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当一名忠诚的雷达兵!入伍46年,老兵做了一件事

当一名忠诚的雷达兵!入伍46年,老兵做了一件事
2020年06月09日 18:39 军报记者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征衣卸甲归故里,再敬军礼别军旗。6月5日,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隆重举行2020年度军官退役仪式,为退役干部拼搏奉献的军旅生涯划上圆满句号,也为他们送上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祝福。

  现场18名身披“光荣退役”绶带的军官中,一位年过花甲、满头白发的空军大校格外显眼,他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该旅高级工程师朱金峰。

  退役仪式上,朱金峰(右一)与战友们一起唱军歌。

  64岁的朱金峰,1974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三级,先后2次主动申请延长服役年限,在雷达一线部队工作了16000多个日夜。从滴水成冰的北国,到炎热潮湿的南疆,从“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到人迹罕至的深海孤岛,每一年,朱金峰几乎都有好几个月奔波在为各型雷达把脉问诊的路上。

  从一名雷达操纵员成长为空军级专家,朱金峰入伍46年做了一件事:当一名忠诚的雷达兵,用智慧和激情擦亮“千里眼”。他对雷达故障的诊断和排除经验老到,像老中医给病人把脉一样,定性准确,药到病除。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通过电话“遥控”指挥判断和排除雷达故障,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官兵们心目中坐镇一方、运筹帷幄的“雷达守护神”。

  翻开朱金峰的履历,你会看到一串闪光的足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成果奖5项,其中有2项填补了国内雷达技术领域空白;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空军级专家、高层次科技人才、作战部队技术骨干、空军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空军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空军新武器装备跟踪团队成员、空军预警学院特聘专家兼导师;2010年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2012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而这些荣耀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孜孜以求的追求与执着。

  为了祖国安宁,他矢志守卫边疆

  1974年12月,18岁的朱金峰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军营,成为了一名雷达兵。雷达兵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虽然朱金峰高中毕业,文化功底还可以,但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却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

  为尽快掌握专业技术,他天天守着雷达车练测报,想方设法挤时间。别人休息时,他就拿着书猫进小山沟,找个清静的地方背电路、记参数,晚上也见缝插针学习。一有机会,就跟着老技师干,边干边琢磨、边学边请教。

  整整三年,朱金峰没有离开过雷达站所在的小山头,雷达分机电路图和责任区内的城镇地标,全部刻在了脑海。正是凭着这股韧劲,朱金峰成了雷达站乃至当时整个雷达团小有名气的“兵专家”,夺得了同期新兵中第一个单放、第一个当上班长、第一个选为雷达机务员、第一个提干的“四个第一”。

  上军校时期的朱金峰(资料照片)。

  1979年,入伍第五年,还在原空军雷达学院学习的朱金峰得知,他的同乡战友张学保(时任某雷达站油机员)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这让朱金峰伤心欲绝,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南疆,誓死捍卫祖国领空,以此告慰先烈。一定要居安思危,绝不贪图享乐,把自己的技术练到最精,把装备保障到最佳,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为了打破瓶颈,他潜心技术革新

  朱金峰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没有高学历,却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

  青年时期的朱金峰。

  从第一代晶体管雷达到现在的新型雷达,部队装备的雷达型号换了好几茬,但只要是朱金峰负责保障的雷达,发生重大故障也很少请厂家技术支援。不少专家常会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朱金峰说,他有两条秘诀:一靠学以增智,二靠钻以克难。

  年过花甲,朱金峰依然奋战在雷达保障一线。

  历次新型雷达列装,朱金峰总要第一个“吃螃蟹”。接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配套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组织相关人员从工作原理、电路图、指标参数、测试方法等环节学起,逐个器件、逐台设备进行研究,力争把新型雷达的脾气性格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某新型雷达开关电源故障多,一直是困扰部队的“老大难”问题。朱金峰查阅资料数十万字,调研往返里程累积万余千米,到厂家学艺、找专家释疑。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不仅终于攻克了难题,而且还系统总结了开关电源工作原理、关键器件工作特性、典型故障检修方法以及10种新型雷达开关电源维修方法,填补了部队开关电源维修资料多项空白。

  朱金峰(中)进行业务带教。

  为攻克某型空管雷达使用寿命这一难题,朱金峰带着攻关小组埋头苦干,深钻细研,终于成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节约经费上千万元2011年,该研究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迅速在雷达兵部队推广使用。

  

  正是凭着这一股不服输的钻劲,朱金峰带领团队还先后攻克了某型雷达固态线性组合调制器改造、雷达固态激励源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革新成果,创造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为了实战需求,他考核敢唱黑脸

  为了认真履行空军级专家的职责,朱金峰在多次参与空军组织的国产大型战略预警雷达定型评审、新型雷达定型验证等重大工作中,坚持从部队实战需求和装备维修保障的角度出发,敢提意见敢唱“黑脸”。

  朱金峰任总工程师时在基层检查指导。(资料照片)

  2011年6月,朱金峰作为空军评审组组长,参加了某型雷达可靠性增长评审会。生产厂家提出了改进方案,他仔细审核后毫不留情地指出,“要对方案重新论证设计,否则通不过评审。”直到厂家重新设计方案达到要求后,朱金峰才同意通过评审。担任专家评委的几年里,他先后在11个评审项目中提出各类意见45条,绝大多数得到了采纳。

  2008年,空军组织某新型雷达在海拔5000多米的甘巴拉雷达站进行无人值守高原试验。为采集第一手数据,掌握真实情况,朱金峰不顾自己年过半百,先后随工作组三上甘巴拉,全程参与试验。同行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求实精神钦佩不已,称赞他是专家组中的“拼命三郎”。

  在朱金峰带动和培养下,一大批年轻的工程师相继挑起了装备维修保障的大梁,3位高级工程师被评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还有6人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1人被评为空军作战部队专业技术骨干。

  时光匆匆过,岁月不饶人。按照政策规定,今年2月朱金峰就达到退休年限了,但他始终保持工作热情不减、工作标准不降,认真准备每一次评审会材料,积极为装备理论研究带头发明和科技创新。单位举行退休仪式的前一周,他还在与同事忙碌在雷达维护、改装的一线,在赶往雷达站的那些弯弯曲曲山路间。“就是想实实在在做点事,实实在在干点活。”他说。

  朱金峰在检修雷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愿朱金峰高工退休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兵不老,向曾经战斗在雷达保障一线46载的高级工程师朱金峰,致敬!

  

  ◆ ◆ ◆  ◆ ◆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空军新闻

雷达空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