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核弹头材料获重大突破:国产核弹头或赶上美最新型号

核弹头材料获重大突破:国产核弹头或赶上美最新型号
2019年03月13日 08:47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近日,国内某权威媒体发布了我国著名核材料与工艺专家,已84岁高龄的武胜院士的相关先进事迹,其中很多细节是首次公开披露。众所周知,无论是美俄核超级大国,还是其他有核国家,都把核威慑作为一个国家军事战略的核心。我国的核战略原则其中最关键一条就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核威慑必须更加精干有效。由于我国的核武器,特别是核材料研究一直处于高度保密阶段,军事观察家只能根据武胜院士的相关事迹以及国内外公开资料对我国目前的核材料研究现状做一推测。武胜院士是新中国自行培养的首批国防科技人才,在幼年时曾做过亡国奴,对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体验十分深刻。“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要有自己的核武器!”

  武胜院士在毕业之后就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关键热处理工艺的研制攻关工作,与其他科技人员一道攻克了核弹头精密铸造成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为原子弹原理试验提供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件。随后又作为技术组组长承担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中非常关键的氢(氘)化锂部件成型技术攻关任务,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成功装备部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人们想象的不同,用做核弹头的铀,钚等核材料其性质并不十分稳定,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在常温潮湿空气下很快就会氧化腐蚀,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氧化铀粉尘被吸入人体后是剧毒,铀在未核爆时却是一种弱放射性核材料),而且还会使得核弹头失效,使得核弹头威力大减,甚至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必须想方设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美国每年需花费数百亿美元经费来维持其核武库的安全,而俄罗斯更是将其国防采购总额的25%用来保持其战略核力量,这与核材料的上述性质无不关系。但另一方面,用做核武器的铀235的半衰期是7亿年,钚239的半衰期大约2.4万年,因此只要不发生氧化腐蚀失效现象,即使是几十年前的核弹头也能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该文称,武胜院士“从20世纪70年代就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在热核部件防潮解保护涂层研究中,通过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试验和考核,最终研制出合适的薄膜材料,显著地延长了热核部件的使用寿命,并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开展铀及其合金表面电镀工艺研究、真空磁控溅射离子镀膜和多弧离子镀膜工艺研究及相关工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为工程应用选择提供了依据;通过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合作,组织引进了多功能金属离子注入机和全方位离子注入装置等新技术,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金属铀表面离子注入铌等多项研究工作,显著提高了核材料表面的耐腐蚀能力。”

  实际上,世界各国早期的核材料的抗腐蚀大都采用电镀方法,电镀材料主要是锌和镍,这也是在有关核武器的电影中核弹材料总是“亮晶晶”的原因。然而电镀材料的致密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们的长期应用。据公开资料称,金属铀表面离子注入铌后具有优良的抗电化学腐蚀、水汽腐蚀及抗热氧化腐蚀能力,其中耐水汽腐蚀能力提高不低于两个数量级,耐热氧化能力提高35倍以上,腐蚀电流密度降低25倍,如果离子层足够厚的话,核材料防腐蚀性能还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东风3型中程弹道导弹、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5型洲际导弹作为我国第一代核反击力量已逐渐退出现役,然而上面的核弹头却仍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果经上述技术进行延寿处理后,完全可以用在我国新一代核打击力量上,大幅降低维护和重新采购的成本。

  我国第二代核武器作为国家绝密,人们首次公开得知其信息是美国发布的颠倒黑白的“考克斯报告”中。该报告称中国在90年代中期制造并试验了一种和美国W88小型化核武器技术类似的核弹头。武胜院士也参与了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究。该文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我国开始了新一代装备的研制。与两弹攻关在“一穷二白”中起步一样,新一代装备的研制也是“平地起高楼”,二者的艰苦卓绝程度不可比拟。新一代铀合金部件的研制要求获得一种高强度、高塑性的结构材料,武胜院士作为该材料的总工程师,历经长达十余年的研制攻关,最终使合金部件具备了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某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并得到成功应用。”

  国外资料称,第二代核武器实质是一种小型化氢弹,在小型化的固体导弹上搭载大威力的小型核弹头,对核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金属材料一般强度与韧塑性往往不可兼得,高强材料的塑性往往很差,而具有良好塑性的材料其强度很低,我国的的第二代核弹头材料正式有了上述技术突破,才研制出了能与美国最新核弹头技术相媲美的新一代核武器。更令人欣慰的是,核材料研究队伍一度面临青黄不接与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初步改变,在武胜及老一辈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核材料研究领域目前已培养了出了一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发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我国核武器科研事业后继有人。(作者署名:小鹰说科技)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