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 德媒称,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女发言人说,爱因斯坦在1954年写的一封信今天以240万美元(约合1651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拍卖,在这封信中,爱因斯坦称“上帝”这个词是“人类弱点的产物”,同时他还在信中仔细思考了自己的犹太身份。
据德新社12月4日报道,在写给德裔犹太哲学家埃里克·古特金德的这封信中,爱因斯坦对宗教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判,称《圣经》是“一本古老但相当原始的传奇”。
报道称,这位物理学家在他去世前一年写的这封信中说:“‘上帝’这个词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弱点的表现和产物。”
【延伸阅读】拍卖会上信件惊现爱因斯坦“预言” 纳粹上台前10年预知危险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法新社)
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美媒称,在标明日期为纳粹上台10年前的一封信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提醒自己的妹妹马娅提防未来严重的危险。这封信现在以39350美元(1美元约合6.9元人民币——本网注)的价格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拍卖会上售出,成交价几乎在拍卖行原本估计的20000美元基础上翻了一番。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11月15日报道,1922年,当时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边缘政治人物,因为在啤酒馆发表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人民公敌”的煽动性演讲而小有名气。一年后,希特勒因叛国罪被捕入狱,但迅速发展的极右翼运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铺开。在1919年至1922年间,一个名为“领事组织”的派别谋杀了350多人,其中许多是犹太人,包括德国外长、爱因斯坦的密友沃尔特·拉特瑙。
报道称,警方曾警告这位物理学家说,他也可能成为目标。由于害怕有生命危险,他逃到了德国北部一个未知地点(被现在人们认为是基尔市),并取消了一些即将举行的讲座。他在这封信中警告说,要小心德国和意大利“正在酝酿中的经济和政治黑暗时期”。

爱因斯坦提醒自己的妹妹提防未来严重危险的信件被拍卖。(路透社)
正如他在写给马娅的信中所说的那样,爱因斯坦采取了有先见之明的做法,与德国政府保持距离,并确立了自己没有大学终身教职的“自由人”身份。(1933年,纳粹通过法律禁止犹太人担任任何官方职务,包括在大学任教。——本网注)
报道称,这封信详细记述了已经加入国际联盟一个下属委员会的爱因斯坦与“我的德国同事中的所有反犹太主义人士”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他对未来不确定的打算。
他写道:“我即将成为某种游方的布道者。这首先是令人愉快的,其次也是必要的。”这种四处游历可能救了他的命:1933年,爱因斯坦选择离开德国,最终在美国安顿下来并成为一名美国公民。
报道称,当马娅收到哥哥来信的时候,她正和丈夫生活在意大利。在不到20年之后,意大利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颁布施行了与德国已经实施的反犹法律相似的法律,从而沿着爱因斯坦在这封信中所预见的危险道路继续走下去。爱因斯坦邀请妹妹到新泽西州普林斯和他同住,她一直在那儿住到1951年去世为止。
(2018-11-19 13:07:09)
【延伸阅读】爱因斯坦日记曝光:担心中国人可能会取代所有其他种族
据英国《卫报》6月11日报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一份私人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其20世纪20年代的亚洲之行。这份日记近日出版。

日记写于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之间,记录了爱因斯坦对于旅行、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思考。在中国,他注意到“中国人吃饭时不会坐在长凳上,而是蹲着。孩子都无精打采,显得迟钝”。写完中国人“多子多孙”之后,他接着写道:“如果中国人依靠人口数量取代所有其他种族,将是憾事一件”,“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仅想到这一点就会带来难以形容的沉闷。”
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论文项目高级编辑兼助理主任泽埃夫·罗森克拉兹表示:“我认为爱因斯坦的很多评论让我们很不愉快——特别是与中国人有关的评论”。
罗森克拉兹编译了《爱因斯坦旅行日记》,该书刚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首次以独立版本出版,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日记原文的复印版本。

报道称,其他日记段落是为了身在柏林的继女而写,当时爱因斯坦和妻子正在亚洲、西班牙和巴勒斯坦旅行。作为备忘录,他将中国人描述为“更像是机器而不是人”。用罗森克拉兹的话来说,日记中还有“大量的极端仇女言论”,爱因斯坦之后更以敌视外国人的态度写道:“我注意到男女差别是多么小;我不明白中国女性具有哪种致命的吸引力,能让男子崇拜到要和她们繁育后代”。
相比之下,爱因斯坦对遇到的日本人看法更为积极:“日本人朴素、体面、总体而言非常吸引人”,他写道,“纯洁的灵魂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找到。没有人不会爱上并崇敬这个国家”。但罗森克拉兹指出爱因斯坦还得出结论称“日本对于智力的需求似乎没有对艺术的需求强烈——这是由于先天的秉性?”

