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方红一号如何"听得到抓得住" 靠得是这个设计所

东方红一号如何"听得到抓得住" 靠得是这个设计所
2020年04月24日 11:07 新浪军事综合 作者:华商网-华商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摘要]短波接收天线是在卫星播放《东方红》电子乐曲时,将接收到的信号交由各级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是保证卫星“听得到”的重要设备。701-5引导雷达是发现和准确计算东方红一号卫星位置的关键设备,保证地面对卫星实施有效地跟踪测控,是保证卫星“抓得住”的关键所在。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人们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推动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也成就着人类梦想。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踏上了月球背面着陆的茫茫征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

  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建设空间站、载人探月、火星探测……

  星辰大海的征途还在继续,

  祝福,中国航天!

  [>>星途·时间线]

  1964年

  我国中程导弹再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

  1965年一季度

  周恩来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651后来被定为卫星任务代号)。8月,中央专委批准该规划方案。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音乐在太空响起。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从此,中国人叩开了太空的大门。

  2007年10月24日

  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2007年4月14日

  一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在西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飞入太空,从那天起,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正式揭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梦想步步变为现实。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直刺九霄,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踏上了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着陆的茫茫征程。

  涨知识

  “东方红一号”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东方红一号“看似是球形,其实是一个近似球形的72面体。采用这种设计外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内部有较大空间。

  (2)在这72个面上可以粘贴太阳电池片,可以为卫星供能。

  (3)卫星采用自旋稳定,在72面球体上粘贴太阳电池片可便于均匀布设,使任何时刻太阳电池的总输出变化很小,这对整星能源系统的设计很有利;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太阳能帆板这样的技术,最终没有粘贴,而是采用银锌电池作为它的电源。

  (4)采用球形设计,可使卫星飞行时的弹道截面基本不变,所以不用在星上安装探测仪器,就能用卫星的测轨跟踪数据反演推算卫星飞经高度的大气密度值及其变化,从而多获得一些科学数据。

  至于那些细细的“杆子”,其实是天线,每根长度有3米,有4根天线是用来发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数据信号的。

  这么长、这么细的杆子之所以在发射的时候没断,是因为就像伞的开合一样,卫星发射的时候已经把它收起来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开。 据《中国科普博览》

  近距离

  西安有个“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颗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仍然在茫茫宇宙中遨游,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图片一睹它的芳容。

  但你是否知道,在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有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

  什么是备份星?备份星是指在先导星工作失效的情况下,接替先导星工作的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后,卫星研制单位将其中一颗备份星捐赠给学校,用于航天教学工作。多年来,这颗珍贵的备份星不断发挥着航天教学、航天科普的作用,目前,它正在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展出。 综合

  秦揭秘

  东方红一号“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

  都和陕西航天人有关

  今天是“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同时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发射,陕西都有哪些单位参加,背后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〇六七基地”和“七机部四院”确保卫星“上得去”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该规划方案。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寿命、技术等方面,都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和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再加上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研制工作重重困难。〇六七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的前身)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第三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四院(简称“七机部四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的前身)承担。根据“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的要求,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直径为770毫米,全长约4米,要在600公里高空点火,在每分钟180次旋转条件下工作,旋转稳定,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四院创业者按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精神,展开了攻关战斗。

  1969年2月,该发动机第三台样机进行卧式旋转热试车和第二次高空模拟热试车多次成功,高空喷管经受住了考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了静止、旋转、高模、高模加旋转,以及全箭串联系统地面热试车共19次,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状态。同年7月初,四院交付出两台发动机送往北京总装。9月,该发动机参加长征一号全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周总理发电祝贺。

  1970年3月,四院试验队前往酒泉基地进行卫星运载火箭技术阵地总装测试工作。4月24日,当长征一号火箭轰鸣着升上天,在一定的高度上,四院提交的发动机有力一推使东方红一号卫星按照方案设计进人轨道,一曲《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宣告中国的太空时代揭幕了。

  我国固体火箭从研制启动到发射成功,只用了3年时间。

  “听得到”“抓得住”靠得是“五〇四所”

  五〇四所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前身,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中,承担了地面乐曲短波接收天线和跟踪测控设备701-5引导雷达的研制任务。

  短波接收天线是在卫星播放《东方红》电子乐曲时,将接收到的信号交由各级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是保证卫星“听得到”的重要设备。

  701-5引导雷达是发现和准确计算东方红一号卫星位置的关键设备,保证地面对卫星实施有效地跟踪测控,是保证卫星“抓得住”的关键所在。

  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中,五〇四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守护、测试、监测……

  他们和“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五〇四所付志刚:在西安研制锁相接收机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付志刚讲述,1967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领导通知去参加701-5引导雷达总体组的工作,第二天就去参加总体方案会。“那时候,我所在单位是五〇四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坐落在成都。701-5引导雷达是所里承接的第一个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有关的大工程。为了工作开展需要,引导雷达需要专门安置产品的雷达车。1967年5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去西安厂家验收雷达车。”

  1968年,五〇四所划归国防科委,整所迁往西安。付志刚和同事们到西安后就在秦岭山脉北麓的一片院子里,几个月后,锁相接收机研制成功,测试结果:系统联通,锁相接收机灵敏度较高。

  1969年冬,两台雷达车改装全面完成,产品正式交付使用。

  五〇四所白延隆:在渭南塬上用绳子拉着操控天线

  所谓“听得到”,就是指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够用短波重复广播《东方红》电子乐曲。地面收音机直接从卫星收听到乐曲很难实现,只能用专门的设备先把东方红音乐接收下来,再送广播电台转播。为保障星地通信对接,地面一端必须配备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大尺寸天线等沉重的设备。

  五〇四所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白延隆讲述:“临近卫星发射的4月中旬,我们被分配到渭南的塬上测控部队的一个站,在那里完成接收任务。由于卫星在不断运动,为了使天线最大增益方向指向卫星,天线还必须不断调整方向。这只是一套试验用的设备,没有设计复杂的机械转动机构,当时是由人用绳子拉着天线的支架操控天线指向,相当麻烦。”

  “4月25日一大早,测控基地一个参谋告诉我们,昨天夜里卫星成功发射了,所有人立即把接收天线拉动指向卫星将要出现的方向等着。当听到第一声东方红乐曲,声音非常清晰,全体参试人员欢呼鼓掌,有的都跳了起来了。”

  〇六七基地张贵田:主动请缨寻找试验弹残骸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在即。为了确保一次成功,事先发射了一枚试验弹。掌握二级发动机上天工作的情况是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要找到天上落下来的东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〇六七基地高空发动机研制负责人的张贵田主动请缨远赴大漠寻找试验弹残骸。

  茫茫大漠戈壁绵延无际,张贵田他们一会儿爬上沙丘,一会又跌进低谷……直到一个熟悉的影子撞进了视野,张贵田抚摸着它,仔细地检查了又检查,内心无比喜悦。

  四院陈克明、李德春: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1970年的“五一”劳动节,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相关人员和代表。其中,四院有两人受到毛主席接见,一位是该项目的设计师陈克明,另一位是四院车间工人李德春。

  周总理当时对他们说,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立了大功,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震动了全世界。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中国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