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泽林:疫情不会让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

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泽林:疫情不会让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
2020年03月25日 12:08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19日在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发表文章称,新冠疫情不会让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文章编译如下:

病毒大流行过去后,企业可能会把供应链多样化,以减少依赖。但没人会完全摆脱中国,因为这个国家实在过于重要。

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最近说,新冠肺炎大流行凸显了对中国的依赖。目前,约有40%的药品或其组成成分是从中国进口的。但这是一个特殊领域,在危机情况下,获得供应比价格更重要。

的确,新冠肺炎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为了尽可能衔接供应链,不少企业被迫转用昂贵的空运渠道。

问题在于,中国现今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远比非典疫情时期更大。

《福布斯》杂志断言,危机之后,谁也不会再愿意依赖中国。然而,《福布斯》杂志低估了这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惯性。人们无法轻易斩断这种融合,但融合也一直在变化。鞋子或T恤衫等简单商品早已转至中国的亚洲邻国生产,牵涉到复杂供应链的高科技产品在中国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此外,更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正导致各生产基地的差异不再那么明显。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产品最终的销售地进行生产。因此,特斯拉在德国建厂,华为在法国建厂。供应链并没有因此变得更简单。

病毒会加快这一发展吗?至少对企业来说,将整个生产集中于一个地区不再有意义。更重要的还有:生产商需保有的库存将会增加,这会使产品变得更贵。然而,顾客将很快忘记病毒,不愿为商品多付钱。成本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中国将重新加入游戏。

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重要性在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或许中国国内不再为欧洲生产那么多商品,但会给本国和亚洲生产更多商品,其中也包括在华德国企业。中国在电子、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或化工行业领先于大多数国家,因为该国的生产设备及供应链相对较新,从而十分高效。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继续发展。在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能生产方面,中国人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尽管苹果公司出现了供应瓶颈并向下修正了销售预期,但其首席执行官库克仍说,在对华关系中将顶多“更换几个螺丝,而不是更换基本的东西”。

像美国某些强硬派人士那样试图利用病毒让经济“去全球化”,这不会奏效。相反,世界在经济上将进一步融合。但融合可以变得更理性。

近日武汉各企业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在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人们加紧生产。(肖艺九/摄)

【延伸阅读】纳瓦罗称美应将医疗供应链从中国转回美国 耿爽:抓错了药、开错了方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据“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微信公众号3月16日消息,在当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16日,美国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称,白宫正准备一项总统行政令,将医疗供应链从中国等国家转回美国,以降低对外国的依赖。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称:“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试图人为切断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甚至鼓噪‘转移’、‘脱钩’,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他表示,疫情面前,说这种话简直就是抓错了药,开错了方,不但无法解决美国自身面临的问题,反而会让美国普通民众受到更多的伤害。

他介绍,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生产国,在全球医疗及防疫物资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中国医疗防疫物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恢复和提升当中。这为全球医疗及防疫物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撑与保障,也为全球各地的抗疫斗争提供着支持与帮助。

他还说到:“我们始终铭记,在中方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中方真诚帮助和支持。当前,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面临医疗防疫物资缺口,希望得到中国援助或从中国购买。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已经或正在向巴基斯坦、老挝、泰国、伊朗、韩国、日本、意大利、非盟等数十个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组织提供了他们急需的医疗物资。我们也鼓励和支持中国的医疗设备、救治药品、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同时,对接国外商业采购需求,共同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在这个需要大家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战胜疫情。”

(2020-03-17 21:24:47)

【延伸阅读】美商界学界认为疫情不太可能导致供应链大转移

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文/熊茂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供应链的中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企在华运营,关于疫情推动供应链加速移出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动因有多强、可行性有几分,却不是一句“说走就走”那么简单。

《参考消息》记者采访多名美国商界、学界人士后了解到,新冠疫情体现出“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风险,部分企业也在寻求对策,促进供应链多元化。然而,由于全球企业在有些领域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疫情导致大规模供应链转移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疫情也并不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拐点”。

留在中国或是更优选择

上海美国商会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中国有业务的美国企业预计本次疫情会导致今年营收下降,一些公司正加快实施将供应链转移到中国以外的计划。部分美国媒体也报道称,疫情正在加速供应链的转移。

对此,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面临新冠病毒疫情,但在有些领域企业对于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大规模的供应链转移“不太可能发生”。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拉迪举例指出,中国生产大量的汽车零部件,欧洲、北美、日韩等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中间产品,这一领域的供应链没办法很快被“替代”。在此领域,全球企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根本不存在供应链转移一说。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表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增加值都在中国产生,因此说生产线将大量转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拉迪指出,企业转移供应链成本是昂贵的。疫情退去之后,企业可能会评估供应链的下一步投资。如果部分企业在未来投资中选择将供应链移出中国,它们可能将承受更高昂的成本,这会让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留在中国或是更优选择。

