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惯用青铜武器没有胡服骑射:秦军的战力究竟怎么样

惯用青铜武器没有胡服骑射:秦军的战力究竟怎么样
2020年12月14日 12:00 军事自媒体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近期,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片中关于秦国的历史、建筑、服饰乃至于战场上与六国的战术对决,成为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那么,历史上“吞二周而亡诸侯”,一时间睥睨四方的秦军,是怎样在战阵上压倒六国,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

  秦军的兵阵战术:步兵极精的秦国武卒

  战国时期,步兵无疑是列国逐鹿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力量,秦军也是如此,步兵作为其主要作战兵种,无论装备还是战法,秦军步兵都体现出超越其他六国军队的战斗素养,在其他兵种的配合下,秦军也逐渐有了纵横天下之势。

  首先看秦军军制——

  依秦步兵军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辅助的骑兵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

  战车兵则为:“八乘一偏,两偏一组,四组一百零八旗为一队。”

  史料虽然对秦军战术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但通过兵马俑俑坑的军士兵种排列,还有后继者汉军对相关战术的沿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的一号坑秦俑不同军士的布置来看,多持长铍的重装步兵俑最多,前锋和两翼的一段则是手持弓弩以及少量持戟的轻装步兵俑,而阵型本部的轻装步兵同前锋相接,在各个连接处则与重装步兵间隔一段距离排列。轻装步兵主要集中在前列、两翼,重装步兵列后,最后便是战车。在整个阵型中,秦军的布置与“强弩在前,锬(铍)戈在后(《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述相差无几。

  秦军的重步兵武器铍,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似,平脊两刃,横截面呈六角形,锋长约30-35厘米,后端装有扁或矩形连接口,用以装柄,铍柄长约3-3.5米,积竹柄或木柄,柄首加上柄身,总长接近四米,是一种锋利的长武器。

  而轻步兵多装备的则是弩,弩从战国到宋元一直都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单兵弩,其射力都远大于弓,以宋代为例,弩比弓射力约高出一倍,如果在军阵的保护中,弩的射力优势将发挥的更加明显。

  ▲《大秦赋》截图,战阵场景复原了“强弩在前, 锬(铍)戈在后”的情景,但历史上战国时期尚未出现如此大型弩机

  此外,秦军的阵型排列也很符合《尉缭子·兵令上》中提到的:“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的战术理念。也就是说,在布阵时,前锋分散可以灵活面对不同的战局调整作战的策略,而后方紧密则保持阵型的稳固。

  需要注意的是,兵马俑坑中秦军的排列属于陈兵排列,类似于军队接受检阅时候的布阵排列,如果在作战时,前锋的弓弩兵和少量长武器士兵会分散袭扰敌人,从而实施秦军的核心进攻手段。

  秦军作战时,在前锋军强弩、戟及护盾掩护下,秦军后方阵列的手持长铍的重步兵开始冲锋。同时,随着重步兵与敌阵的距离不断拉近,两翼的轻步兵应该也要跟随重步兵的队列向前推进,持盾对蜂拥而来的箭矢进行抵挡,同时配合弩机对射,这样一来,敌人的弩射便很难进入本阵,以保持阵型的稳步推进,这样的战阵,既兼顾了阵型变动时的灵活性,又保证了阵型的完整,再以秦军强大的纪律性为支撑,秦军在六国的战争中自然所向披靡。

  车、骑交战:多兵种配合

  除了步兵极精以外,秦军的骑兵和车兵同样不容小觑。

  《大秦赋》开篇中,有一个秦军步兵对阵赵军骑兵的场景。片中一开始,秦国质赵国的公子异人和吕不韦还有一个随从,在逃出邯郸后,遭遇了赵军骑兵的追杀截击,前来接应的秦军步卒阵列严整,迎击赵军骑兵的进攻。

  ▲《大秦赋》截图,追击公子异人、吕不韦的赵军骑兵

  赵军骑兵结阵时环绕秦步兵军阵骑射,在秦兵阵线出现动摇后,赵军骑兵才散开突击进行短兵交战,这种骑射战法,大体遵循了先秦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的真正用途。在高马鞍改良以及马镫问世以前,骑兵并不单独作为一个战斗序列,而是作为步兵的辅助兵种存在,负责侦查、追击少量敌人,并非是后世利用马奔跑起来的速度破阵的冲击骑兵。