“爱因斯坦将其他民族描绘成先天低劣是明确的种族主义标志。而担心中国人可能会取代所有其他种族,这种令人不安的评论也是最能说明爱因斯坦真实想法的”,罗森克拉兹写道。
罗森克拉兹称,虽然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当时可能比较普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编译/赵蕤诗)
(2018-06-15 08:01:42)
【延伸阅读】中国人“勤劳、肮脏、迟钝”?爱因斯坦日记引种族歧视争议
参考消息网6月14日报道 英媒称,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犹太裔、提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曾是联合国难民署宣传海报的大头像。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却揭示出他鲜为人知的一面:有评论人士称为“种族歧视”。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3日报道,这本新书是5月底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游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书中收录的主要是爱因斯坦旅行期间的日记,包括他对科学、哲学、艺术问题的思索,以及对旅途中遇到的人、见过的事的即时看法。
英国媒体日前有报道称,爱因斯坦在这些日记中表现出的对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歧视“令人震惊”。
英国《卫报》的文章举出了以下几个例子:
爱因斯坦称中国人“勤劳、肮脏、愚钝”。他注意到,“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树林里如厕那样蹲着……(中国人)安静、拘束,就连孩子看上去都很呆板、愚钝。”
爱因斯坦还写道,中国人“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强”。他随后对此观察的反思是,“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种族,那真是遗憾。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就连那样想一想都是无可言喻的悲伤。”
《卫报》援引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说,“其中许多评论都会令人感到不悦,特别是他说中国人的那些话。
“那些话和爱因斯坦伟大人道主义偶像的公众形象反差鲜明,读过之后再对比一下他的公开评论,感觉会很震惊。”
不过罗森克兰兹也说,那些日记是爱因斯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记录下的私人想法,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日记有朝一日会被发表。
罗森克兰兹是《爱因斯坦旅游日记》的编辑和翻译。
报道称,1920年代,爱因斯坦应邀前往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径上海做短暂停留。
据官方机构上海档案馆的“上海档案信息网”报道,第一次是在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夫妇抵达上海。日本方面陪同爱因斯坦夫妇浏览南京路等市容、并在“一品香”吃午餐。然后听昆曲,逛城隍庙、豫园等。
同天,瑞典驻上海领事馆正式通知爱因斯坦,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1月14日,爱因斯坦夫妇离开上海前往日本。
1922年年12月31日下午,返回欧洲途中的爱因斯坦再度抵沪,逗留至次年1月2日。其间,爱因斯坦曾在当时的工部局礼堂做有关相对论的演讲,并参加上海犹太宗教公会在杜美路9号(后改建为杜美大戏院)为他举行的招待会。
《卫报》介绍说,新书中收录的另外一些内容,据信是爱因斯坦在旅途中写给在柏林的继女的。爱因斯坦在其中这样描写中国人:“就连那些被迫像马一样做苦力的人也没有表现出懂得痛苦的样子……经常更像自动机器而不是人。”
爱因斯坦还写道,“我注意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我不明白中国女人拥有哪些致命的诱惑力、使身边的男人无力自卫、只能去繁衍后代。”
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爱因斯坦描述,当地人的居住环境“肮脏,地面散发出恶臭”,他们“做的很少,需要的很少。简单的生命循环。”
相反,爱因斯坦对他所接触的日本人印象更加正面。他说,日本人“不炫耀、正派、总体看很有吸引力”,“人们只能去喜爱、敬佩这个国家”。
爱因斯坦的话算不算种族歧视?罗森克兰兹似乎认为:算得上。
他告诉英国《卫报》,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被指智力比较低下,爱因斯坦在他日记中谈到这个指称的“生物起源”,这些片段可以被看作“种族歧视”。形容部分人生来就差人一等,是种族歧视的一个标志。
罗森克兰兹还说,爱因斯坦曾说中国人或许会“取代所有其他种族”,这也很能说明问题。把外来“种族”看成威胁,也是种族歧视意识的特征之一。
不过在他看来,现代读者觉得冒犯性最强的片段或许是,爱因斯坦假装搞不懂为什么中国男人会觉得中国女人有足够的魅力、会去和她们生孩子。
罗森克兰兹认为,爱因斯坦确实发表了“为数不少的种族歧视、妖魔化言论,其中一些会令人极为不悦”。
报道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网站介绍,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携第二任妻子艾尔沙前往远东、中东,行程历时超过5个月。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前往该地区。
期间,爱因斯坦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停留,并曾两次短暂前往中国内地。他在日本讲学6星期,在巴勒斯坦停留12天,西班牙3个星期。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文章说,新书中“首次收录爱因斯坦在这次重要旅行期间的全部日记”。
文章还预警,日记中的一些段落显示出爱因斯坦对不同国家人民的“成见”,会引发人们质疑爱因斯坦对种族问题的态度。