疫情加速中国发展转型

尽管如此,新冠疫情确实给部分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不确定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彭捷宁日前表示,从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开始,他们从200多家会员企业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它们认识到在供应链方面过度依赖中国的“巨大风险”。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在中国境外进一步投资,以分散未来的风险。

彭捷宁说,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转移现有在华供应链。他说:“我认为新冠病毒并不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拐点’,而只是表明,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市场对于任何全球化的企业都是有风险的。”

也有专家提醒,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供应链转移的影响也会更大。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妮·西格尔日前撰文称,如果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被推迟,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供应链中断,这可能会成为促使企业在中国之外寻求多元化供应链、造成供应链“更加永久性的改变”的理由。

杜大伟则表示,价值链总是在转移,如果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而中国的生产正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从而生产更复杂的零部件,这可能是双赢的。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冠病毒疫情和中美贸易争端都可能会加速中国的经济转型,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是可取的。

新冠经济影响超过非典

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疫情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超过非典时期。

拉迪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明显更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对于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度下降,而全球对于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度上升,这都意味着此次疫情的全球影响会更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相比,中国经济对世界的意义要“大得多”,而亚洲和全球其他地区一体化程度也更高。她指出,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价值链的影响还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2月2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格奥尔基耶娃宣布,受新冠疫情影响,IMF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1月份预测的3.3%下调至3.2%。

复工复产有助提振信心

拉迪表示,如果新增病例持续下降,经济复苏会“相当快地发生”。企业逐步复工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一旦实现复工,就有望看到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

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钱尼尔能源公司的对外联络经理詹娜·帕尔弗里告诉记者,公司“完全相信”中国能够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并认为疫情造成的任何负面经济影响都是“暂时的”。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政府正通过危机应对措施、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减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IMF对这些政策措施表示支持。她指出,在已宣布的政策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能够在第二季度回到正常水平。

(2020-03-11 15:24:20)

【延伸阅读】港媒:新冠疫情令东南亚供应链承压

参考消息网3月2日报道 港媒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东南亚国家的供应链受到了压力。鉴于中国是许多国家中间产品的最大供应国,目前尚不清楚各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货源的多样化。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韦连·维兰托说,中国的规模、广泛的供应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不可忽视的市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9日报道,对新加坡海峡建设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董事肯尼思·卢(音)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在两个方面引发了担忧:工人渠道和建筑材料。卢估计,尽管中国大陆工人占新加坡建筑业劳动力的比例不到10%,但企业依靠他们来完成高技能的结构和建筑工程。

与此同时,新加坡的大部分建筑材料也来自中国。卢说:“瓦片、铝、门、金属加工、预制模具……我们担心得不到供应,因为我们对中国的依赖非常严重。”  

新加坡是疫情发生后最早实施旅行禁令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限制措施适用于1月春节假期返回中国的约3万名中国工人,现在这些工人必须申请许可才能分批返回。

报道注意到,这种情况并非新加坡独有。印度尼西亚约有3万名中国工人受雇于该国的各种工厂和企业。例如,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区一家开采镍矿的公司有约5000名中国工人,其中约100人已返回中国过农历新年。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些工人被禁止进入印尼。  

大多数新加坡企业预计,一旦中国控制住疫情,旅行限制取消,对劳动力的影响就会缓解,但就目前而言,它们只能在供应链问题上挣扎。

在缅甸,优胜者全球物流服务公司曾经一片忙碌景象,但目前其工作人员变得无所事事。该公司总经理昂妙梭(音)说,自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每月处理的货物已从逾200个集装箱减少到40个集装箱。他说:“我只想恢复正常。”

报道称,菲律宾也未能幸免,2月的前18天,来自中国的集装箱总量下降了62.5%。菲律宾供应链管理协会主席克里斯蒂娜·帕迪尼亚斯对当地媒体表示,菲律宾进口商品和原材料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中国,这将对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产生重大影响。

印尼90%的大蒜进口自中国,印尼担心中国会减少供应。这些担忧导致大蒜价格在短短一周内飙升了70%。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韦连·维兰托说,即使各国不直接依赖来自中国的商品,它们的其他来源国仍然使用来自中国大陆的原材料。例如,对于服装零售商优衣库来说,中国拥有其核心缝纫工厂的一半,还有20%的工厂在越南,但越南工厂的大部分原材料仍然来自中国。

