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以下简称欧洲经委会)可持续运输司司长李玉伟,眼下正忙着一项“统一”欧亚大陆铁路的大工程。一直以来,西欧、东欧及中国在铁路上分别使用的是各自的合同单证,互不衔接,因而货物通过欧洲铁路运输时在途中总需要换合同,存在诸多不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加快推进,尤其是中欧班列往返次数的不断增多,“保证运输过程中货品一次性通过”成为了越发紧迫的需求。
5月22日至24日,2019国际交通论坛在德国莱比锡举行。李玉伟出席国际交通论坛(ITF)。
在此背景下,从欧洲经委会的角度出发,李玉伟认为中国应善于在相关规则制定过程中参与并做出贡献。
“(这是一个)要当规则制定贡献者,还是等规则制定好了再加入的问题。”他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如果别人都制定完、通过了相关条款,中国再加入进来,有不满意的也很难改了。”
欧洲经委会是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五个地区委员会之一,主要职责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委员会目前有56个成员,除了欧洲国家外,还包括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和中亚国家。欧洲经委会源自欧洲,欧盟成立后,成员国道路之间的协定都采用欧洲经委会标准。
去年2月,欧洲经委会可持续运输司迎来了一位中国司长,让这个几乎全由欧洲人构成的国际机构颇为震动。
“在欧洲经委会任职前,李玉伟先生在亚太经社会(UNESCAP)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当下全球的变化和挑战,相信他能够带领我们走得更远,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欧经委会在做出任命决定时的声明中写道。
李玉伟告诉澎湃新闻,在美国要跟“全球化”脱钩的大背景下,欧洲经委会想给机构带去新契机、新方法。
“‘一带一路’其实是给欧洲经委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和平台。”李玉伟在专访中认为自己在这个时刻被任命为该机构高层,“或许是他们注意到了我在亚洲的工作成果,欧经委会希望我带领这个部门走得更远。”
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PPP合作谅解备忘录。
去年9月,欧盟发布“欧亚互联互通战略”,表示将同亚洲国家加强合作。欧盟委员会称,欧盟将“基于规则”与亚洲的实际相结合,重点打造交通、能源、数字及人际交流网,与亚洲国家和组织建立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李玉伟1983年成为运输工程师,在中国内河运输、海运和公路运输等多个领域拥有13年工作经验;1996年初正式加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运输司担任内陆水运官员,之后在运输基础设施、陆路运输便利化和运输政策不同方向工作。
欧洲经委会可持续运输司核心职能包括在欧洲经委会区域发展一个综合、有效、安全和可持续的内陆运输系统和制订内陆运输领域的国际法律文书,从而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
“一带一路”给欧经委提供了更大机会
澎湃新闻:“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发布之后,欧洲有观点认为它可以与中国“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对接,您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国际组织的官员怎么看?
李玉伟:我所在的欧洲经委会对“一带一路”看法十分正面,很希望跟中国合作。我的一项工作跟“一带一路”有紧密联系,就是欧亚交通互联(Euro-Asian Transport Links)。
2002年开始,欧洲和亚洲34个国家坐下来谈,欧亚交通互联这个项目确定了优先发展和合作的主要欧亚公路和铁路路线。“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的国家、条约,基本上都包括在里面了。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一对一方式,算下来要完成谈判可能要花三十年。如果都谈成了,最后结果肯定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利用现有多边平台,东西都已经是现成的了,谈判效率会高很多。如果有新的需求,可以拿到多边平台再商讨,对现有规则做进一步补充、发展。
“一带一路”上,实际参与运输的人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口岸检查得要走很复杂的程序。我亲眼见过,如果不走程序,会被关口要求轻点一集装箱的货。欧洲经委会所做的工作和职责就是可以通过公约条款来限制这种行为,这样交通会变得更通畅,成本费用也降低了,贸易也发展了。
今年5月,中国海关总署刚刚宣布将全面实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公约》),现在中国海关所有口岸都可以用TIR单证。
在车辆方面,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个成员,中国已经加入欧洲经委会三个公约了。
澎湃新闻:您的观点是,中国可以加入欧洲经委会的公约,以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进程?
