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闷雷”军医田竞 十余年研发多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闷雷”军医田竞 十余年研发多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2018年10月18日 19:56 北部战区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沈阳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田竞

仿佛是一种煎熬!

采访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沈阳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田竞,记者有种强烈的感受:“这个军医话忒少。”个头不高,外表清秀,笑容腼腆。一脸“书生气”的田竞似乎并不具备人们想象中的“领导气质”。交谈中,他最多的话是“嗯”“是”。

“这是颗闷雷!”一交流,院领导和记者的感受一样,不过他们的感受更深:军医田竞的缺点是“闷”,可优点也是“闷”。

为啥?因为“炸雷雨小,闷雷雨大”。10多年来,“闷雷”军医田竞于无声处响起了一个又一个“惊雷”!

10多年前,刚博士毕业的田竞决定把战伤救治作为攻关方向,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作为一个刚走上临床岗位的高学历骨科医生,研究战伤救治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不少人劝他,把心思放在临床上,很快就能出成果。可田竞态度坚决:作为一名军医,战伤救治才是主责主业。

一天晚上,《新闻联播》中一则外军战士被狙击步枪击伤的新闻引起了田竞的关注。“我军担负海外维和任务的官兵很可能会遭遇同样的危险。”如何有效救治枪弹贯穿伤,成了田竞研究的重点。

为了收集相关数据,田竞多次带领课题组成员赴某轻武器试验基地,进行动物致伤、现场救治及后送紧急手术相关治疗研究。

把冷板凳坐热,方能“瓜熟蒂落”。2013年3月,田竞从一本国外学术杂志上看到骨髓输液技术在国外儿童急诊急救中被广泛应用的消息后,他当即想到,这一技术能否应用在我军伤病员的救治上?

严寒条件下,伤病员存在低温、失血、紧张甚至饥饿等情况,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难度较大。国外的骨髓输液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但需要暴露胸口和骨盆,容易造成冻伤。如何更好地应用此项技术,并且避免冻伤?田竞将此作为重点攻关的课题。

一晃两年过去了,研究成果并不明显,课题组一些成员产生了顾虑。特别是年终总结时,看着其他战友在学科领域取得的成绩,不少人心中产生了波动,有人甚至对其研究方向提出质疑。

田竞再度“闷”了起来,他不动声色地继续带领大家攻关。他们很快发现,在足跟部输液更符合寒区特点,不仅身体暴露在外面积少,而且跟骨骨髓腔较宽大,更利于输液。成果出炉后,申报军队科技攻关课题,成为该医院2015年新申报课题中唯一被批准立项的一个。

一次冬季战伤救治技术考核,原本应在1分半时间内完成的伤员止血包扎操作,却用了近4分钟。咋回事?一个细节吸引了田竞注意,他发现很多官兵都不由自主搓着双手取暖,“是气温!”

“如何才能在严寒条件下维持双手的恒温还不影响救治操作?”田竞明白,必须得有一副手套,一副既保暖又如外科手套般灵活的手套。他查阅大量资料,自费购买各式各样的手套进行对比,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经过10余次修改,田竞逐步解决了手套设计中保暖不够、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去年底,这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个人还被沈阳联勤保障中心评为“十大保障打赢尖兵”。

10余年潜心研究战伤救治,田竞不仅出版了专著《战伤现场救护手册》,还有多项战伤救治研发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成果获得专利。而熟悉他的朋友却说:这些远远不能代表田竞的成就。

田竞简介

200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从事创伤骨科工作近20年,熟练开展四肢及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目前专职从事足踝外科工作,对足踝部骨折、韧带损伤及跟腱损伤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急性跟腱断裂伤的微创手术治疗。熟练开展拇外翻、锤状趾、青少年扁平足、马蹄内翻足的矫形和足踝部小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现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足踝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细胞学会骨缺损修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骨科专业委员会足踝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足踝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足踝外科分会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具备14年机动卫勤分队组训工作经历,熟悉我军战现场救治装备器材;先后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中美联合人道主义救援演练等大项任务,并担任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业务副队长,熟悉外军一线救治器材和理念;曾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维和回国后先后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等卫勤期刊发表外军保障研究、机动卫勤分队组训研究和海外军事行动研究等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先后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3部,参编10余部,获专利授权12项。担任军队课题“寒区战伤救治用跟骨骨髓输液技术”负责人,另承担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科研成果“新型战伤自救互救教学与考评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寒区战术战伤救治用超薄发热手套”和“伤病员后送生命体征预警装置”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编辑感言

接纳“不完美的完美”

■张磊峰

军营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见得有风光无限的过往,不见得有众口一词的好评,甚至,他们还会有些小个性、小瑕疵,但他们真实地行进在这个浩荡的时代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印。

调研中,一名基层的同志坦言:“希望能在你们版面上看到一些比‘小咖’分量重些,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咖’类的典型人物,他们不用那么完美。”

一句“不用那么完美”,让我们内心一颤。是的,正因这份“不完美”,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真实的故事;正因这份“不完美”,能让我们探寻到更多的“真善美”。我们推出“非典型新闻人物”的初衷,即是呼应读者的期盼,在聚焦改革强军的壮阔进程中,在追求那些并“不完美的完美”中,去感悟那一抹抹人性的光明。

古人云:一默如雷。是说有内涵的沉默并非无声,犹如巨雷蓄势待鸣。我们衷心期待“闷雷”军医田竞,于无声处响起更多的“惊雷”。

战伤足踝闷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