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印度增兵边境做出两个冒险动作 附近村民已被疏散

印度增兵边境做出两个冒险动作 附近村民已被疏散
2020年06月27日 12:22 军事自媒体 作者:石江月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石江月

  本来以为中印在喜马拉雅山区拉达克附近的对峙正走向和平解决,谁知道6月15日晚间到凌晨,中印边境人员一场激烈的肢体冲突让矛盾陡然升级。

  先是印度军方在16日公布了3名印度军人死亡。其中,有一名上校,两名士兵。这是自1975年以来,中印围绕着边界纠纷而产生的军事对峙中首次出现人员死亡。

  后续印度方面称,死亡者不只是这3名军人,很可能失踪和死亡者达到20人以上。在这一事件之后,中印双方都有表态。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在中印边境这场突如其来的“致命冲突”?

  更关键的是,在印军丢了20多个官兵后,印度会更加冒险,还是会放弃之前不切实际的幻想?

  冲突背后的事实

  2020年6月17日,中印外长就这次冲突事件通电话。在中方发布的通话内容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看到关于事实的重要信息。

  一是,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显然,冲突的起因和挑起冲突的是印度方面。另外,地点也十分明确,是印度方面边境部队人员越过了实控线,进入中方一侧。

  二是,王毅外长强调,“印军的这一冒险行径严重违背两国有关边境问题达成的协议”。中方要求印方对此开展彻底调查,严惩肇事责任人,严格管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挑衅性举动,确保此类事件不得再发生。

  三是,印方务必不要对当前形势做出误判,务必不要低估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这说明,印度方面的这次行动,是想借当前的形势,趁机夺占,是一种冒险主义行为,也是一种危险的误判。

  当然,中方也强调中印两国都是10亿级以上人口的新兴力量,加快实现自身发展振兴是各自肩负的历史使命。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这才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搞摩擦是违背两国人民的根本愿望。

  可以说,中方的表态既对印方点明了利害,也晓之以理。

  这份由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两国外长通话内容还显示,中印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并根据两国迄今达成的协议,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从目前看,这场激烈而且致命的肢体冲突对峙并没有开枪。法新社引用这位匿名军官的话强调,“没有开枪,没有使用武器。是一场激烈的拳脚厮打,另外还有石块。”

  对于这次冲突有几个信息需要明确:

  第一,对峙冲突地点在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这应该是前一段时间中印边境对峙的延续。因为加勒万河谷地区是这一波对峙中三个主要地点之一。也是1962年中印爆发战争的地点。

  第二,中印这次的冲突只是肢体方面的,并没有发生交火。也就是说,目前冲突仍控制在一定的层级。

  第三,加勒万河谷地区主权历来属中国。印边防部队出尔反尔,严重违反两国有关边境问题协定协议。

  最近一段时间,印度方面在边境争议地区展开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而且速度在加快。因此,印度不但与中国发生了对峙,而且印度与尼泊尔近期也因为前者蚕食尼泊尔的边境领土而爆发了矛盾。

  印军偷袭不成

  从目前双方外交层面来看,仍旧认为通过谈判和沟通来和平解决边境目前的争端非常重要。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并根据两国领导人之前达成的共识和两国迄今达成的协议,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17日表示,中印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作出努力。中印双方正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解决有关问题进行密切沟通。

  印度为什么要这么干?

  其实,印度军方的声明也承认,“双方的高级军官正在出事地点开会讨论缓和局势”。而中国军方的声明则指责,是印度一线边境部队人员越过实控线,“袭击中方人员”。这很可能就是在双方达成“脱离接触”后,本来都在撤退,印度一线人员想搞“偷袭”,拆掉中国方面的帐篷,重新占据地点。

  赵立坚说,印度军队在周一两次越过边界线,“挑衅和攻击中国人员”,导致两国边防军发生严重的对抗。

  印度军方最初证实有一名军官和两名士兵死亡,但是还有另外17名士兵处于失踪状态或者“伤势严重”的状态。《今日印度》援引军方的一份官方声明称,这些“暴露在零度以下高海拔地区”的伤者已因伤势死亡。

  而且,有印度媒体引述印度军方内部人士的话说,主要是因为塌方和追打,一些印度士兵掉到山崖和冰冷的河里,有的摔死,有的淹死了。这是他们想搞偷袭付出了代价。

  就拉达克冲突问题,莫迪于17日发表了讲话。据《今日印度》17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对近期在边境线发生的大量印度士兵死亡事件进行了回应,他一方面强调印度希望和平,但另一方面也表示20名印度士兵不会白白牺牲。