  先秦时期的兵书《六韬》也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骑兵部队的编制、骑士的选拔和骑战战法,其最高战术单位不过二百骑,主要任务是邀敌、追击、奇袭和骚挠敌人等,冲击阵线并未列入其中。

  久居游牧农耕交界地区的赵军尚且无法对没有马鞍的骑兵驾驭自如,主流的战术仍然是弓骑兵为侧重点的骑射战术,但这也不意味着骑兵冲阵战术在当时未被使用。在临淄出土的齐国瓦当中,第一个拓本中就出现了单人单骑半瓦当,画的就是骑马持矛的武士。秦军自然也是如此,在兵马俑二号坑中,也是以弩骑兵为主,不过除了弓弩,秦军骑兵也会装配戈、矛等长兵器,作为辅助作用。

  关于秦军骑兵冲阵战法运用这一点,《史记》中对于楚汉战争时期汉军中旧秦人骑兵的记述也有所体现,汉军的骑兵战术正是因袭了秦军:

  “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李必、骆甲是故秦骑兵出身,从他们作战的战法和对骑兵的使用上不难看出,秦军除了对骑手的骑射、弓马技能做出要求外,还会练习冲击骑兵的战术,在战斗的某些时候,骑兵也可以集群发动冲击作战。多功能骑兵用法,在没有马镫的先秦时代,秦军已经将当时骑兵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后世拥有马镫的骑兵,作为冲击作用可以进行反复冲击敌军阵线,进而撕裂敌军阵型,而战国、秦、西汉骑兵如果要做冲击之用,除了对尚未解放双手的骑手骑术要求很高以外,大部分骑兵只能做一次性冲击,之后或因为冲击力坠马或因为长矛只能被迫下马作战。

  虽说如此,秦亡之后,秦军冲击骑兵战术仍被两汉时期的骑兵学习使用,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下屡立奇功。

  直到三国时期,随着马鞍的改良和马镫的问世,重甲长兵器的冲击骑兵成为单独的序列,并成为骑兵兵种的主流逐渐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趋于巅峰。

  ▲电视剧《大秦赋》截图,剧中赶来的秦军车兵,赵军追兵发现难以取胜后撤退

  在剧中这一场景,秦赵两军对阵的场景中既有步兵列阵,又有骑兵“放风筝”(骑射)和冲击的多个战法,但就在秦军步卒阵线即将被赵军骑兵歼灭时,随着秦军车兵的赶到,赵军骑兵也撤离了战场。

  赵军骑兵如此害怕秦军的车兵并非无缘无故。战国时代的驷马战车,人马俱甲,相当巨大,战车上一般有两到三名士兵,车兵既可以远程射击、短兵交战,同时也可以驾驭战车冲阵,这样一来,战车就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攻击平台。

  战车逐渐多功能化也是骑兵不断发展后的产物,战车原本的侦察、迂回等任务,纷纷被轻骑兵取代,最后仅剩的只有对敌军阵线冲锋这一危险任务。且因为战车造价极为昂贵,为了发挥战车的最大效用以及延长战车的寿命,战车所拥有的防护可以说是当时的顶尖配置。

  战国时期的车兵和骑兵,也并非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两大兵种互相配合作战,《大秦赋》中前来救援异人、吕不韦的秦军也是车、骑并进。车骑协同作战的优势在于,当军队冲锋时,战车凭借强大的冲击力破坏敌军的阵线,而骑兵则作为战车的辅助,负责掩护战车冲锋,并收割被冲散敌军阵线上的残敌,配合战车扩大战果。

  ▲战国战车复原油画图

  这么一来,当秦军车、骑、步兵聚集时,进可以通过骑兵掩护周旋,冲击赵军阵线,步兵可以随之跟进;退也可以列阵严密防御,让赵军的放风筝战术失灵。而即便当时的赵军骑兵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在马镫还未问世之前,想要直接冲击秦军兵种完整的阵线,即便能勉强冲散,有去无回的赵军骑兵也难以收割战果。

