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舰频繁过台海应如何反击 中国海军也去过美家门口

美舰频繁过台海应如何反击 中国海军也去过美家门口
2019年05月30日 18:0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在日常的国际新闻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国家的军舰又通过台湾海峡了,某国家的军舰再次通过了台湾海峡!很多网友看了都十分愤怒。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中国家门口的台湾海峡,外国军舰总是能毫无顾忌的通过?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解放军也能穿越他国附近的海峡吗?

  关于无害通过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牵出相关的国际法律了。以台湾海峡地处的位置来看,其最窄的海域有130公里左右,最宽处则超过400公里。

  ▲台湾海峡地图

  虽说台湾海峡两侧都属于中国,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领海标准规定:“每一个国家只能占据离本国海岸12海里(大致21公里)的海域作为领海。”也就是说,台湾海峡只有一部分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至于剩下的部分属于专属经济区,任何国家的船舶都享有通过的权利(专属经济区和领海不能混为一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的规定

  也因此某些国家的军舰通过台湾海峡的行为,确实是在国际法规定之内的合法行为。

  ▲无害通过是不能被阻止的

  其实,不仅仅是外国军舰,更多的是世界各国民船。台湾海峡是全世界重要、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东北亚各国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的海上运输基本都要经过这里。每天都有几百艘船只从台湾海峡通过。外国军舰只不过几百艘的其中一个而已。

  ▲印度洋的船只几乎都要经过台湾海峡到达东北亚

  ▲2016年5月某天的船舶实时位置图密密麻麻的至少有几百艘船经过台湾海峡

  ▲所以各国军舰通过是常有的事

  很多网友感觉我们很吃亏,并没有。外国军舰可以在台湾海峡通过,中国人民海军自然也可以在别国附近的海峡通过。

  ▲解放军海军054A型护卫舰532舰“荆州”号通过宫谷海峡

  随着解放军海军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军舰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远海大洋之上,宫古海峡(或称水道)、对马海峡、巴士海峡已经成为了中国军舰经常通过的水域。

  2017年7月2日中国海军舰艇直接从日本领海附近的津轻海峡通过,引起日媒体轰动。津轻海峡虽然在日本国土的中间,但其实也属于非领海海峡,所有国家的船只包括军用舰艇均可以正常通过。

  ▲中国周边的几个海峡人民海军如今经常通过

  2015年9月,中国海军舰队行驶到白令海峡附近,紧贴美国阿拉斯加航行,也引起了许多美国媒体的密切报道。引起美国紧张的原因是,2015年9月奥巴马(时任美国总统)和贝爷正在阿拉斯加做《荒野求生》节目。。。

  ▲白令海峡处于美俄、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十字路口

  正确看待

  合理利用规则是一项正常的国际手段,这种互相派遣军舰去对方家门口通过的行为,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对于这种行动我们只要做好例行的监视对应行动即可,没有必要为此做出过度反应。

  ▲中国海军170舰(052C型)以“别车”的方式在南海驱逐美方驱逐舰

  经过70年的建设,今天的台湾海峡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反舰火力密度最大的地区,在战时强行闯入台湾海峡的外籍军舰,只能成为被解放军集火的标靶,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

  ▲解放军岸防部队装备的鹰击62岸舰导弹

  如果一支舰队,大张旗鼓的向外界通报自己的位置,那么它一定不是真的要来打仗的,拥有大量远程打击武器和强大舰载航空兵的美国海军,也不会蠢到放弃自己的优势,真把舰队开到离大陆近在咫尺的海峡里交战。

  ▲面对美国的威胁,俄罗斯外长的反应基本是“恩,知道了”,图自:观察者网

  ▲俄罗斯轰炸机也曾大张旗鼓的飞抵美国“后花园”南美对此美军的反应基本也是“恩,知道了“

  总之,面对他国的一些实质上没有威胁的小动作,“坦然处之”反倒是更加合理的举动。(作者署名:军武次位面)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