李玉伟:我想先提两个问题,首先是 “共同的标准”的问题。双边谈判只能谈两国之间的问题,涉及到其它国家就没办法了。欧经委的公约也是经过多年艰苦谈判,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涉及对交通发展的不同理念,现在国际上主流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既考虑到基础设施的衔接,也要兼顾环保、安全、效率。可以说世界上99%的国家都接受这个概念,国内谈得也很多。要落实到交通运输上,实际上就是这四个方面——绿色、效率、经济,安全同样必不可少。
在“共同的准则”和“理念”这两个问题上,欧洲经委会可以为“一带一路”发挥实质性作用,欧洲经委会在欧亚交通衔接方面的公约和协定已经很成熟了。
中国和欧洲经委会已经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运用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颇丰。但欧洲经委会一直离中国比较远,还没有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紧密合作。
需要说明的是,欧洲经委会不只有公约,还有各种谈判机制。如果“一带一路”有什么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通过工作组协商,把更多的条款和规则加进去。
基础设施的使用其实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更复杂,如果“一带一路”真正能够通畅了,发挥作用了,到时候还是要采用共同的标准。必须要走这一步,没有别的办法。高效的交通运输要求四通八达,这就要求道路有共同的标准。
理解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亚洲、非洲、拉美和欧洲的国家,那么大家以什么为基础,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其实是给欧洲经委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和平台。欧洲经委会是联合国的五大区域机构之一,但是从交通来讲,我们提供全球的服务。欧洲经委会源自欧洲,欧盟成立后,成员国道路之间的协定都采用欧洲经委会标准。因为这套标准施行得很成功,冷战结束后,其他国家也希望互联互通,因此也加入了,来借鉴欧盟成功的经验。
欧洲经委会总共有59个公约,涵盖铁路、内河航道和公路,也包括便利运输、基础设施衔接和安全。安全毫无疑问是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各国才能开展健康的运输联系。
澎湃新闻:对在欧洲或想进入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有何建议?
李玉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比较闭塞,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可能对外面真正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外面通常有共同的标准,中国人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有时候这样是好的,但有时候又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跟外界无法接轨,中国的产品或者在国外的投资合作就容易出现纠纷,受到别人的指责攻击。
这应该说是一个过程,中国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了,下一个阶段应该考虑采用更高的标准,对制定标准做贡献。中国有许多自己的好的经验,好的研究成果,把这些东西在国际舞台上转化成国际标准,可以当一个规则制定的贡献者。
这么做的前提是,要想清楚究竟是创造所有的东西,还是选择对国际规则做贡献。不是说所有领域的国际规则都已经有了,如果真正没有的,可以创造。如果已经存在,可以为它做贡献,或者按照这个标准来。要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也要遵守这些规定。
从国内来讲,在汽车方面,中国企业的参与程度比较高。欧洲品牌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在本国国内也是同一标准,不参加(达标)的话,要跟他们竞争就会处于弱势。
在国外汽车市场,很多国家不准入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如果大家采用同样的标准,就可以在同一水平上竞争。
在无人驾驶车、新能源车还有传统车的技术标准上,中国都很积极在参与;但是在跨境运输、交通安全上,还要跟国际接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出席2019国际交通论坛并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区域融合”的主题(Transport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图片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就从交通运输来讲,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欧洲强调的是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一切一定要是在规则和标准基础上的。在今年的国际交通论坛(ITF2019)上,欧盟运输署署长也再三强调“共同的规则和标准”,这是他们的一个理念。欧洲原先是很多小国家,后来组合成欧盟,联盟内的陆路运输安全是通的。但是如果没有共同的规格和标准,这些车要怎么跑?
如果把中国制定的标准拿出去说,可能别的国家不接受,但是你拿出来的是国际标准,可能别人更容易接受。所以有时候做国际规则的贡献者可能更有利。
“追梦”:严格交通规则拯救更多生命
澎湃新闻:这是一家在欧洲的国际组织机构,为什么任命了一位中国人担任司长?您接到任命时有没有感到惊讶?
李玉伟:欧洲经委会可能看到我为亚洲创造的成绩,希望我到欧洲为他们创造新的基础。这个组织基础深厚,制定了许多协定和公约,但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新变化,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这是他们的一个瓶颈。
之前我在亚洲做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开创性工作,从《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定》、《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跨界运输协定》,可以说把互联互通从零开始做出了一些成型的东西,加上一些促进亚太地区区域框架的举措,与欧洲经委会的工作很接近。
欧洲经委会经过多年的沉寂,现在也希望活跃起来。他们对我其实寄予了很高期望,领导和同事对我也很支持。
澎湃新闻:就职一年多后,工作成果如何?先后在中国、亚太及欧洲交通运输领域深耕,您的工作风格是怎样的?
