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之后,美国把国家发展的重心都用在了与苏/俄对抗,并由此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核动力舰艇也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为了压苏/俄一头,美国人甚至还搞出了核潜艇、核航母、核动力巡洋舰及核动力驱逐舰的所谓全核舰艇计划。
“长滩”级核动力巡洋舰就是这样思想的产物,她的诞生年代较早,是全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水面战斗舰艇,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新造的首级巡洋舰,全世界第一艘配备区域防空导弹的舰艇,更是世界第一艘以区域防空导弹击落敌机的舰艇。
作为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又恰逢世界海军跨入导弹化的时代,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不惜花费血本在“长滩”级上,力求将其打造成一艘划时代的高科技舰艇,在这一点上和今天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极为相似。
美国海军于1956年10月19日签署了关于“长滩”级核动力巡洋舰的建造计划,该项计划在1957年获得了美国国会的批准,并于同年12月2日正式开工铺设第一块龙骨。1959年7月14日“长滩”级首舰“长滩”号建成并下水,于1961年9月9日正式服役。
该舰全长219.8米,舰宽22.3米,吃水9.5米,标准排水量14200吨,改装后达到了15540吨,满载排水量最终高达17525吨。
服役初期“长滩”级的武器全部为导弹,装备了三座双臂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前2后1)和一座MK-112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服役后才加装了鱼雷发射管、两座单管127mm舰炮、两座六管20mm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两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以及两座四联装AGM-84“鱼叉”反舰导弹。
值得一提的是该舰装备了当时世界上第一种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也就是著名的AN/SPS-32/33相控阵雷达系统,这也是“企业”级核动力航母上的雷达系统,也因此两艘舰的舰桥长得是很相似。
动力为两台西屋公司的C-1W压水反应堆,推动两台蒸汽轮机,输出80000轴马力,采用双轴双桨双舵设计,最大航速能达到了30节。因为早期的核动力系统功率密度较低的缘故,长滩号的动力有些偏弱,为此不得不将舰体做得很瘦削,长宽比接近10:1,再加上那和“企业”级航母非常类似的又高又方的舰桥,重心明显有些过高,高速转弯时让人心里捏一把汗。
尽管该舰的设计不是很完美,不过身为全世界第一艘的核动力水面作战舰艇,“长滩”号的建造费用却是非常的昂贵,1957年的报价才8700万美元,没想到建造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其想象,完工时的费用更是高达3.32亿美元,甚至比同时期服役的“小鹰”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还要多出6000万美元,因此也被美国海军戏称之为“贵妇人”。尽管造价昂贵,该舰在实际服役之后却未编入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1964年6月31日,“长滩”号与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以及“班布里奇”号核动力导弹驱逐领舰组成第一特混编队,做为海军史上第一支全核动力舰艇编队,展开了环球的航行,此次航行历时65天,总航程30565海里,所走的航线与1906年美国海军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时的航线一样。
不过和“企业”级航母一样,该级舰并没有批量建造,因为高昂的建造费用和相对于常规动力舰艇来说不算很优越的技术性能,最终使得该级舰成为了美国海军的又一个独生子。
尽管存在种种的缺陷,但是也不能够抹灭了“长滩”级核动力巡洋舰在世界海军舰艇史上的重要地位。“长滩”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美国海军对于核动力舰艇和区域防空舰艇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为后来大规模建造“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核动力水面舰除航母外,实际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应说不。(作者署名:浩汉wind63)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特朗普再发推 抱怨与中国汽车贸易愚蠢
- 【 军事 】 出鞘:澳大利亚为何追随美国闯南海
- 【 财经 】 董明珠:眼泪无法解决问题 唯有战斗
- 【 体育 】 人民日报:女足重返强队行列不易
- 【 娱乐 】 高云翔与性侵女主合影曝光 两人开心比...
- 【 科技 】 扎克伯格:Facebook有问题都是我的错
- 【 教育 】 全系唯一的男生!浙江中医药大学厉害...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