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读中国维和部队:传染疾病成最大威胁(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4:42 世界知识
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分队长上官林宏(左)与南达尔富尔战区部队司令奥拉迪波握手。
2007年11月24日 中国维和工兵先遣分队抵达苏丹达尔富尔
赵蔚彬 本刊记者 罗洁 2008年首期,《世界知识》推出“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十大亮点”,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宋爱国对我国以组合行动推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作了点评。 2007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约2.6万人的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10月27日,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派别在利比亚苏尔特恢复和谈,这是国际社会推动达尔富尔和平进程的新起点,是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派别对话的新契机。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07年11月下旬,一支由135名中国军人组成的维和先遣分队飞越万水千山,抵达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地区。这是联合国派往该地区的首支维和部队,它标志着举世瞩目的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正式展开。 近几年来,人们通过电视画面不时会看到联合国维和人员在世界上一些冲突地区维持和平的身影,他们那带着特殊标志的着装让战乱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蓝盔”:以维持和平为使命 通常所说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大体可分为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团和民事机构三类。维和部队主要由成建制的武装部队组成,军事观察团通常由非武装的军官组成(不携带武器),民事机构主要由文职人员组成。它们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世界上有冲突的地区。从着装上看,联合国维和人员头戴天蓝色钢盔(故有“蓝盔”部队之称)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联合国规定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时各国的军队着本国军队的制服,佩带本国的军衔标志,左臂佩戴本国的国旗,右臂佩戴联合国旗。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行进时必须走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停火、停战、休战和撤军;观察并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隔离冲突各方,协助恢复冲突地区治安或维持冲突地区秩序;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监督大选或公民投票;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等。在联合国安理会还设有军事参谋团,主要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军事代表组成,负责在维和问题等各种军事问题方面为安理会出谋划策,并检查各成员国提供的维和部队的实力与准备程度,还负责向各成员国反馈其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况。 尽管《联合国宪章》没有对维和行动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下四条公认的维和行为准则。 一是合法原则。即维和行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必须获得正当授权和明确的任务;维和部队通常要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授权建立;联合国维和人员必须接受联合国授权指挥;等等。根据这些原则,当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不属于维和行动。联合国官方网站还指出,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建立的所谓“联合国军”并不受联合国指挥,也不属于联合国维和部队。 二是同意原则。即维和部队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其中15个理事国中,最少有九个国家赞成,而且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没有投反对票),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而且,联合国维和行动只有在冲突各方同意之后才能进行,维和部队由哪些国家组成,采取哪些维和措施,事先应得到冲突各方的同意,以免联合国维和部队成为新的冲突一方。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 三是中立原则。参加维和的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各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维和部队不同于普通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它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的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但也曾有过违背此原则的维和行动。如1999年北约空袭科索沃后,安理会决定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存在”。但北约一些部队偏袒阿族的“科索沃解放军”,推迟解除收缴其武器的日期,结果导致多起针对塞族的暴力仇杀事件发生。 四是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即维和人员不得使用武力去达到维和的目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如保护战友、联合国财产,对企图使用武力者进行反击等情况下,方可使用武力进行自卫。否则,只能撤出。如1993年,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企图强行解除索马里各派武装,遭到武装袭击。美军动用武力实施报复,结果遭到更大规模的反击,共有102名维和人员阵亡,其中美军阵亡44人。由于维和人员损失巨大,而且完全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维和部队被迫于1995年 3月3日全部撤出索马里。 经过长期探索,目前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指挥体制。其指挥机构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维和行动部,二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任务区。维和行动部是联合国实施维和行动的总指挥部,其最高首长是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现为法国人让—马里?格诺,2000年起任现职,曾于2002年和2007年访华)。中国现有多名参谋军官在该部任职。维和任务区是联合国向各冲突地区派出的维和指挥机构,其最高长官通常为“秘书长特别代表”或 “助理特别代表”,负责指挥任务区内所有联合国维和人员,包括军事观察团、维和部队、民事机构等。2007年8月,中国国防部维和办公室官员赵京民少将被任命为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他是首位被联合国任命为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维和:《联合国宪章》中的“六章半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如何预防和制止战争。美、苏、英、法等国在筹建联合国、起草《联合国宪章》时,就考虑要建立一支由联合国主导的武装力量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为此,《联合国宪章》第六章规定了解决争端的和平手段;第七章规定了保证和平的强制手段。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第六章规定的和平调解方法通常不被冲突各方理会,而第七章中规定的强制机制又由于风险较大或大国干预,而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介于和平调解与强制手段之间的国际干预行动应运而生。联合国新闻部出版的《蓝盔——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回顾》将这种国际干预行动定义为“由联合国建立的、军事人员参与的、在冲突地区帮助维持或恢复和平的、没有强制力的行动”。由于这种行动模式介于《联合国宪章》第六章与第七章规定之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形象地称之为“六章半”行动。 不过在冷战期间,由于受到超级大国争霸的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并不顺利。人们对其的认识理解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948年6月,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为监督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执行停战协定的情况,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首次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观察员。该组织执行安全理事会所交付的各项任务,其后它还一直延续到监督1949年《全面停战协定》以及观察1967年6月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之后苏伊士运河区和戈兰高地遵守停火的情况。虽然这些维和人员并非成建制的维和部队,但是在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调查违反停火协议的事件方面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联合国又陆续向其他冲突地区派驻了军事观察员。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冲突不断。为此,联合国多次派出维和人员,其主要任务是促使殖民政权撤军,帮助殖民地完成独立、统一和自主。其中,1956年11月,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向埃及派出的联合国第一支紧急部队(该部队的目的是保障和监督停止敌对行动的措施,包括使法国、以色列和英国的武装部队从埃及领土撤出,并在他们撤出之后,担负埃及与以色列部队之间的缓冲任务),完成了从部署军事观察团到部署维和部队的一次跃进。这一阶段的维和行动日益活跃,并形成了“中立、同意、自卫”等基本行为准则。 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由于大部分地区冲突深受美苏争霸的影响,超级大国在安理会滥用否决权,导致联合国只增派了一支维和部队,即1978年3月成立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以打击巴勒斯坦游击队为借口,首次入侵黎巴嫩,并占领了黎南部地区。联合国安理会3月19日通过第425号决议,决定向黎南地区派驻4000人的联合国临时部队。当时规定该临时部队的驻扎期为半年。此后,应黎政府的要求以及黎南部地区局势的需要,这支临时部队的驻扎期一再延长。该部队自1978年进驻黎南部地区以来,在维护该地区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名驻黎维和士兵在执行任务中殉职。目前这支部队仍部署在黎巴嫩南部。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国际安全领域内的作用日益增强,维和行动的次数迅速增加。自1948年联合国建立第一支 “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起,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实施了63次,参加行动的军事人员和民事警察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将近100万人。从已实施的63次联合国维和行动来看,冷战时期的40多年里,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和行动,平均约四年一次。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数量上看,冷战后进行了50次联合国维和行动,平均每年近四次,其中1988~1995年七年里共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差不多是头40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1996~1998年,联合国维和行动就进行了12次,其中1998年一年就有六次维和行动。90年代中后期,联合国在世界各地执行维和行动的人员达八万人。目前,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部署着14支维和部队,有维和人员3.7万余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