随着中国在疫情期间停止进口龙虾,澳大利亚龙虾的价格已经下跌了50%到80%。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陆上运输,来自泰国的商品在中国港口堆积如山。泰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橡胶、木薯、冷冻水果和干果、冷冻鸡肉和手机屏幕等。泰国国家船主理事会主席加尼亚巴德·坦提皮帕通说:“由于订单中止,(泰国)橡胶行业的许多企业出现了现金流问题。”

报道称,鉴于中国是许多国家中间产品的最大供应国,目前尚不清楚各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货源的多样化。维兰托说,中国的规模、广泛的供应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不可忽视的市场”。

海峡建设集团的卢希望疫情造成的影响不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持久。他说:“随着中国现在开始运作,也许到4月或5月,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2020-03-02 09:43:53)

【延伸阅读】觊觎中国供应链中心地位 印度产业界写了一份报告——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印媒称,一份报告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将被视为大力推动印美贸易关系的一个机遇,因为很多美国企业为了迁移自己的制造业供应链正在积极探索可替代中国的其他投资目的地。这份报告是印度产业联合会与美国-印度商务委员会联合撰写的。它列出了13个具体领域中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如果得以实施,将通过把挑战变成机遇为两国间的贸易提供重要驱动力。

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2月25日报道,这些干预措施包括,美国对印度恢复普遍优惠制,将高端摩托车的进口税率降至0%,双方就医疗设备的定价机制达成共识,修改印度的电子商务政策,美国取消对进口钢、铝产品征收的高关税,推动加强合作以巩固防务与航空航天领域的伙伴关系等等。

报告说:“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双方必须将两国关系中的挑战视为发展机遇,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来打破僵局。”

报道称,25日发布的这份题为《5000亿美元路线图》的报告评估了目前美印贸易中的各种趋势,还列出了将商业纽带置于更快增长轨道所需的政策改革措施。

该报告具体列出了13项有助于促进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的政策干预措施。报告内容还包含关于非传统行业领域中“绿地”增长潜力的一些案例研究。此外,报告还描述了令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这一目标的三种情形。

印度产业联合会会长钱德拉吉特·班纳吉说:“双方已经越来越重视强化印美经济关系中的协同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过去20年间,印度与美国的双向贸易一直以令人印象深刻的11.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他还说:“然而,为了实现贸易额从2018年的1420亿美元增长到5000亿美元的共同目标,需要重新把注意力放到解决一些棘手问题上,以释放两国经济关系的全部潜力。”

该报告具体描述了以下三种推动印美贸易额达到设想中的5000亿美元目标的可能情形:

一种是“一瘸一拐”的情形。这种情形假设印美贸易关系恶化。相应地,在今后几十年中,双边贸易额以3.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52年才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第二种是“吃力前进”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双边贸易关系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现状,这样到2035年可实现5000亿美元的目标。这意味着,在2019至2035年内,年增长率为7.9%。

还有一种是“振翅高飞”的情形。这种情形假设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和管控措施,双方的积极贸易接触大幅增加,使双边贸易额年增长率达到11.8%,到2030年实现5000亿美元的目标。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一家拖鞋工厂的员工在包装拖鞋(法新社)

(2020-02-27 09:52:26)

【延伸阅读】西媒观点:疫情对供应链影响尚难评估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西媒文章称,现在评估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为时尚早。

据西班牙《发展日报》网站2月25日报道,24日,全世界的证券交易所都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可能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作出了消极反应。股市表现似乎预见到最糟糕的情况。然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目前情况尚不清楚,因此疫情在中短期内的影响尚无法准确评估。

就在此前一周,市场还表现出明显的信心,相信疫情的影响是有限的。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即使在中国,情况也在逐步改善。但悲观情绪似乎在25日得到集中释放。

西班牙研究机构指出:“我们始终认为应当审慎应对当前情况。”分析人士最初普遍认为,疫情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本财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受到有限影响,但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将出现反弹。因此总的来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不会太大。

文章指出,疫情虽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较小,但市场更加开放的国家,例如德国和西班牙将遭受较大打击。但这只是最初的观点,目前依然有待验证。眼下出现了新的疫情核心区,疫情可能会在其他地区引起供不应求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国际生产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与中国类似的隔离措施的情况下,问题可能不仅限于供应链中断,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求也会大幅减少。

分析人士已经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将呈现下滑态势,继而导致航空运输业萎缩。当然,世界各地的情况可能不尽相同。游客将流向尚未暴发疫情或者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安全目的地。

文章称,在掌握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基础上,4月或可对具体的影响作出评估。

(2020-02-27 09:47:01)

疫情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