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军演习歼7曾用越南空军战术对抗苏27 60次交手57胜

我军演习歼7曾用越南空军战术对抗苏27 60次交手57胜
2019年03月02日 09:59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图:挂载AIM-7导弹的F4战机,越战期间的主力型号AIM-7E理论射程26公里

  越南战争由于特殊的政治局限,美军不能打击北越境内的目标,这使北越的机场、防空探测等设施可以在离战场非常近的地方安全运作。腿短、近视,这两个米格21最致命的缺陷因此被弥补。而米格-21获得主场优势加成的同时,F-4战机的性能发挥却处处受制:

  F4在主要飞行性能指标有显著优势、机载设备完善程度上占据全面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交换比一度打到一架F-4只能换两架米格-21。这在技术上有两个主要因素:

  图:萨姆-2防空导弹

  其一:萨姆2等防空导弹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是超出F4最初设计思路之外的情况——几乎所有二代机,最初设计时的思路都是高空高速决胜。这使非隐身的F4在中高空活动受到非常大的抑制,它在大量作战任务中必须在低空飞行,而且缺乏足够的速度。

  用博伊德的能量机动理论描述,即在空战爆发前F4处于严重的能量劣势区域;一旦被从侧后方高速掠袭,F4即使发现对手,也很容易陷入躲不开、甩不掉、追不上的绝境里。

  图:高原山地中低空飞行的米格21,雷达下视性能不强的战机,此时极难从上方向下方探测到该机

  其二:在越战早期,美军使用的机载雷达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存在致命的缺乏下视下射问题——单脉冲体制的雷达,无法从地面反射的杂波信号中,有效的分离和识别出目标信号。在越战期间,米格-21对付F4最有效的战术,就是在后方的指挥引导下,从低空穿越、躲避雷达探测,进入F4机群的侧后方盲区开始爬升,然后高速俯冲掠袭。

  EC-121预警机

  这使得装备AN/APQ72火控系统(1958年试飞)的F-4战机(EC-121预警机存在同样问题),都很难发现以更低高度飞行的米格21;多数被击落的F-4战机,在被攻击之前根本不知已经大难临头。

  此外米格-21的尺寸、特别是翼展很小,因此飞行员用肉眼发现、稳定跟踪的距离很短。它推力虽低但阻力也小,关掉发动机加力依然足以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高速飞行;此时发动机红外特征很低,很容易甩脱当时的AIM-9导弹,特别是在借助太阳或者地面热源(比如战场从来不缺的火灾)作为掩护的情况下。

  在越南战场上,米格-21对F-4造成的严重损失,核心建立在对战场信息的获取/控制形成不对称的单向优势上:事前难发现,能轻易钻到目标侧后方,爬升加速积累能量,并完成先视、先射;事后跑得快、难锁定。1981-1983年完成的美国五代机作战概念研究,受越南战场的经验影响极大;后来F22的隐身+超巡模式,相当大程度上就是米格21掠袭战术的超级强化版。

  图:AN/APQ-72。歼10前身的歼9项目战斗力核心,是提供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拦射系统”(拦射指迎头射击),仿制于F4残骸上获取的AN/APA-157连续波雷达(AN/APQ-72火控系统的核心部分)与AIM 7(应是E型,D型1964年即停止实战使用)导弹。1966年开始仿制,但技术难度太高长期仿制不成功。1981年,205截击火控雷达随歼9项目下马,但连续波发射机等核心部件配套到208雷达,后来继续用于歼八II。几年后,由于可以直接引进阿斯派德导弹(美国授权意大利的AIM-7E改型,后仿制为霹雳-11),霹雳-4导弹下马。

  不过一旦失去这种掠袭的优势,米格-21与F-4的空战胜负倾向就完全逆转:

  F-4发射AIM-7E,具备实际有效射程在10-20公里左右(指标射程26公里)的超视距打击能力,特别是能够迎头进行射击——当时红外格斗导弹只能从后方攻击,追踪热信号最强的发动机喷口。特别是越战中期,F-4开始大量换装新型的AN/APG-59脉冲多普勒雷达,能有效识别迎面的低空目标;一旦米格-21被提前发现,会陷入极大的劣势。

  图:AN/APG-59

  近距格斗中,米格-21占有敏捷性上的优势,但F-4的总体机动性更好,尤其是能量优势显著;纠缠越久,米格21就越来越会变成迟缓的靶子。尤其是美军假想敌训练在迅速普及后,越南的米格-21在近距空战中很难再抓住F-4的敏捷性缺陷,在短时间内获得致命的空间位置优势并开火射击;相反F-4飞行员会利用自身的机动性优势,迅速耗尽米格-21的能量,使其变成非常迟缓的靶子。

  在苏俄一方,由于电子技术的严重落后、与美国差距一直越来越大;直到苏27sk、苏30mkk时代,俄式雷达对地面杂波的处理能力都非常差。理论上虽然能看见低空的下视目标,最大探测距离甚至能号称90公里;但实际上探测条件限制巨大,精度和可靠性非常差,极易丢失目标。

  图:苏27家族的H-001(或N-001,俄文字母翻译区别)系列雷达,下视能力基本上仅具有象征性意义

  因此针对苏27家族早期型号,米格-21当年打F-4的战术略加改进依旧可以发挥显著效果:采用多机配合从低空进入以实现大高度差,并采取雷达对抗机动飞行——比如彼此的飞行方向、距离、速度有较大差异,可以有效使苏27的雷达火控系统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而被苏27雷达锁定的飞机,也可以通过例如急剧的90度转向(使自己与苏27的径向速度急剧变化)等机动使苏27丢失目标。

  现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的常丁求,最著名的公开报道事迹就是依靠此类战术实现的。他在2004年率领歼7暴捶苏27系列,60次交战57次突破对手防御。从公开报道看,他采用的大高度差进入战术,基本思路与当年越战时米格-21利用下视盲区打F-4相同;但加入了更多的雷达对抗机动,比如4架战机分两组前后进入交战区域,分别向不同方向进行机动。

  图:此类战术对于歼11B已经基本无效

  在国内,此类战术对苏27家族部分型号至今仍然有效,即火控雷达依然基于H-001系列的型号;对于安装国产雷达的苏27家族仿改型号、以及后来引进的苏35已经基本失效。

  在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此类战术对所有F15和F16系列(含F2)机型基本无效;对中国台湾省的IDF系列、幻影2000基本无效;对印度的苏30mki基本无效——但是对越南的苏30mkk系列依旧有效。

  战机的雷达和导弹射程,实际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条件限制。现实空战中,不可能出现排队枪毙式的交战结果;而是大家都千方百计的寻找对方漏洞缺陷,压制对方优势性能发挥。特别是俄式雷达和导弹的射程指标吹的最高,但实质缺陷最多最致命;以至于40年前的战术稍作改进,在40年后依然致命。(作者署名:候知健)

  《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