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跨越70载,“新兵”和“烈士”深情回眸

跨越70载,“新兵”和“烈士”深情回眸
2017年12月25日 01:56 东部战区

70年前一场战斗中,陆军某旅三连一排长郑益言壮烈牺牲。12月22日,新兵下连当天,战友们将烈士雕塑迎回连队。

冬日暖阳,天朗气清。官兵们队列肃立在连队门口的道路两侧,护卫官兵缓缓拿起雕塑走向连队,擦拭一新的战斗装备也列阵等待英雄到来……

“老排长,咱们回家了!”上午8时整,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三连“新兵下连暨英模回家”仪式同步展开。全连官兵身着笔挺的军装,精神抖擞地在连队两侧整齐列队,迎接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郑益言”全连齐声答到!此刻,忠魂不再孤寂,英雄,就应该被尊重。翻阅历史的足迹,现任一排长陈荣华在台上动情讲述70年前那场战斗。1947年12月,在山东莱阳城战斗中,三连负责拔点任务,敌暗火力点久攻不下。这时,排长郑益言挺身而出,冲向敌暗堡,身中数枪后,一步一步爬向敌碉堡后引爆身上炸药包壮烈牺牲,但由于战事紧张,战友们含泪将他埋在当地的一片山林之中。战斗后被华东野战军13纵队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连队所在排被誉为“郑益言排”。

英雄壮举,精神永存.。70年来,历届营队党支部却从未停止对烈士的寻找。他们把烈士的姓名,生前职务、年龄等内容一一造册,依托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烈士信息,广泛收集资料,寻找烈士亲人。刚上任不久的指导员王冬查阅历史资料中却没有查到郑益言是哪里人,后人更无从得知,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对烈士的寻找。于是他积极与地方沟通联系,打电话到民政局后得知莱阳城战斗中的烈士埋在当地的一个叫红土崖烈士陵园内,和馆主取得联系后才知道,陵园内埋了近2000个英雄烈士,而仅有500余人有墓碑,这里面却不包含郑益言。

营长在台上讲话

指导员在台上讲话

“他没有家人,连队就是他的家,他没有墓碑,我们就把他接回来。”素有‘巧匠’之称的战士王涛主动请缨为英模做雕塑,不到一周就顺利竣工。该连指导员王冬对记者说道:“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不能有任何停滞,新兵下连第一天就让他们接受精神上的洗礼,这样能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名烈士就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庄严的纪念就是一次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激励。仪式最后,全体官兵在郑益言雕塑前大声庄严宣誓:“不忘初心,奋勇前行,永葆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本色……响声不绝于耳、直冲天际。”

一面锦旗就是一个血性故事。作为全旅荣誉班排最多的单位,仪式刚结束,一场“荣誉旗下讲战斗故事”活动便立即展开。班排长动情讲述革命先烈英模故事,引导新兵从一个个鲜活的战斗故事中体会当代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趁热打铁思想不断线。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展了“学习英模为什么、坚定信念靠什么”群众性大讨论,帮助新兵坚定奋斗目标,树立勇于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战斗精神。

刚刚在新兵结业考核中斩获手榴弹投远、战术比武等多项名次的优秀新兵顺利在活动中露出坚毅的表情说道:“新征程,我们准备好了。”

该营教导员廖华兴介绍:“单位经历了改革移防转隶,驻地可以变,但对连队传统的赓续,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能变。郑益言的“看我的,跟我上”共产党员本色更应该在新时代发扬好,继承好,“郑益言”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全营官兵的共同财富。”

作者 | 史亚翔、陈拓

图片 | 庞钧铭、郭宏阳

编辑 | 左海亮、靳奎

阳城官兵陆军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