  莫迪说:“我想向全国保证,我们20名士兵不会白白牺牲。印度希望和平,但是如果被攻击,我们有能力做出合适的回应。”莫迪的谈话更像是在平息印度国内民众的怒火,但是说“士兵不会白白牺牲”又让人担心印军会采用报复行动,需要引起警惕。

  在此之前,莫迪于16日深夜会见了4位内阁部长和陆军参谋长

  莫迪、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印度外交部长贾尚卡尔、财政部长尼马拉·西塔拉曼和军方首脑如陆军参谋长都出席了当地时间6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举行的会议。

  目前,联合国发言人已经呼吁中印双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印度正向拉达克增兵

  今年也是中印两国建交70周年,虽然双方都承诺继续保持军事和外交接触,但边境地区印度方面一线部队与政府外交部门似乎步调并不一致。而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线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之一,所以时常会发生紧张紧张局势。

  根据媒体的说法,在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中印两国对大部分边界都有不同看法。两国边境巡逻人员经常发生冲突,偶尔会发生混战,但双方40多年来都坚持没有动用过步枪、火炮等热兵器。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两支军队,中印两军边防部队沿着实际控制线在多个地点发生过过对峙。但拉达克地区非常特殊,那里的分界线非常模糊,包括河流、湖泊和雪山等险峻的地形意味着士兵之间的分界线经常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发生对抗。

  目前,需要提防的是,这个事情被印度国内炒作,逼莫迪政府示强。印度总理莫迪在6月17日已经做出的表态,一是对死亡的印军官兵表示安抚,称他们是国家的光荣;二是决定在本周五下午召开印度所有党派的视频大会,讨论目前中印边境的局势和应对。

  加勒万河谷位于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与中国西藏阿克赛钦地区之间,印度对这里觊觎已久,主张“印度对阿克赛钦有领土主权”。甚至,印度国内不少媒体和民族主义者有时把这个地区称为“中控克什米尔”。

  那么,在这次偷袭意图偷偷侵占遭遇重大失败,导致20多名官兵丧生后,印度是否会意识到过去那些对中印边境不切实际的“小算盘”都是幻想?还是会被国内民族主义力量推着,做出冒险举动?

  我们需要格外警惕和小心!从目前看,印度的冒险准备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兵力部署方面:由于中印边境在拉达克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印度军方也展开了更多的动作。据印度NDTV网站6月18日报道,斯利那加到列城的公路已经被关闭,附近的村庄居民也已经被疏散。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军方已经增加了在拉达克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就是本次激烈肢体冲突的发生地。而在其他地区,如道拉伯格玉尔地(DBO)、丘舒尔(Chushul)和德普桑(Depsang)等其他地区加派了增援部队。

  消息人士6月18日称,印度和中国边境官兵在15日夜间发生了致命的对峙,局势变得紧张。印度军队将撤离拉达克东部靠近实控线的两个村庄的居民。而靠近边境的这些村庄的电信移动网络信号已经被切断。斯利那加到列城的公路已经关闭。

  这次激烈冲突发生在一个被称为PP-14或第14巡逻点的地方,距离中印实际边界实控线数公里。印度方面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其实这个地点位于实控线中方一侧。印方人员越界是无疑的。

  第二,在对峙接触规则方面,NDTV网站18日的文章称,印度军方正在重新审视数十年来中印边境人员对峙接触管控的规则,即双方军队都不开火、都不动用热兵器。海军和空军在实控线也只是处于警戒状态。

  此外,有消息称印度边境部队从孟买向列城空运了500套个人防护装备,主要用于加强在拉达克实控线巡逻的边境人员的身体防护。

  眼下从心理层面看,这次冲突的地方加勒万河谷就是1962年冲突的战场之一。印度方面喊了几十年要赢回1962年的“耻辱一战”,结果这次又杯具了。所以,印度可能会做出示强的动作。

  无论是心理层面上,还是对内宣传上,印度可能都会这么做。而且,印度的反对党国大党这时候也是借机上蹿下跳。国大党前党魁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就在推特上渲染事态,认为印度这次太丢脸了,要求莫迪政府做出强硬回应。

  所以,我们对可能出现的一些局面不可不防。另一方面,正如王毅外长所说,“印方务必不要对当前形势做出误判,务必不要低估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在新浪军事争鸣栏目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网友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印度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