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柯文才
图 | 刘建忠
翻开苦难而辉煌的革命史书,有这样一群老兵让人眼热心暖: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这群心系民族存亡的革命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存续的钢铁长城。然而当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们,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有的甚至隐姓埋名不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赫赫战功。这种“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崇高精神,正是让人动容和仰望的精神高地。

▲邹宝贵家人为其佩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随着大型红色文化主题纪录片《胶东烽火》在央视热播,“红色胶东”的革命故事更为家喻户晓。在这部12集的纪录片中,“隐形的医院”一集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为此,日前笔者专门采访了曾为“战地军医”的烟台籍革命前辈邹宝贵,让我们从这位“功成身退”老兵的峥嵘故事中,探寻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精忠报国立志向——红色少年携笔从戎赴疆场
作为胶东革命老区腹地的烟台,早在1921年7月,党组织就委派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王荷波赴烟台开展党的活动、筹建党的组织,使这个仁义之乡成了赤诚热土。
时光回拨到胶东少年邹宝贵的学生时代,那时他所在的村小教师基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学校其实就是一个革命宣传机构。如今已经91岁的邹宝贵回忆道:“当时上课时,老师会给学生们分析国际时局,讲述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有时还会读一段《共产党宣言》,引导我们接触先进思想,积极投身救国行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未来而读书。”
烟台作为抗日前沿,经常遭到日军袭扰,学校只能流动办学,敌人一来就往山里撤,师生们转移到哪,就在哪里开设课堂。辗转求学中,邹宝贵和同学们在才师的言传身教下,不仅心里埋下了革命信仰的种子,还在实战中锻炼了一身军事本领。
“日本鬼子进了中原,先占了卢沟桥,后占了山海关……”十三四岁时,邹宝贵已是村里儿童团的骨干,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监视地主、捉拿汉奸,还要深入各家各户宣传革命思想和身边英雄事迹。16岁那年,邹宝贵还因带头组建拥军队的突出表现被党组织吸纳为中共党员,成了活跃在反侵略前线的抗日小将。
在与八路军并肩抗日的烽火岁月中,邹宝贵耳濡目染了共产党部队的英勇与正气,决心加入这支为穷苦百姓奋斗的队伍。一次,邹宝贵趁着执行联络组织的机会,跑到游击队请求入伍。队领导调侃他说:“小娃子当兵可要父母同意。”邹宝贵焦急地跺着脚喊:“我自己同意就行!”然而,那次应征还真因为其家人担心他年纪轻上战场不稳当没让去。
1946年,高小毕业的邹宝贵继续执着报名应征,这次他成功入列解放军。随后,他听说部队在招学生兵,又报考了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即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现为海军军医大学),谁知一考就被幸运地录取了。从此这个革命老区的红色少年,就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战地军医”邹宝贵(图由作者提供)。
与死神赛跑——“战地军医”南征北战屡立功
1947年8月,国民党制定“九月攻势”作战计划,企图采取步步紧逼的战术攻占胶东半岛。面对极为艰险的局势,邹宝贵听说一线部队医护人员紧缺,就与同学们一起请求休学上战场。校领导也感觉当时战局下办学安全已很难保证,宣布这届只学习了5个月的学员提前结业。
邹宝贵与同学们分配到部队后,便被编组到野战救护所,负责一线伤员的紧急救治。由于部队始终处于运动作战状态,救护所就开在前沿阵地后方,手术抢救都要在枪林弹雨中完成。这种情况下,最危险和最困难的是伤病员的急救后安置,部队高强度行军根本不可能带上伤病员,这可怎么办?邹宝贵凭借身为胶东本地人的乡土优势,积极联络驻地的农救会、青救会和民兵队,利用抗日时期建设的“地下医院”安置重伤员。

▲“战地军医”邹宝贵(图由作者提供)。
“‘地下医院’是利用地道和老百姓家的地窖开设的秘密休养空间,情况像是电影《地道战》和《沙家浜》的结合。”邹宝贵告诉笔者,“胶东保卫战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都打得非常激烈,虽然最后取得歼敌数万的胜利,但我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当时将士们非常勇敢,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被单架队拖下阵地的都是重伤员。”
一次,邹宝贵所在的急救组从火线抢下3名重伤员,他正在阵地后侧密林组织战场手术时,却被告知我主力部队已经迂回转战到另一个阵地。邹宝贵顾不得敌人反扑的危险,在狭窄的坑道里对3名伤员一一展开救治。入夜后,邹宝贵带领救护组抬着伤员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成功突围,他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战功一次。

