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980年代当日本即将体验世界第1的感觉时 美国人来了

1980年代当日本即将体验世界第1的感觉时 美国人来了
2020年09月09日 11:19 观察者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陈言:当日本即将体验世界第一的感觉时,美国人来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言]

  近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日益疯狂,让很多民众想起上世纪下半叶的日美关系。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微博上写下的一段关于1980年代的简短回忆,引来逾10万的点赞认同。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及整个90年代,笔者在日本留学、工作,目睹了日美在微电子(ME=microelectronics,微电子)领域激烈竞争的全过程。

  微电子方面大部分技术源于美国,但是是日本企业将其用于电子产品中,通过微电子技术革新,让日本企业走过冰箱、电视等电子产品阶段,进入到了录像机、摄像机、数码产品的新阶段。这场技术革新带来了日本经济的全面繁荣,民众真正体验了世界经济排位第二,但发展势头第一,极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感觉。

  即便在1989年日本股价走到了最高阶段,1993年日本房地产价格进入最鼎盛时期,但人们坚信股价一定能超越1989年的最高值,土地价格绝对能越过1993年的峰值;但等了10年,到了1999年,日本民众没有等到股价的再度辉煌,2003年,也没有看到土地价格有半点恢复迹象;之后又走了10年,2009年在经过美国雷曼冲击后,股市价格已更为惨淡,2013年,土地价格在日本大部分地区依旧在下滑。

  于是有了“失落的10年”、“失落的20年”之说,现在甚至零星能够见到“失落的30年”这样的提法。尤其在安倍晋三荣登首相宝座,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经济发展周期的时候,没有人感觉到经济上的繁荣,即便是股价、房地产价格出现回升,依然不能超越1989年及1993年的数值。

  日本技术革新的枯竭,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了其在数据经济、IT平台上的滞后。

  看似日本在日美微电子竞争中全面胜出,但实际上是美国从1990年代后期已开始走上建设数据革命的道路,搭建了GAFA(谷歌、苹果、脸书及亚马逊)IT平台。之后,日本企业在IT平台上与美国没有丝毫竞争的能力,白热化的日美微电子竞争此时销声匿迹。

  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IT平台上的竞争成为美国国家最大的关心重点,人们能看到美国对华为、抖音、微信的打击,而这种打击也要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微电子竞争中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日本企业时要更为惨烈。

  到2003年从日本回中国之前,笔者在日本的大学里学习经济学,也在大学里做过日本经济方面的教书工作,在内阁府技术革新及技术转让委员会做过两年的兼职,见了参与日美贸易谈判的大臣,去企业做过大量的调查,在经济理论学会中与日本经济、美国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有过十余年的交流。

  为此,面对如今形势,笔者常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日本经济在微电子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后,在数据经济面前开始止步不前?甚至到了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在日本肆虐后,这个国家为什么至今不肯通过数据追踪的方式,抑制病毒的扩散,眼看着东京一城每天数百人确诊,也依旧不会增加核酸(PCR)检测,更谈不上动用IT的力量?

  安倍戴的口罩小了……(资料图/台媒)

  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有充足的资本积累,不一定能够持续从事技术革新。那些能够吐故纳新,不断吸收外部的新技术、新人才,背后有巨大的市场支撑的国家,才最有获得技术革新成功的条件。

  日本在微电子方面的成功,让美国失去了挽回一局的希望,美国只好另辟蹊径,去获取新领域(IT平台)的绝对霸权。在这个新领域美国绝对不准许其他国家的染指。日美在经过微电子产品的竞争后,强大的美国让日本企业变得缩手缩脚,美国更加不遗余力地去打压任何有可能挑战美国IT平台企业的背景。

  以上是本文写在开头的结论。

  “微电子化”的成功与日本实体经济的发展

  研究日本经济,分析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技术革新时,日本使用较多的一个词便是“ME化(微电子化)”。

  ME化最为重要的内容包括IC(集成电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及MPU(microprocessor unit,微处理器)。进入21世纪后,IC、LSI等已经发展成今天的半导体。盛极一时的日本ME产品,到了半导体时代,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主流产品中,不论是设计还是制造,也不论是手机还是基站产品,日本在世界市场上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该如何看日本的ME化?

