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的武器装备受到军迷们诟病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它们的性能,而是它们的造型和涂装,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军迷们只能用“土共不土,战斗力5”这样的段子来聊以慰藉。
▲世界第一门上舰试验的电磁炮就这样罩着蛇皮袋被载入了史册
不过幸运的是,随着近几年装备发展的突飞猛进,虽然国产武器仍然呈现出一个略“土”的整体印象,但其中也有几款拥有科幻造型的装备横空出世,给予军迷们极大的视觉安慰。其中的佼佼者就有055大驱。今天作者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细聊一下055究竟是如何成为“暴力美学”和“科幻美学”的集大成之作的。
▲中国055大驱
一,军舰设计的传统美学——暴力美
船舶,作为仅次于陆上建筑的第二大的人类制造品,其外形设计也是异常复杂。不仅要考虑舰船本身的结构,同时还要兼顾到功能、成本、材料以及作业环境等等。
而设计一艘军舰不仅要照顾到上述所有因素,还要额外体现出传达性与艺术性——传达性要求军舰能给人传达以一定的心理暗示甚至文化内涵;而艺术性则要求军舰能符合大众审美,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提升舰体本身的附加值。
因此,我们常常感到,满足军队作战需求的军舰比比皆是,但是设计井然有序、外形威武雄壮、气质摄人魂魄的军舰却是凤毛麟角。
▲合众国怪婴 VS 苏维埃男儿
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造船行业在长期发展中总结精炼出了许多影响船舶外形感官的因素,我们将依照其中对军舰外形最重要的三点逐一对中美俄欧主力战舰进行分析。
1。侧视图
相较于从正面看去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军舰的侧视图能给我们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在侧视图中,水线以上的整体轮廓线条无疑是我们最先关注到的。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英国的一位资深舰艇识别图制作者——劳伦斯·邓恩就提出一个理论:即一艘漂亮的战船从侧面看上去,上层建筑应当呈和谐上升状,而建筑的最高点投影越接近舰船总长的黄金分割点就越理想。
▲055的最高点基本符合黄金分割比
以苏联军舰为例,光荣级巡洋舰的侧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上层建筑从舰艏和舰艉分别划起两道优雅的弧线,并在主桅杆顶部相交。而其最高的相交点也正好落在舰体的前1/3处,大约正好是黄金分割点上。
这样的“前黄金分割点”布局使得光荣号整体呈现出一种高速、进取的感性形象。即便是静静地停在港内也给人一种蓄势待发、充满进攻性的感觉。
与光荣级相对应的是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的建筑最高点同样落在了黄金分割点上——与光荣不同的是,基洛夫选择落在后面那一个黄金分割点上。
▲基洛夫的最高点更靠近后1/3的位置
这样带来的效果是在建筑上升率同样和谐的情况下,基洛夫整体展示出的是沉稳、可靠、厚重的气质。如果说光荣是“冲锋陷阵”,基洛夫则是“坐镇一方”。基洛夫这种构型在二战后已经非常少见了,但其独特的震撼力也许就是西方冠之以“战列巡洋舰”的一个原因吧。
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是英国海军的42型驱逐舰。
▲4000吨的驱逐舰却显得比苏联万吨巡洋舰还要笨拙
由于42型的上层建筑分布得太散漫以至于你很难找到一个明显的最高点,这在视觉上令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样地,它既不能给人以“高速”的印象也不能给人“威严”的感觉。
▲事实上,如果不是前甲板上的火炮你几乎会把它看成一艘渔船
我相信阿根廷的飞行员在天际线上看到42型的时候一定很难生出敬畏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敢抵近到如此近的距离攻击英国驱逐舰的原因之一吧。
▲马岛战争中的英国42型驱逐舰绘画
▲马岛战争中最勇敢的一幕阿根廷战机低空向英国驱逐舰决死突击
2。力线
力线同样是塑造一艘军舰整体感官的重要因素。力线是指那些明显到足够吸引人注意力并把各个部分连成整体的线条。比如艏楼的外墙、笔直的烟囱或是导弹发射架都可以成为力线。
▲光荣级倾斜的导弹发射筒
极大地加强了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倾斜的力线给人以速度感,垂直的力线给人以静态感,密集的同向力线给人以加强感,延伸很长的力线给人以动感,带弧线的力线给人以优雅感。
几个非常好的例子是美国的主力军舰们。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的力线几乎全是垂直的,包括艏上层建筑、烟囱、桅杆和机库。
▲前胸后背一样平怎么能好看?
