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上的某型-10XX发动机。
11月6日,珠海航展上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的精彩飞行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装备具备推力矢量发动机是实现这一超级动飞行动作的关键,实际上,随着战斗机敏捷性、机动性提升和各种先进干扰设备的应用,战斗机的突防能力越来越强,近距格斗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战斗形式。按照经典现代信息化空战理论,未来空战将主要采用超视距空战模式,但隐身战斗机和新一代无人机-预警机多传感器技术的提升,以及新型雷达的面世让超视距空战在隐身战斗机之间的对抗变得非常复杂,原本面对三代机的隐身优势瞬间“回到了起跑线”,双方比拼的是体系作战能力,特别是随着战斗机敏捷性、机动性提升和各种先进干扰设备的应用,战斗机的突防能力越来越强,近距格斗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斗形式。一些西方的研究结果认为将来的空战中仍会有超过30%的战斗形式是近距离格斗。
一架F/A-18HARV验证机的发动机“折流板”推力矢量喷口。
此时隐身战斗机之间的近身接触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在近距离格斗中,是否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将直接决定战斗的成败,所以未来五代机的发动机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超音速机动飞行能力,还要具备极强的TVC性能,这一切对发动机和发动机自身的材料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整个武器系统效能决定于航空器性能和机载武器系统的完善程度,而航空器的性能是航空武器系统的基础,它的性能好坏将关系到飞机能否抢占到空战有利阵位、有利高度,并进行有效的回避。现代信息化 空中作战已经要求五代机在争夺有利发射阵地位置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不仅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更要求超机动能力、过失 速能力不能落于敏捷性战斗机之下,空战时,性能高的飞机能迅速占领有利高度,并快速的提升速度从而提升导弹发射的初始速度,最终提高击中敌机的概率;防御时,性能高的飞机能够凭借自己的机动优势,有效摆脱敌方导弹的追击。
在近距离格斗中,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和推力矢量技术的战斗机会占有很大的优势。为了验证过失速机动能力和推力矢量技术,西方国家进行两种战斗机之间的对抗,结果具备有过失速机动能力和推力矢量技术的战斗机大幅度获胜,推力矢量技术让在近距离格斗中的能力飞行包线得到扩充。利用推力矢量反向技术,具有推力矢量技术的歼10C和歼20战斗机可以迅速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状态,利用速度的剧烈变化夺取战斗的主动权。同时利用过失速机动能力,歼10C和歼20战斗机还可以把速度降到更低,从而达到消灭敌机的目的。可见,推力矢量技术和过失速机动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歼10C和歼20歼击机的飞行包线,但是,虽然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可使飞机在大迎角和大侧滑角条件下飞行,攻角可达90度左右,但这些给飞机发动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大迎角飞行时进气道出口流场品质急剧恶化 , 造成压缩部件喘振裕度减少 , 甚至出现不稳定工作。 发动机稳定性控制就是要使发动机能在大迎角飞行时,进气畸变严重的条件下能稳定工作。类似于歼-10B这类发动机矢量喷管在其偏转时喷管喉道面积改变 , 影响发动机工作点 , 从而影响发动机稳定性裕度,并对发动机的寿命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决定发动机的寿命的除去生产工艺和技术之外,还包括高温合金材料,这里面一个是推力矢量喷口调节片上的高温耐热材料,另一个是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主要 材料,为此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9已经应用于太行改进型发动机的叶片制造,而高温钛合金——TA29也已经获得了成功,总体上,在推力矢量发动机寿命和性能材料领域,我国已经获得了与F-22一较高下的能力,使用寿命将大幅提高。(作者署名:军情视野)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王岐山5天内二见基辛格 聊了什么?
- 【 军事 】 英媒臆测:中国正招募天才研制AI武器
- 【 财经 】 金跑道机场口碑榜:重庆广州等10家上榜
- 【 体育 】 CBA-郭少20+6但送致命失误!辽宁负吉...
- 【 娱乐 】 王菲现身谢霆锋香港新家甜蜜短聚一天...
- 【 科技 】 郭台铭这样评价马云:很难有后来者
- 【 教育 】 小学学生被老师扇耳光?校方称属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