爱因斯坦夫妇资料图片。(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2018-06-14 08:41:29)
【延伸阅读】爱因斯坦说过这些话?西媒盘点被杜撰的“爱因斯坦名句”
参考消息网5月15日报道 西媒称,爱因斯坦也许是被引用名言最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爱因斯坦名言并非出自他本人之口。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5月3日报道,爱因斯坦去世后依然活在所有人心中。然而,除了他在科学领域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很多他没有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也都被归在他身上,有的人甚至直接杜撰他的名言。英国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日前总结了一些并非出自他之口的爱因斯坦名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这句话一向被认为是爱因斯坦所讲。这句不容置辩的话语引起了人们对传粉昆虫的重视,但却忘记了世界上存在数千种传粉昆虫的事实。而且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说过这句话,此话的出处很可能是比利时养蜂人的一场罢工。
“事情应该力求简单,不过不能过于简单。”爱因斯坦并没有说过这句原话,这句话很可能是从他另外一句的确说过的话断章取义而来的。他的原话应该是:“不应否认任何理论的终极目标都是尽可能让基本元素变得更加简单且更少,但也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简单数据的合理阐释。”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这句话也存在类似问题。而最接近这句话的爱因斯坦原话是:“宇宙的永恒之谜在于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个奇迹。”
“上帝不会掷骰子。”据说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写给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博恩的一封信,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流传到全世界。然而,最有可能的原话是:“量子力学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但不会让我们更加接近老者的秘密。无论如何,我相信他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从未说过“老者”指的是上帝,实际上,“老者”很可能是对大自然的拟人化称呼。
报道称,有时人们还会把与爱因斯坦毫不相干的事归在他身上。有人说爱因斯坦曾说过:“占星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一个启发性的知识体。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非常感激它。”然而,爱因斯坦对占星术的唯一评论是在给法国自然学家欧仁·西蒙的一封信中说:“我完全同意你关于占星术是伪科学的看法。有趣的是,这种迷信是如此顽强,竟可以延续许多世纪。”
有人说爱因斯坦曾说过:“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可以被计算的,也不是所有能被计算的东西都那么重要。”还有人说他曾说过:“疯狂的定义是不断重复同一件事并期待不同结果。”但这些话的出处都无证可循。
报道称,无论如何,这些现象都表明爱因斯坦的话是如此具有权威。不过爱因斯坦对于自己变成权威似乎并不感到欣慰。他曾说过:“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编译/刘丽菲)
(2018-05-15 00:14:01)
【延伸阅读】外媒:爱因斯坦生前留给邮递员便签将在耶路撒冷拍卖
参考消息网10月25日报道 西媒称,爱因斯坦1922年访问东京时留给邮递员的两张便笺即将在耶路撒冷拍卖。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10月23日报道,95年前,爱因斯坦正在东京出席会议。当时他刚刚获得诺贝尔奖,一时间声名鹊起。某天一位日本邮递员来到爱因斯坦下榻的东京帝国酒店为他送信。或许是因为当地习俗邮递员不收小费,抑或是因为爱因斯坦随身没有带零钱,总之他没有给邮递员小费,但却又不想让邮递员空手而归,于是送给他两张便笺。
报道称,拍卖者称自己是那位邮递员的亲属,目前居住在德国汉堡。爱因斯坦当时对邮递员说:“或许将来这些便笺会变得比一般小费值钱多了。”
报道称,一张便笺上面用德语写着:“宁静谦逊的生活比纷纷扰扰地追逐成功更让人快乐。”另一张便笺就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上面写着:“有志者,事竟成。”
报道称,此前世人并不知晓这两张便笺的存在,现在也无从考证这两句话是不是当时声名逐渐远扬的爱因斯坦复杂心境的写照。
管理世界最大规模爱因斯坦藏品的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资料馆负责人托尼·格罗斯表示,尽管便笺没有科研价值,但可能会让人对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探知一二。
他表示:“我们就像在为爱因斯坦画像,而这些信息就像马赛克拼图中的一粒石子。”
报道称,这两张便笺将在10月24日在耶路撒冷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拍品均为与爱因斯坦有关的物品,其中还包括他在随后数年内写的信。(编译/刘丽菲)
(2017-10-25 09:04:48)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因为短短7个字 台湾有人当场“气炸了...
- 【 军事 】 从日本新型护卫舰谈日本海洋政策调整
- 【 财经 】 过半日本婴儿望活到100岁 政府出钱赶...
- 【 体育 】 菲米沙奇里进球 利物浦3-1逆转紧逼榜...
- 【 娱乐 】 曝钮承泽逼女星拍床戏称"为艺术牺牲"
- 【 科技 】 第三方iPhone快充线明年初到来
- 【 教育 】 50万元重金寻子:谁炮制了这场闹剧?
- 01 俄用“刺猬坦克”对付乌无人机
- 02 “1万乌军被包围”?俄乌各执一词
- 03 美空军“低风险作战”目标难达成
- 04 多国无人作战力量竞相发展
- 05 俄媒:欧盟推进构建“军事申根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