战争环境下,医疗救护工作紧张,长年的高强度战斗,邹宝贵和战友们十分疲劳。可也正是这种残酷的艰难岁月,锻造了他们昂扬的革命乐观精神。战斗间隙,邹宝贵和医护人员要利用空档时间蒸煮消毒绷带和医疗器械,有时还会组织伤病员们学唱山东小调,医患同乐也是他提高战伤疗治的一个辅助手法。因为药品极度匮乏,他还养成了在野外行军途中采集研制中药方的习惯。
在淮海战役中,一次部队攻入敌军营区,收缴物资时发现粮仓有存粮,在分配口粮时,他们将新制的米面分给伤病员,而他和战友们却吃仓库里的霉变杂粮。他回忆,那些杂粮陈年霉腐硬得像石头,他们就用铁镐去挖,然后揉细了分装在各自的干粮袋里。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邹宝贵和战友们的双脚长年都是浮肿的。军需物资补给紧张,他还经常要捡先头部队扔下的旧草鞋穿,更多的时候是打赤脚,而且厚厚的脚底茧里有血痕、杂草和细刺。一双草鞋都不舍得穿,那是革命战士勇于吃苦和奉献的真实写照,坑坑洼洼的血肉里蕴藏着丰富的战斗精神。

▲91岁的邹宝贵近影。
功成身退——百姓良医深藏功名显胸怀
“那时我们许多军师长不过二三十岁,娃娃兵更是随处可见,都太年轻了啊!”邹宝贵说,正是因为见证了太多战友的无畏冲锋和英勇牺牲,他决心一定要用“生命去守护生命”,哪怕豁出自己的命也要能救一个是一个。一副灰袖套、一个急救箱,还有一包杂药袋,就是他作为“战地军医”的所有装备。
刚当军医时,邹宝贵虽然个头挺高,但因肚皮填不饱,大个反而显得瘦弱。遇到伤员时,他能扶就扶,能背就背,实在使不上劲就给伤员屁股下面垫个草扎子在地上拖。有时,邹宝贵冲到前沿阵地接伤员,子弹就在身边嗖嗖地穿梭,稍有偏差就可能被飞弹击中。从胶东保卫战的孟良崮战役到南下的渡江战役,在生死时速的火线救援中,他不只一次“以命换命”地救战友,也因表现英勇果敢先后被上级记三、四等功8次。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组织首次授衔,邹宝贵被授予少尉军衔。第二次进入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先后在解放军某野战医院、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驻地南京)任军医。1958年,为了使自己的医术服务更多的人,邹宝贵向组织申请转业。随后领导找他谈话说,连云港的灌云县医院缺医生问他愿不愿去,邹宝贵没有丝毫犹豫便回答:“哪里最需要就去哪!”

▲“战地军医”邹宝贵戎装照(图由作者提供)。
褪下军装后,邹宝贵仍然保持着军人本色。急活难活冲在前,工作时走路带风直爽干练,待人接物却笑容满面温暖谦和,卫生局领导夸他是天然的仁心良医。然而,刚转业时,“战地军医”出身的邹宝贵虽然外科创伤治疗经验丰富,但对其他学科却了解不多,而上世纪50年代的县医院长期医生缺编,人人都得是全科医生才行。于是,他就拿出“小学生”的姿态拜各科室主任为师,一个个科室地轮转跟学跟练,系统地夯实了个人医学知识基础。
随着医技能力的提升,邹宝贵赢得了上级和患者的广泛信任,逐渐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医院领导。在主持医院相关工作时,邹宝贵创新性的提出了“实习医生多科室流转培养全科医生”、“一个医生帮带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和“慢性病中西结合疗治”等先进理念。

▲作者(左一)在聆听邹老讲述战斗故事。
去年,当左邻右舍祝贺邹宝贵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时,他淡然地说,“我只是做了我们那代人该做的!”是啊,他的人生“一是打仗救国、二是从医救人”,看似简单却彰显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铁血担当与初心坚守。

▲邹宝贵夫妇与孙子邹镇译合影(图由作者提供)。
几年前,淡泊名利的邹宝贵将其在战火纷飞中荣获的战功勋章和证书,都捐献给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受其精神影响,他的儿孙辈中有多人参军入伍,其孙子邹镇译由于素质过硬、表现优异被某集团军保送入学,现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学员,正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红色基因和卫国责任。这样的革命家风,令人称赞。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疫情地图
- 【 军事 】 中国超燃冲压技术已遥遥领先美国
- 【 财经 】 贾康:建议房地产税按住房套数征收
- 【 体育 】 亚足联官宣世预赛40强赛下半年举行
- 【 娱乐 】 向热巴求婚男子被送警局 粉丝要求工作...
- 【 科技 】 平台该不该管控特朗普?扎克伯格发声
- 【 教育 】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