这给人以极其呆板迟滞的印象。
犯了同样错误的还有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任何见过它的人都会对它的“方脑袋”印象深刻。
▲长滩号巡洋舰有个大号的方脑袋
这种丝毫不加调剂的纯垂直力线外观让这二位几乎没有“颜值”可言。
不过显然提康德罗加的后辈吸取了这一教训——阿里伯克级驱逐舰可以说是美海军最具传统美感的军舰了。从力线方面分析,阿里伯克摒弃了她的前辈们无聊的垂直力线。
▲阿里伯克耗光了美国设计师的全部审美
一根强有力的桅杆以大约80°的夹角升起并奠定整艘舰的力线基调,其他的线条如舰桥、烟囱、天线等基本与之保持了平行。这样大量的平行力线加强了阿里伯克的迅捷感,使之以接近提康德罗加的排水量却展现出远强于后者的运动感。
▲“今晚我在秋名山等你”
3。上层建筑
位于甲板以上的舱室以及大型凸出结构显然也是影响战舰美感的重要原因。这些上层建筑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在时刻潜移默化地传达着一艘战船的气质。
▲让人联想到日式违章建筑
比如欧式长艏楼优雅但缺乏进攻性;俄式密集堆砌显得嘈杂但充满威慑。一般来说,船舶的传统审美要求上层建筑尺寸适中,排列得尽量紧密,像烟囱这种单独的结构尽可能与其他部分融合。
苏联人在这方面通常都做得很好,但欧美人做得就比较差劲了。
▲英国人的审美呐,说什么好呢?
英国曾准备建造的43型驱逐舰中间巨大的空隙让她看上去就像两艘船屁股对屁股地连接在了一起,直升机居然是停在船身的中间。除了滑稽,外形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真让人头大
法国的絮弗伦级护卫舰整体设计都非常优美,但她那巨大的乳。。。乳白色的雷达天线罩破坏了设计师们全部的努力。
▲整个港口的颜值都被你俩拉低了!
奥巴尼级巡洋舰和长滩号巡洋舰在当时都算是非常先进的军舰,可惜因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上层建筑导致二者的整体形象都是一样的惨不忍睹。
二,军舰设计的现代美学——科幻美
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着眼于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的隐身概念被发明出来。90年代开始的电子信息技术大发展让往日军舰上硕大无比的电子装备体积得以有效减小,这使军舰大规模采用隐身设计成为了可能。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从这时候开始,隐身方面的考量在军舰设计中大幅度上升,甚至开始打破一些旧的审美概念。当“科幻美”逐步取代“机械美”,一套新的军舰美学也由之诞生。
1。简约
在以往的设计中,重复的力线可以有效增强视觉冲击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外露的雷达天线和导弹发射架。但这样的外形对隐身是致命的。在现代军舰设计中,冷战时期那些如同遒结肌肉的外凸结构通通都要被藏起来。
▲欧洲军舰极富艺术感,但缺乏杀气
比如法意合作的地平线级护卫舰,采用了一体化桅杆和共形上层建筑,各种天线被整合在一起,而反舰导弹发射架、鱼雷发射管和救生艇等上甲板“凸出”物也都被收进上建内,外表异常光滑整洁。
2。隐身
完全垂直的平面会反射大量的雷达波,因此新一代的军舰们都尽量采用了带角度的干舷外飘设计加上建内倾。同时表面大量“削土豆”,尽可能避免直角边的出现。
▲英国人的审美在45型上总算挽回了颜面
以广受军迷们吐槽的45型和她的前辈42型为例,45型的舰艏、舯部外飘都非常明显,艏上层建筑、桅杆和主炮也都有明显的修型。而42型除了舰艏略带一丁点角度以外几乎“毫无外飘痕迹”。
42型驱逐舰这种“直上直下”的设计不但不利于隐身,从审美方面来说也缺乏线条的变化,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3。上层建筑集中
在传统的军舰设计中,舰桥、烟囱、后舰桥和机库往往都被分开布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减少成本、简化工艺。但如果需要减少雷达反射信号,上层建筑的数量自然是越少越好。因此在现代军舰上,上层建筑开始集中,数目也逐步缩减为1 个,尺寸也越来越小,且上建外形与舰体外形整体也更趋向统一。
▲把军舰做得像潜艇,还有谁?
综合来说,现代军舰的设计美学中,更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局部为整体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把DDG-1000的任何一个部件单独安到阿里伯克上,那真的会丑到爆。但DDG-1000作为一个整体其实还有种“丑萌丑萌”的感觉。
▲052D一直是中国最美的军舰之一不过现在风头被055驱逐舰抢了
如今,虽然海军理念和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演进,但有关军舰美感的认知,那些关涉美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则并没有过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左右逢源”——既符合传统审美又融合了隐身时代的因素,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军舰的“中式美学”。我们也可以预见,很多在055上使用过的设计元素将会引领未来中国军舰的造型。
毕竟:“强不强是一个版本的事,帅不帅可是一辈子的事!”(作者署名:军武次位面)
▲以后应该说“土鳖科幻,战力破万”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美一场危机愈演愈烈 因中国拒做这件事
- 【 军事 】 出鞘:格鲁吉亚为何成中国战略向西关...
- 【 财经 】 101女团开门红背后恐惧:没积蓄 没经...
- 【 体育 】 俄罗斯世界杯32强最终23人名单汇总
- 【 娱乐 】 火箭少女101首秀 杨超越没开口也有歌...
- 【 科技 】 美国军用卫星遭遇网络攻击 黑客威胁加...
- 【 教育 】 “瓷娃娃”梁朝君“折”不断的求学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