李玉伟:我去年2月上任,工作一年多有三个比较看得见的项目。
一个是联合国道路安全信托基金。这是一个致力于改善全球道路安全的基金,重点加强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和市政当局制定和实施道路安全方案的能力,把它建立起来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二十年来,道路安全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尽管全球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数量仍然控制不住。设立基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理念,一个观念性的变化,就是发展国家的安全交通系统。
过去人们都是分散地看交通事故,比如车辆本身或者交通规则,或是事故处理和儿童乘车安全等等,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把道路安全看成一个系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基金就以此作为理念,推动带动在各个国家的相关投资,完善国家安全交通系统。这应该说能为全球交通安全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第二个是欧洲经委会的交通运输2030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之前酝酿了很长时间,但是迟迟做不出来,我就职后一直在推进。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同意且正式通过了,战略处于实施阶段。通过这个战略也替欧洲经委会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就是做专业化的服务。
航空有国际民航组织,海运有国际海事组织,到了公路铁路,究竟是谁来做这个工作?谁来提供国内的规则制定、全球的规则制定标准?我们现在的定位就是为各个国家提供国际规则的制定,真正成为规则制定者。
我之前听说欧洲人不太愿意工作,但我现实中看到的不是这样。我给同事们提出的工作都很有挑战性,工作量也增大了,他们会加班加点地完成。
这一年多来能做成不少工作,要感谢他们。他们让我很吃惊,也彻底改变了我对欧洲人的印象。其实我大多数时候不会去想他们是哪国人,我们长期在联合国工作,我在联合国23年了,觉得我们都属于联合国。
我可以说从工作之后一直都在“追梦”,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联系现实的话,比如说道路安全,全球每年有135万人死于车祸,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是很多悲惨的故事。我常给同事讲一些案例,说的时候眼泪止不住。所以,我的梦就是哪怕一年能拯救五十万,或者二十万人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以速度限制为例,欧洲经委会之前有公约,但是要求得并不严格。把规定变得严格,可能有些成员国不能马上同意,但是我们做说服工作,让他们同意。如果大家真正把这个速度控制住了,会拯救很多生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加快推进,尤其是中欧班列往返次数的不断增多,“保证运输过程中货品一次性通过”成为了越发紧迫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从欧洲经委会的角度出发,李玉伟认为中国应善于在相关规则制定过程中参与并做出贡献。
“(这是一个)要当规则制定贡献者,还是等规则制定好了再加入的问题。”他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如果别人都制定完、通过了相关条款,中国再加入进来,有不满意的也很难改了。”
欧洲经委会是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五个地区委员会之一,主要职责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委员会目前有56个成员,除了欧洲国家外,还包括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和中亚国家。欧洲经委会源自欧洲,欧盟成立后,成员国道路之间的协定都采用欧洲经委会标准。
去年2月,欧洲经委会可持续运输司迎来了一位中国司长,让这个几乎全由欧洲人构成的国际机构颇为震动。
“在欧洲经委会任职前,李玉伟先生在亚太经社会(UNESCAP)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当下全球的变化和挑战,相信他能够带领我们走得更远,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欧经委会在做出任命决定时的声明中写道。
李玉伟告诉澎湃新闻,在美国要跟“全球化”脱钩的大背景下,欧洲经委会想给机构带去新契机、新方法。
“‘一带一路’其实是给欧洲经委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和平台。”李玉伟在专访中认为自己在这个时刻被任命为该机构高层,“或许是他们注意到了我在亚洲的工作成果,欧经委会希望我带领这个部门走得更远。”
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PPP合作谅解备忘录。
去年9月,欧盟发布“欧亚互联互通战略”,表示将同亚洲国家加强合作。欧盟委员会称,欧盟将“基于规则”与亚洲的实际相结合,重点打造交通、能源、数字及人际交流网,与亚洲国家和组织建立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李玉伟1983年成为运输工程师,在中国内河运输、海运和公路运输等多个领域拥有13年工作经验;1996年初正式加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运输司担任内陆水运官员,之后在运输基础设施、陆路运输便利化和运输政策不同方向工作。
欧洲经委会可持续运输司核心职能包括在欧洲经委会区域发展一个综合、有效、安全和可持续的内陆运输系统和制订内陆运输领域的国际法律文书,从而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
“一带一路”给欧经委提供了更大机会
澎湃新闻:“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发布之后,欧洲有观点认为它可以与中国“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对接,您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国际组织的官员怎么看?
