规模最大、动用兵力最多的华北大演习取得圆满成功,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十分满意。同时他也感到军队需要精简,提高质量,走精兵之路。
“提高质量”要有“磨刀石”。美国“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组织作战部队与模拟外军部队对抗训练,酷似实战,许多国家去学。邓小平说我们也可以学嘛。于是,1986年,我军第一个开展利用现代化手段组织合同战术演习、开展对抗训练、检查部队训练质量的合同战术训练中心由南京军区筹建。其后,我军模拟对抗部队建设遍地开花,陆、海、空及二炮等先后成立类似对抗部队,有的团甚至成立了模拟对抗连,一些连队也成立了模拟对抗班。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最大、我军最现代化的北京军区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与全军最大最现代化的模拟对抗装甲旅一起,崛起在内蒙古北部高原,该基地在仿真外军部队方面几经探索,成绩骄人。这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魔鬼对手”,在演兵场上屡出新招,让部队在演习中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
狡悍的模拟对抗部队来了
多年来,我军几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实战化演习成为和平时期有效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地处内蒙古北部高原,这里山峦丘陵险阻、大漠戈壁广袤、人烟极其稀少,具有独特的练兵地理优势。基地建成前,组织过一场实兵对抗演习,但演习还没完,时任军区军训部副部长的谢勇就坐不住了。他发现:编制、装备一模一样的两支部队,连作战样式都一模一样。战前筹划、机动集结、实施攻击、组织防御,各个环节如出一辙。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使用同一型号电台的双方指挥员经常误通话,甲方收到的乙方信号竟以为是自己上级的指令,结果一个团的兵力在攻坚打援时愣是“按兵不动”。
“自导自演的演习,对抗双方同属一家,从制定预案到战斗实施,双方怎样行动全是自家说了算,情况明了的对手还没上阵已经腹稿在胸,信号弹一打,部队按照预案演一遍‘折子戏’,红旗便插上对方阵地。组织这种低层次演习是自欺欺人!练兵场自欺,无异于战场自刈!”在给军区的报告上,谢勇尖锐地指出了这种自导、自演、自评演习存在的致命问题。
翌年基地建成,奔赴北疆大漠担任基地首任司令员的谢勇,在深入研究外军训练模式、最新战术理论后,提出组建一支“模拟对抗装甲旅”的设想。与所有外国同行一样,这个旅在编制上,严格按照外军的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
曾有过辉煌战史的某摩步旅,第一次上演兵场就碰到了这支难缠的对手。模拟对抗装甲旅战法诡变,手段先进,频频发起的电磁干扰、网络偷袭、立体侦察、远程打击……让平日训练有素的他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在“战场”上看到,这支“对手”不仅在作战思想、战法运用上与扮演的对象相似,就连外观打扮也雷同。坦克、装甲车等武器装备涂抹着别样的迷彩,官兵身上佩带独特醒目的服饰标识,自制的高技术兵器模型足以以假乱真。基地还依据外军高技术特点和合同战术要求,给他们配属加强了航空、电子、制导、火炮、通信、侦察等高技术作战装备和人才。模拟对抗装甲旅旅长张利说,为了把外军演活演强,他们收集了大量外军动态信息,聘请了10多位外军研究专家来部队授课,编写出数十套符合外军作战习惯的演习方案,反复进行网上和实兵对抗,具备了能够模拟不同外军部队与参演部队进行对抗的能力。
几年下来,这支模拟对抗装甲旅在演兵场上发挥出巨大效益,在同军区作战师(旅)一一交手后,打出了一个“魔鬼对手”称号,被形象地誉为锤炼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