  如果和美国的原创做一个比较的话,最大的特点便是IC等到了日本阶段实现了超小型化,成本大规模得以降低。不仅零部件如此,日本迅速地将技术产品用在了生产过程、通讯机械上,引发了日本在金融、通讯、服务方面的巨大进步。

  1980年代末期,笔者到日本后,看到日本银行早已经实现了在同一银行的不同分行、不同银行之间的取款,而当时中国基本上全靠手写方式。光纤已经在日本社会上成为众所周知的新技术,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人们已经在期待将这种技术用到生活、生产中了。

  进入1990年代,去日本的主要工厂调查时,看到的是完全没有人工参与的IC、MPU等产品的制造;和日本的经济官员在一起交谈时,听到的是电脑、计算机等产业振兴计划。那时笔者自己尚未见过“个人电脑”,只有计算机的概念。日本很多企业中那时几乎所有员工人人都有了个人电脑,不论是账务处理还是订货出货,大部分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电脑直接进入生产生活领域,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有自己的IC、MPU生产能力。

  翻阅产业史、企业史,知道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便已开始注目“晶体管”,在电子管之外,开发出了晶体管收音机。笔者在上硕士期间,打工一星期,用挣到的钱买下一部已经跑了六、七万公里的旧车。自己曾在中国修过拖拉机,但在日本,买来车打开汽车前盖,发现基本不能动手修理,大量的电子零部件附着在引擎、离合器上,如果外行乱碰,汽车就跑不好了。可见ME化的电子,已经相当程度地进入到了各种产品中。

  除了在产品方面大量导入ME化外,以笔者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感觉日本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相当的精悍。课长在一线直接工作,人事、总务等管理部门的人,大都具有一线工作的经验,随时能进入现场当工人。工作之余的(生产)改善运动、自主活动让企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工厂里几乎找不到闲杂人员。工作效率之高,让人震撼。

  彼时日本在生活方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198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普及洗衣机、电冰箱、彩电,但那个时候在日本,如果想要这方面的家电,随时可以去垃圾站找一台拿回来用。学业上需要的电子打字机,基本上用打一个月的零工挣到的钱就能买下。如果一本书一时没有买到,从同学那里借来,用复印机复印一本也不贵。那时日本普通人的家里开始有了传真机,用上了激光唱盘(CD)录音机;再以后则是有了磁带录像机、手机、可以录音的CD机。要知道这些都是普通留学生靠打工就能够得到的电子产品。

  早在1980年代,日本的空调、彩电、录像机、CD机、车载音响、电子打字机、电脑、打印机、计算器、复印机等方面的产量全部占世界第一。在生产领域,产业机器人、CNC(数控机床)也已经相当地普及,产品设计上使用的CAD/CAM也已经在笔者去调查的工厂里广泛应用。

  从中国到日本,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些生活、生产上的ME化。大量产品能够ME化,在于日本保有了IC、LSI、MPU等最新产品的最佳生产能力,大量价格低廉的ME零部件,已经用在了生活、生产领域。

  至于最先开发出相关产品的美国企业,这些技术主要用在了军工领域。美国军工强大的需求,足以让企业赚取到充分的利润,但日本企业将相关技术用在民间,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低廉的ME化的生产、生活产品,让美国企业无法与日本企业竞争,军工之外的美国产品开始落后于日本,基本失去了和日本企业竞争的能力。

  资料图来源:日媒

  日本向美国出口产品,同时打击美国经济

  日本产品实现ME化后,对外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急速扩大,强化了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也为后来日美贸易战埋下了伏笔。

  看日美贸易数字的变化,最能了解日本对美出口的特点。

  1980年日本对美出口总额为314亿美元,到了1985年便翻番,增长到了653亿美元。这里面有里根政权实行大型减税、提升财政赤字带来美国对外来产品需求增加,日本顺便扩大了对美出口的背景,但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应该有相似的机会,然而最后只有日本享受了里根经济学的福利。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日本ME化的产品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

  到了1987年,日本作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比率占了美国进口总额的36.5%,第二位是韩国5.8%,第三位西德5.6%。看数字就知道日本在美国外贸中具有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比拟的地位。

  从产品上看,1988年日本生产的汽车中52.9%出口到美国,电子数据处理机为54.7%,磁带录像机38.1%,电视摄影机48.0%,复印机45.6%,集成电路34.5%。完全基于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有一半出口到了美国,让日本在国内市场之外,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新市场。等美国市场开始发生变化(贸易战限制日本对美出口)后,通过寻找美国之外的市场,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让日本维持了经济上的繁荣。