李玉伟:我所在的欧洲经委会对“一带一路”看法十分正面,很希望跟中国合作。我的一项工作跟“一带一路”有紧密联系,就是欧亚交通互联(Euro-Asian Transport Links)。
2002年开始,欧洲和亚洲34个国家坐下来谈,欧亚交通互联这个项目确定了优先发展和合作的主要欧亚公路和铁路路线。“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的国家、条约,基本上都包括在里面了。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一对一方式,算下来要完成谈判可能要花三十年。如果都谈成了,最后结果肯定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利用现有多边平台,东西都已经是现成的了,谈判效率会高很多。如果有新的需求,可以拿到多边平台再商讨,对现有规则做进一步补充、发展。
“一带一路”上,实际参与运输的人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口岸检查得要走很复杂的程序。我亲眼见过,如果不走程序,会被关口要求轻点一集装箱的货。欧洲经委会所做的工作和职责就是可以通过公约条款来限制这种行为,这样交通会变得更通畅,成本费用也降低了,贸易也发展了。
今年5月,中国海关总署刚刚宣布将全面实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公约》),现在中国海关所有口岸都可以用TIR单证。
在车辆方面,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个成员,中国已经加入欧洲经委会三个公约了。
澎湃新闻:您的观点是,中国可以加入欧洲经委会的公约,以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进程?
李玉伟:我想先提两个问题,首先是 “共同的标准”的问题。双边谈判只能谈两国之间的问题,涉及到其它国家就没办法了。欧经委的公约也是经过多年艰苦谈判,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涉及对交通发展的不同理念,现在国际上主流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既考虑到基础设施的衔接,也要兼顾环保、安全、效率。可以说世界上99%的国家都接受这个概念,国内谈得也很多。要落实到交通运输上,实际上就是这四个方面——绿色、效率、经济,安全同样必不可少。
在“共同的准则”和“理念”这两个问题上,欧洲经委会可以为“一带一路”发挥实质性作用,欧洲经委会在欧亚交通衔接方面的公约和协定已经很成熟了。
中国和欧洲经委会已经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运用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颇丰。但欧洲经委会一直离中国比较远,还没有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紧密合作。
需要说明的是,欧洲经委会不只有公约,还有各种谈判机制。如果“一带一路”有什么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通过工作组协商,把更多的条款和规则加进去。
基础设施的使用其实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更复杂,如果“一带一路”真正能够通畅了,发挥作用了,到时候还是要采用共同的标准。必须要走这一步,没有别的办法。高效的交通运输要求四通八达,这就要求道路有共同的标准。
理解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亚洲、非洲、拉美和欧洲的国家,那么大家以什么为基础,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其实是给欧洲经委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和平台。欧洲经委会是联合国的五大区域机构之一,但是从交通来讲,我们提供全球的服务。欧洲经委会源自欧洲,欧盟成立后,成员国道路之间的协定都采用欧洲经委会标准。因为这套标准施行得很成功,冷战结束后,其他国家也希望互联互通,因此也加入了,来借鉴欧盟成功的经验。
欧洲经委会总共有59个公约,涵盖铁路、内河航道和公路,也包括便利运输、基础设施衔接和安全。安全毫无疑问是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各国才能开展健康的运输联系。
澎湃新闻:对在欧洲或想进入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有何建议?
李玉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比较闭塞,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可能对外面真正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外面通常有共同的标准,中国人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有时候这样是好的,但有时候又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跟外界无法接轨,中国的产品或者在国外的投资合作就容易出现纠纷,受到别人的指责攻击。
这应该说是一个过程,中国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了,下一个阶段应该考虑采用更高的标准,对制定标准做贡献。中国有许多自己的好的经验,好的研究成果,把这些东西在国际舞台上转化成国际标准,可以当一个规则制定的贡献者。
这么做的前提是,要想清楚究竟是创造所有的东西,还是选择对国际规则做贡献。不是说所有领域的国际规则都已经有了,如果真正没有的,可以创造。如果已经存在,可以为它做贡献,或者按照这个标准来。要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也要遵守这些规定。
从国内来讲,在汽车方面,中国企业的参与程度比较高。欧洲品牌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在本国国内也是同一标准,不参加(达标)的话,要跟他们竞争就会处于弱势。
在国外汽车市场,很多国家不准入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如果大家采用同样的标准,就可以在同一水平上竞争。
在无人驾驶车、新能源车还有传统车的技术标准上,中国都很积极在参与;但是在跨境运输、交通安全上,还要跟国际接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

就从交通运输来讲,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欧洲强调的是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一切一定要是在规则和标准基础上的。在今年的国际交通论坛(ITF2019)上,欧盟运输署署长也再三强调“共同的规则和标准”,这是他们的一个理念。欧洲原先是很多小国家,后来组合成欧盟,联盟内的陆路运输安全是通的。但是如果没有共同的规格和标准,这些车要怎么跑?
