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突发!美两艘军舰又进台湾海峡,台防务部门再做大喇叭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刘洋]中国台湾省防务部门刚刚对外宣称,美军作战舰与补给舰各一艘,于28日晨间自台湾东北部海域进入台湾海峡向西南航行,复于晚间脱离台湾海峡。美国人还没说话,台湾防务部门就赶紧说,美军舰属例行性通过台湾海峡国际水域。
据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省防务部门强调,美舰航经台湾周边海域期间,“国军均依规定全程掌握与应对,有能力维护海疆、领空安全及确保区域和平、稳定,请国人放心”。
这套说辞都与上个月美军两艘军舰航经台湾海峡时无异。
10月22日,美国两艘军舰公然穿越台湾海峡,台当局回称乐见各种有助于区域安全稳定的努力。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10月31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坚决反对美方与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这个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这里我还是要再次强调,挟洋自重,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必将自食恶果。
环球时报当日也曾刊发社评,标题为“美军舰再过台海释放什么信号”。
以下是社评原文:
美国太平洋舰队发言人北京时间星期一晚上对媒体说,美军威尔伯号和安提塔姆号两艘舰艇于当天执行例行过境台湾海峡的任务,并称此举是“按照国际法”进行的,表明了美国对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承诺。美方还表示,多艘中国军舰在这一过程中尾随两艘美国船只,距离被认为是安全的。
7月7日刚有过两艘美导弹驱逐舰穿越台湾海峡,时隔3个月美舰就回来了,这一频度十分罕见,足以引人关注。上周四中美两国防长刚在新加坡见面,被普遍认为缓和了两军关系。美舰随后通过台湾海峡,传递出另外的信息。
台湾海峡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自由航行的水域,各国军舰也可以无害通过。事实上不时有各国军舰走台湾海峡,如果美国军舰也是一般性安静地通过,就不构成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那样的通过在军事上也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军舰过台湾海峡,华盛顿以此传递的是政治信号。美军上周六就向媒体披露了要派两艘军舰过台湾海峡的消息,表明华盛顿自己就很把这次行动“当成一件事”,两艘军舰的油不是白烧的。
美军大概想传递以下信息,一是宣示“航行自由”,二是鼓舞、安抚台湾当局,三是保持对华施压的姿态,等等。
美舰以这种方式过台湾海峡虽然合法,但对中国不友好,是一个挑衅动作,这样的定性当属实事求是。中方首先不能为此很生气,同时要客观评估美舰过台海对我们的危害程度,既不无动于衷,也不能将之看得太重,被美方牵制了。
美国军舰在今年7月份那次过台海之前,有好几年没来这里公开兜风滋事了。然后3个多月就来了两次。这种变化当然不是偶然的,它与华盛顿将北京视为“战略对手”显然不无关系,而且美方似乎有意将这一做法常态化。这对中方来说当然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如果美舰仅仅是过台湾海峡,其真实的军事意义就将是有限的。美国类似挑衅活动对中方的施压效应已经大不如前,这是因为中国在近海的力量大大增强,我们控制美方这类行动危害的能力今非昔比,我们更加胸有成竹,使得美方这样做的军事及政治意义大打折扣。
过去美国军舰可以在中国近海耀武扬威,但现在它们在台海等中国近海的威风打了折扣,它们每次过来,都会被解放军“护送”。这意味着美方也要承受中方这样做带给它的反向压力,其军舰过的不会太舒服。它的军舰合法,我们的军舰更合法。
美方这样做,显示其愿意承受中美关系因此而增加的那部分互疑。中方会觉得它可能更频繁地打台湾牌,以及搞各种挑衅。它则会往中方将会对美实施更强硬反制的方向上想。
总的来看,美国对华施压的领域逐渐变宽,中国要适应这个态势,提升与美博弈的能力。中国既不能往后退,也不必搞“以攻为守”。我们最需要的是定力,它是主动性的源泉,也是在这个复杂年代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美舰过台海时,了解地区内的种种复杂性,也清楚避免这一行动不过度加载过多信息的重要性。现在是美方操控台当局,如果华盛顿搞过头,就相当于自己直接扛起台海局势的更多重量。华盛顿真希望那样吗?还是希望它想清楚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美两艘军舰又进台湾海峡 台防务部门再...
- 【 军事 】 出鞘:从美航母访港看香港地缘战略价...
- 【 财经 】 地产富豪李华卷入刘强东案 其妻小20岁
- 【 体育 】 NBA-哈登三双火箭四连败 独行侠客场胜
- 【 娱乐 】 胡歌发文谈蒋劲夫 林更新娜扎等转发评...
- 【 科技 】 隐私政策测评报告:100款App存八大问...
- 【 教育 】 应届博士年薪80万元 AI行业真这么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