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执行主席佩尔特斯:中美对抗成国际关系一种新范式

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执行主席佩尔特斯:中美对抗成国际关系一种新范式
2020年07月20日 23:32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文/任珂)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执行主席、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所长福尔克尔·佩尔特斯,近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电话专访时说,中美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种新范式,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而欧洲不会像美国那样寻求“脱钩”,而是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但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导致欧洲对中国技术的不信任,是当前欧中关系中一个主要问题。

  2020年4月,在佩尔特斯的主持下,SWP发布研究报告《美中战略对抗》,在学术圈引起了广泛关注。SWP成立于1962年,经费由德国联邦议院批准,并由总理府划拨,同时总理府也参与基金会的管理。基金会的主旨是为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就外交和安全政策提供咨询,同时也为欧盟、北约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政策参考,可以说是一家非常接近德国决策层的智库,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福尔克尔·佩尔特斯(资料图片)

  技术竞争越来越被政治化

  《参考消息》:您怎么看现在的中美关系?

  佩尔特斯:中美战略对抗在过去两年里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范式,塑造了国际讨论话题、现实政治以及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变化,而且很可能会继续下去。对美国来说,这种对华战略对抗已经让2001年以来的反恐战争边缘化。

  此次新冠疫情过后,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加强在卫生等领域国际治理的合作。但即便大国间加强合作,中美对抗仍将是国际关系领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新冠疫情可能会在一些领域加剧这种对抗和竞争。

  从美国政界不同党派,到经济界甚至美国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即中国的长期目标是取得全球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一种经典的安全困境。

  这种对抗不只存在于安全领域,包括贸易和财政政策在内的经济竞争,也是中美战略对抗的表现。即便中美在美国选举前就贸易问题达成协议,中美的战略对抗也会继续进行下去。与1990到2015年间相比,中美从经济合作中的受益正在下降,双边贸易再也不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贸易问题也越来越被政治化。

  中美竞争态势也开始体现在技术领域,而技术竞争往往又与安全息息相关。中美竞争正在形成各自的“技术势力范围”,限制双方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在数字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技术势力范围”,让大国能投送自己的地缘政治力量,并让其他国家形成对自己的依赖。技术竞争也成了系统竞争的一部分。

  中美对抗的意义和后果是全球性的,影响了双方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和国际组织的运作,甚至欧盟内部不同区域的关系也受到影响。与美国退出国际多边机构不同,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也在建立新的国际机构。

  欧洲仍视中国为合作伙伴

  欧盟及其成员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美对抗的影响。欧盟不再只把中国看作有共同利益和相互竞争的谈判伙伴,也视中国为推广不同治理模式的系统竞争对手。但欧洲仍视中国为解决全球挑战的关键合作伙伴。

  《参考消息》:您提到,对于中美,欧洲除了建立以真实的相互依赖和共同的规则为基础、可持续的长期关系之外,欧洲没有别的选择。能否详细解释?

  佩尔特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不符合德国和欧盟各成员国的利益。我们不希望看到“脱钩”或全球化的倒退。我们都受益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其次,在新冠疫情中我们发现,在医疗器械、药物及其原材料等密切关系到我们健康的领域,欧洲依赖着其他国家。我们希望避免这样的依赖,这关系到安全等领域更加独立。同时,国家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将是世界的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确保相互依赖的国家以共同的规则为基础开展合作,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参考消息》:欧盟会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吗?

  佩尔特斯:和中国相比,欧盟及其成员国当然感觉和美国更亲近。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虽然我们跟华盛顿在一些政策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没有改变。当然我们跟中国也有一些相同的价值观,例如人道主义,我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利益。但同时欧洲把中国视为制度竞争者,双方在比拼究竟是谁的制度更好、更有效。因此,欧洲一直认为美国更亲近,至少现在。

  在欧洲内部的讨论中,一些人建议欧洲应该对中美保持同等距离,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并不会阻碍欧中双方在我们有共同利益的所有领域进行的合作。

  《参考消息》:中国一直倡导多边主义。您说欧洲仍然视中国为一个解决全球挑战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能共同应对哪些挑战?

  佩尔特斯: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我们星球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基础的一个挑战。过去几个月里,我们看到全球卫生领域也成为一个主要挑战,欧中合作可以应对。在国际安全领域,尤其是一些国际热点问题,欧中都能展开合作。全球治理体系也是重要领域,欧中在国际机构中的合作,包括加强联合国体系,使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更高效等等,这些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方面。

  对于多边主义,欧中双方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相同,欧中各自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双方仍然有足够的合作空间。

  《参考消息》:中欧之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佩尔特斯:我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双方政治体制不同导致的欧洲对中国技术的不信任。例如,欧洲许多国家在讨论是否允许中国高科技企业无限制地参与欧洲电信网络建设。欧洲认为,技术不是中立的,技术一直都有政治和社会语境。无论是数据获取和处理、人工智能或生物技术等,技术发展如果越来越触及政治和社会秩序,技术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敌对。

  疫情促使欧盟一体化加深

  《参考消息》:疫情给欧盟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德国现在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将面临哪些困难?

  佩尔特斯:疫情最初给欧盟造成了一些压力,但欧洲人很快认识到需要密切合作走出危机。为应对疫情,欧盟向更深度的一体化迈出了重大步伐,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欧盟正在讨论一个高达7500亿欧元的经济恢复基金。这个计划一旦得到通过,也将是欧盟团结一致的重大进步。

  德国现在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帮助各成员国就经济恢复基金等重要事项达成妥协,势必是德国在任期内的重要挑战。德国也面临其他挑战,例如与英国的脱欧谈判年底之前必须完成,否则就将面临无协议脱欧的危险。另外,共同的移民政策和欧盟多年度财政框架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德国的轮值主席国任期也将是默克尔总理的机会。德国通过推动欧盟财政、金融和经济领域的融合,从而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将成为默克尔的政治遗产。

  《参考消息》:什么是欧盟的超国家战略?

  佩尔特斯:就是欧盟统一的对外和安全政策。我们认为,如果欧盟希望显示并发挥其力量的话,必须要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战略不能被分割为法国的、德国的或比利时的等等,而是应该有一个超国家的地缘战略,欧盟国家应该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领域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欧盟应该努力实现战略自主,这种超国家战略并不是针对中国,而是欧盟对所有国家的战略,以及对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

  如今,欧盟已经开始为这一目标实施一些措施,包括对外来投资的评估等,旨在增强欧盟社会和技术的韧性。欧盟国家也在更多地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和论坛,不得不填补当前美国政府退出国际事务而留下的空间。这也给欧盟国家提供了机会,展示自己对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理解。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