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国产“步兵导弹”亮相航展 一人将可摧毁一座基地

我国产“步兵导弹”亮相航展 一人将可摧毁一座基地
2018年11月13日 15:00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以美国的M82系列为代表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就以较远的射程、合理的重量、不大的后坐力以及强悍的威力常年霸占步兵反器材武器的主导位置,譬如治安部队清除路边炸弹、海军部队清理水雷等任务从来都是“非它不可”。

  但随着珠海航展上一款国产“步兵导弹”的横空出世,俗称“重狙”的大口径狙击步枪无疑面临着“瞬间落后”的境地,暴露出自身“又重又笨”的缺点。

图为珠海展台上模特手中的QN-202微型单兵导弹 。图为珠海展台上模特手中的QN-202微型单兵导弹 。

  从珠海航展上公开的信息显示,QN-202微型单兵导弹的性能和操作方式类似于“标枪”反坦克导弹,即在发射前锁定目标,发射之后就不需要再行纠正航线和控制导弹,也就是所谓的“发射后不管”。

  当然,“标枪”反坦克导弹虽先进,但它不足以被称作为“单兵导弹”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它太重,导弹的重量超过十公斤,发射架也有十公斤;其二是“标枪”的红外焦平面制导体系只能对有红外信号的车辆起作用,碰上要打碉堡、打营地、打天线之类的任务,“标枪”就只能抓瞎。

图为使用M107A1狙击步枪的双人射手小组,可见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体积之大。图为使用M107A1狙击步枪的双人射手小组,可见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体积之大。

  而相比之下,QN-202微型单兵导弹的弹重仅有1.2千克。这1.2千克在战场上是什么概念呢?10发简易包装的12.7毫米反器材步枪子弹的重量在1千克左右,56式冲锋枪的一个弹匣带满子弹稍轻些,但也有0.91千克。换言之,只要步兵肯少带或是多背相当于一个弹匣的重量,他就能够多携带一发QN-202微型单兵导弹,而这枚导弹在复杂战场上能起到的作用,自然是远胜那一两个装满子弹的弹匣。相比之下,主流反器材步枪通常整备全重不下20千克,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图为正在发射“标枪”的美军反坦克小组。图为正在发射“标枪”的美军反坦克小组。

  而QN-202微型单兵导弹虽轻,其各项指标却丝毫不逊各式反器材步枪,只算2千米的精确射程这一点,QN-202就足够“傲视”现存的所有步兵能够携带的反器材武器,更遑论QN-202的杀伤力并不低:从口径上来看,QN-202微型单兵导弹的战斗部威力应当不会低于40毫米杀伤爆破榴弹的水平,这意味着即便导弹本身的动能不足以摧毁目标,拥有足够威力的战斗部也会“代劳”。

图为同样具备图像识别技术的美国JASSM导弹。QN-202的技术和它基本同源。图为同样具备图像识别技术的美国JASSM导弹。QN-202的技术和它基本同源。

  此外,射后不管以及低体量带来的低特征,更赋予了“反器材步兵”十足的生命力。相较射出之后会改变轨迹的QN-202微型单兵导弹,寻常的反器材步枪在开火时声光效应极大,其制退器压低了后坐力,但也扩大了烟尘和音爆效果,使得方圆数公里都能察觉到其开火,对于奇袭的侦察兵而言异常不利。而若是使用QN-202,类似的尴尬场景即可得到避免。

图为QN-202微型单兵导弹配备的储运包。图为QN-202微型单兵导弹配备的储运包。

  随着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军队专业化提升等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单兵装备的技术含量无疑正在快速上升: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多花钱”总比“多伤亡”要好得多,这笔钱用作装备购买自然是好过签发抚恤金。在这样的背景下,QN-202只会是步兵新装备的一个开始,今后的步兵很有可能在这些新装备的加持下变得“无所不能”,再也不是之前追着轮子跑的“泥腿子”。当然,中国陆军向来在狙击步枪和反器材步枪上的缺失,也有望在这款新装备上得到弥补。(作者署名:利刃军事)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点击进入专题:
专题:第十二届中国航展
导弹步兵单兵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