如果把中国制定的标准拿出去说,可能别的国家不接受,但是你拿出来的是国际标准,可能别人更容易接受。所以有时候做国际规则的贡献者可能更有利。
“追梦”:严格交通规则拯救更多生命
澎湃新闻:这是一家在欧洲的国际组织机构,为什么任命了一位中国人担任司长?您接到任命时有没有感到惊讶?
李玉伟:欧洲经委会可能看到我为亚洲创造的成绩,希望我到欧洲为他们创造新的基础。这个组织基础深厚,制定了许多协定和公约,但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新变化,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这是他们的一个瓶颈。
之前我在亚洲做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开创性工作,从《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定》、《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跨界运输协定》,可以说把互联互通从零开始做出了一些成型的东西,加上一些促进亚太地区区域框架的举措,与欧洲经委会的工作很接近。
欧洲经委会经过多年的沉寂,现在也希望活跃起来。他们对我其实寄予了很高期望,领导和同事对我也很支持。
澎湃新闻:就职一年多后,工作成果如何?先后在中国、亚太及欧洲交通运输领域深耕,您的工作风格是怎样的?
李玉伟:我去年2月上任,工作一年多有三个比较看得见的项目。
一个是联合国道路安全信托基金。这是一个致力于改善全球道路安全的基金,重点加强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和市政当局制定和实施道路安全方案的能力,把它建立起来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二十年来,道路安全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尽管全球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数量仍然控制不住。设立基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理念,一个观念性的变化,就是发展国家的安全交通系统。
过去人们都是分散地看交通事故,比如车辆本身或者交通规则,或是事故处理和儿童乘车安全等等,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把道路安全看成一个系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基金就以此作为理念,推动带动在各个国家的相关投资,完善国家安全交通系统。这应该说能为全球交通安全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第二个是欧洲经委会的交通运输2030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之前酝酿了很长时间,但是迟迟做不出来,我就职后一直在推进。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同意且正式通过了,战略处于实施阶段。通过这个战略也替欧洲经委会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就是做专业化的服务。
航空有国际民航组织,海运有国际海事组织,到了公路铁路,究竟是谁来做这个工作?谁来提供国内的规则制定、全球的规则制定标准?我们现在的定位就是为各个国家提供国际规则的制定,真正成为规则制定者。
我之前听说欧洲人不太愿意工作,但我现实中看到的不是这样。我给同事们提出的工作都很有挑战性,工作量也增大了,他们会加班加点地完成。
这一年多来能做成不少工作,要感谢他们。他们让我很吃惊,也彻底改变了我对欧洲人的印象。其实我大多数时候不会去想他们是哪国人,我们长期在联合国工作,我在联合国23年了,觉得我们都属于联合国。
我可以说从工作之后一直都在“追梦”,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联系现实的话,比如说道路安全,全球每年有135万人死于车祸,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背后是很多悲惨的故事。我常给同事讲一些案例,说的时候眼泪止不住。所以,我的梦就是哪怕一年能拯救五十万,或者二十万人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以速度限制为例,欧洲经委会之前有公约,但是要求得并不严格。把规定变得严格,可能有些成员国不能马上同意,但是我们做说服工作,让他们同意。如果大家真正把这个速度控制住了,会拯救很多生命。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
推荐新闻
- 【 新闻 】 隔空互怼后 美国女主播约辩中国女主播...
- 【 军事 】 志愿军何以在上甘岭战役中完胜美军
- 【 财经 】 山东首富张士平住进ICU 家族财富650亿
- 【 体育 】 大连一方更名大连人 完成中性化变更
- 【 娱乐 】 张柏芝生日获儿子赠手绘贺卡:你是最...
- 【 科技 】 哈啰顺风车上线三个月后
- 【 教育 】 中科院研究生遇刺前给凶手拍了张照片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