  这样的对美出口,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让美国成为一个向日本提供农产品、工业原材料及能源的国家。美国也只有靠扩大农产品、原料及能源勉强减少日美间的贸易赤字。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出口给美国产业以极大的打击。原本美国的半导体企业早已不能和技术革新、经营革新后的日本企业竞争。

  在民用产品方面,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还有二十多家电视机厂家,但到了1980年代仅剩下一家。录像机是美国企业为了监控生产线开发出来的,日本企业将其用于家庭后,大量的产品生产带来了价格的下调,美国那些生产录像机的企业很快就倒闭,将全部市场让给了日本。机床本来也是美国的强项,但日本有了数控机床后,美国企业就基本上失去了国内的市场。

  对美出口的扩大,给日本企业带来了繁荣,保有了充分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能力,愈发保有了扩大对美出口的冲动。不断扩大的对美出口,打击了美国的产业。美国对来自日本的产品极度不满,在发动对日本进口产品限制的同时,在科技方面也开始着手打击日本。

  1980年代,美国人打砸日本车(图/AP)

  激烈的日美贸易战及美国在IT方面的对日反击

  日本的ME化,对美出口的剧增,对美贸易的巨额盈余(美国对日贸易赤字),严重打击了美国产业,日美贸易战爆发在即。

  早在1970年代,日本向美国大量出口汽车,特别在石油冲击以后,日本节油的汽车在美国受到追捧,出口势头更加猛烈,发生了日美汽车大战。

  到了1980年代以后,日本半导体开始成为日美贸易战的主战场,出现了日美“半导体摩擦”。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在1985年就根据《美国贸易法》第301条起诉日本企业,逼迫日本从1986年开始依据《日美半导体协定》,在日本半导体市场上必须按一定的比率使用美国产品,为美国半导体苟延残喘,最后反击日本打下了基础。

  在机床等方面,美国同样逼迫日本签署《日美机床备忘录》,给美国产业留下一丝喘气的机会。在更多领域,如电子、通讯、医药品、林业、运输机械等各个方面,日美均有相关的协议。这些协议缓和了日美贸易战激烈程度,让日美最终未分道扬镳。

  签订《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

  1995到1996年,笔者在日本内阁府技术革新及技术转让委员会做兼职秘书,负责整理会议内容,和委员们去企业、政府那里做调查,在很多场合旁听了参加日美贸易谈判的官员、政治家对谈判的回忆。

  那时媒体严厉批评日本政治家对美屈从,对美经济外交无能,但见到这些政治家时,听他们谈及美国在谈判中的霸道、无礼,感觉他们比媒体更对美国不满,在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以后,谈到那些交涉时,政治家们一脸严肃,露出了少有的愤怒。

  想得出来美国规定日本今后十年内从美国的进口总额,命令日本按美国的旨意修改国内法律,购买美国武器,严重侵害日本主权、体制的时候,政治家、官员是如何的敢怒不敢言。

  日本从美国赚取了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此日本企业希望通过对美投资来缓和美国对日本的制裁。进入1990年代以后,日企不仅在汽车一项加大对美投资,在钢铁、家电、半导体等领域也加大了对美投资的步伐。

  然而,笔者在1990年代多次去钢铁企业调查,每每听到的是对美投资的失败。2000年以后,包括钢铁产品加工在内的钢铁厂的对美投资全线失败,众多日企悄无声息地关闭了在美工厂,退回了日本。半导体等也几乎没有在美国站稳。制造业方面的对美投资,除了汽车以外基本以失败告终。

  1990年代,美国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开始投资信息产业,一轮新的IT革命悄然升起,日本国家忙于和美国的贸易战,企业在加速对美投资,几乎没有将这轮IT革命与信息革命、市场开拓联系在一起,日本也没有再度复制美国的IT平台,没有构筑能够与GAFA抗衡的商业模式。IT平台成为世界主流商业模式后,日本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力,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依然如故,但两国的摩擦仅限于此。

  当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从日本转为中国后,规模已经不是日美贸易战时的总额几百亿美元,而变成了数千亿美元。日美的贸易战到了这个阶段开始退回到小摩擦,不再是美国大选、媒体关心的重点。美国本身已经在IT平台上彻底征服了日本,日本开始提数据征税问题,向美国体制提出了挑战。

  日美贸易战至此黯然退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在新浪军事争鸣栏目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网友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日本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