  军国重器:秦军的武备和实战

  谈及秦军的装备,由于在兵马俑的发掘中,出土了四万多件青铜箭镞和几十件青铜格斗兵器,我们容易先入为主的认为——秦军的制式武器是以青铜器为主。铜制兵器有质地较脆、容易折断、重量较大等特点,比起铁制兵器而言有着比较明显的缺陷。但秦国可并非是用简单的归结为用“落后”的青铜器战胜六国“先进”的铁质兵器。

  事实上,一名秦军弩兵装备一百支箭簇,四万多支箭簇也不过是四百余人的装备,而在全国各省的考古发掘中,并不乏秦军铁器和铜铁复合兵器的出土,秦军对铁器的使用并不落后于六国。

  甚至在春秋时期,发掘的秦墓中数次出土铁剑,问世时间甚至早于其他诸国:以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的铜柄铁剑为例,在后续的考古研究中发现,这是一个春秋早期的秦人墓葬群,是迄今为止最早出土的铁制品之一。而在甘肃秦安上袁家秦代墓考古发掘中,也有铁卜字戟一件、铁剑一件、铁长刀一件、铁匕首一件、铁钺两件、铁镞十件出土,这样的出土案例在已发掘的秦墓中还有很多,并非孤例。

  在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且因蜀地盛产铁矿,秦国在蜀地设置了盐铁官。而在秦昭王十五年后,秦将白起携伊阙之战大胜韩、魏之威,攻下了下了韩国著名的兵器生产地和炼铁中心——宛(今河南南阳)。

  宛城一地对于韩国举足轻重,而这里冶铁也颇有名气,秦汉沿袭了在宛城冶铁的传统,直到今日,南阳仍有汉冶铁遗址游园存在。在秦国接连吞并蜀、韩冶铁地之后,本身就装备铁器的秦军,大规模列装铁器装备并非难事,比六国军备要落后就更加无从谈起。

  进攻的武器强势,论及防护秦军也丝毫不差,《里耶秦简》中记载,仅仅是秦代的一支地方作战部队,人数502人,却拥有了370件甲和67件头盔,地方军保持这样的披甲率,即便是在后世也是十分之高。而秦军虽然装备的是皮甲,但皮甲在经过多道硬质化处理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轻便灵活,防护力也丝毫不差。

  ▲秦军复原画

  在战术、兵器或领先或持平六国的前提下,秦国的军事制度和军队纪律性奠定了秦灭六国的根基。

  受益于鼎鼎有名的军功爵制,秦军的军队指挥和队列也颇具特色,灵活性和严整性兼而有之:

  一、由于军功爵制度,秦军基层士官多是由士兵简拔,比例极高且组织严密。影视剧中的与敌兵单挑情景在阵列未乱之时基本不可能发生,从普通士兵开始,伍长、什长、屯长、百将同样得服从上级的指挥,以阵列战术配合前进。

  二、方阵队前后分置近战武器(矛、铍)、远战武器(弓、弩)成二阵列分布,一近一远,作战时后排的作战部队依然需要用长兵器攻击,前排弓弩手除了基本的射击以外,还包括了掩护后排重装步兵的战术展开。这样一来,作战同时满足短兵相接和远程射击时的需要,阵法变动也很灵活。

  三、秦军方阵内强调轮替,方阵外又强调方阵交替,与明初沐英的军阵演变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阵列作战还是建制打散后的小规模交战秦军都能迅速应对。

  以上种种特点,在秦军多年的征战中尤为明显,秦军的作战方式既能适应各种地形作战,也同样能在进攻战、防守反击战各种战斗场景中得心应手,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军在战国时期也就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兵马俑中秦军步兵形象 

  结语

  秦经过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加上秦军之中名将辈出、兵卒悍勇,面对衰落的六国,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到秦始皇时,秦国终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结束了自周王室东迁以后数百年的纷乱。

  但盛极必衰,吞并六国故地之后,秦始皇并没有适合时宜的休养生息,军国一体下的秦朝继续着对民力的压榨和滥用,强盛一时的秦也在秦始皇死后覆灭在关东蜂拥群起的反叛之中。

  虽然秦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曾经尚武的秦人和善战的秦军并未就此沉沦,秦军的军队体制、战术思想被汉军所学习,昔日的秦军也逐渐融入进新生的汉政权中,在刘邦东出与项羽对抗之后,许多秦人组成的汉军为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铸就两汉四百年辉煌的先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在新浪军事争鸣栏目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网友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历史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