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艾格林空军基地新闻稿,美国空军于7月28日进行了AGM-183A空射高超声速武器的第二次试射。而这次试射虽然成功地解决了今年4月份导弹首次试射时遇到的弹机无法脱离的问题,却因发动机拒绝点火工作而再次发射失败。相比于已经多次执行战斗巡航任务的俄罗斯匕首空射高超声速导弹,可以说美国在空射高超声速武器领域的进度已经落后了相当之多。这也不禁让我们疑惑:一直以来以“科技力世界第一”自居的美国人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相比于俄罗斯的9-A-7660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美军AGM-183A本就有更高的技术难点。从2018年普京发表国情咨文开始,我们便简要的分析过9-A-7660匕首可能只是一款经过了简单改装的伊斯坎德尔-M短程弹道导弹。这种弹道导弹即使是陆基发射,末端速度依旧可以轻松地突破高超声速武器5马赫的“门槛”。在飞机为其赋予了一个初始动能和重力势能后,达到这一标准更是毫无压力。因此俄罗斯人对匕首的定义,大概率只是打了一个“高超声速武器”概念的擦边球。比如现代坦克炮发射的APFSDS炮弹中就有很多初速度超过了5马赫,如德国DM53/63等。但一般宣传中不会将这种传统武器列入高超声速武器的范畴,狭义的高超声速武器只包含高超声速滑翔体。
之所以说匕首不是高超声速滑翔体也不是空穴来风。第一个证据是其发展脉络:目前,已知俄罗斯正在研发的高超声速武器共有三种,一种是用于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的战略武器——15P771先锋高超声速滑翔体;一种是舰载的3M22锆石高超声速反舰巡航导弹;最后一种是米格-31K战斗机运载的9-A-7660/Kh-47M2匕首空射高超声速武器。其中前两者的发展脉络是相当清晰的,苏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着手研制一种项目代号为4202工程的,配备滑翔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该项目在1987年正式立项,在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夕曾经进行过2次试射。不过在苏联解体后,该项目的发展因经济、政治等多重原因陷入停滞。
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美俄关系转冷和美国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俄罗斯于2002年重启了高超声速战略武器的研发。这一干又是十几年,直到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推出国情咨文时,先锋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才初具成果。2019年12月29日,装备了先锋高超声速武器的一个导弹团才正式开始战斗值勤。至于锆石导弹则是在1995年莫斯科航展上就展出过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载具(HELA)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之下,匕首则像是在2018年突然“凭空出现”的,在普京2018年的国情咨文前,外界没有任何关于这种导弹的信息。而就在普京公开这种导弹的研制之后不久的2019年,匕首居然先于先锋和锆石开始执行试验性的战斗巡逻任务了。据此,我们推测匕首应该是一个用现有成熟技术发展而来的“短平快”的项目,很难用上高超声速滑翔这种需要进行海量试验的新概念技术。
此外,普京公布匕首导弹的存在时,曾经播放过一个与匕首导弹相关的短片。其中就包括高速摄影拍到的匕首导弹命中地面目标的画面。对画面中的模糊弹影进行分析,其长径比约为7:1,与米格-31K挂载的匕首导弹全弹长径比大致相当。其外形也更接近匕首导弹整体而非弹头部分。可以基本推测,这种导弹的助推器燃料耗尽后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继续使用自身的气动舵面控制导弹。而这样的构型显然不可能“滑翔”起来。
而美军AGM-183A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助推-滑翔高超声速武器。其弹头部分被整流罩包裹,导弹在助推器的推进下爬升至空气稀薄的高空后,弹头整流罩分离露出其中的高超声速滑翔体。此后,助推器燃料燃尽关机并与弹头分离,弹头开始进行高超声速滑翔。
除了原理上更复杂以外,AGM-183A对发射平台的要求也显著低于匕首:目前能够携带匕首导弹的发射平台只有米格-31K战斗机。该型战斗机的实用升限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高达2.83马赫。在超过2万米的高空以超过2马赫的速度下,其发射的任何武器都将获得极大的射程提升。可根据俄方公布的信息,米格-31K+匕首的组合体作战距离不过2000公里;即使换用更大的图-22M3作为载机,组合体的作战距离也只是能够提升到3000公里而已(也有俄媒称这一射程不包括载机本身的作战半径,但这并不符合逻辑因此并未采用这一说法)。考虑到米格-31本身的作战半径就有700公里以上,匕首在米格-31赋予的巨大的初始能量的加持下射程依旧只有约1300公里,其在性能方面也完全算不上出色。
AGM-183A目前在使用的发射平台是上世纪50年代服役的B-52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只有0.85马赫,实用升限也只有15000米。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飞不高也飞不快的平台上,AGM-183A竟然能达到1600公里的最大射程。考虑到AGM-183A还要比匕首短了一米以上,能够达到这样的性能属实相当难得。
在已经发展了空射高超声速武器的三个国家中,俄罗斯算是起步最早,技术难度最低的一个;另一个新型大国虽然采用了助推-滑翔这种技术难度较高的发展路线,但本质上同样是陆基导弹上飞机,并没有对导弹的外形尺寸、重量做什么限制,一架中型轰炸机只能在机腹挂载一枚导弹,实战能力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三国中,美国的AGM-183A,采用了技术难度最高的发展路线,对发射平台的要求最小,导弹的尺寸最小,因此其研制难度也是三国空射高超声速武器中最大的。加之其立项时间最晚(2018年才正式立项),因此即使其实在三者中最晚服役的,也算得上情有可原。
然而美军这两次高超声速武器发射的失败却似乎和其较高的技术难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不管是导弹不愿意脱离挂架,还是导弹脱离了挂架后不愿意点火启动,都算得上是相当“弱智”的问题。虽然美军并没有公开这两次发射失败的实际原因,但一般想想也能想通这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脱离挂架的问题就不用说了,这次的发动机不点火其实问题也不难解决,要知道对于一款固体火箭来讲,怎么让它在不该点火的时候不着火要比让它在需要点火的时候成功点火难得多。这次的事故甚至不排除只是导弹在装配的过程中,某个人忘了给助推器的点火器接线。
这种说法虽然完全是我们臆测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事实上,今年2月美军在AGM-18A的挂载试验中就出现过“飞行过程中导弹发生异常颠簸”的问题。事后,美国空军高超声速武器项目负责人怀特表示“虽然我们抱着一种希望尽早、经常遇到失败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在我们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教训时才有效的。如果我们只是忘了按照检查表(check list)检查武器的状态,或者没有拧紧导弹尾翼上的螺栓而导致失败,那这样的失败就是不可接受的”。这其实暗暗指出了2月份导弹挂载试验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低级疏忽而导致的。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因为这种低级失误而导致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制进度被拖延是不是有点……诶?进度被拖延?这几次失误造成的后果也导致美国国内出现了很多阴谋论的声音。比如美国政府和军方对项目工期追得太紧,忽视了项目研发的客观规律,导致研制进度跟不上美国政府和军方定下的时间表。因此,研制团队只能“下一盘大棋”,通过人为制造低级失误的方式将项目时间表向后拖延,每次试验都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但试验却又完全没有成功。借此,科研团队可以借着“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把螺栓拧好”的名目获得更多的时间解决更加关键的技术难题。虽然这种说法只是阴谋论,但想要验证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倒也不难,毕竟类似的事情他们已经做了不下三次,再来一次也只能算是轻车熟路。所以,如果下一次AGM-183A的试验再出现一些类似于助推器点火了但是整流罩不愿意打开或者整流罩打开了但是弹头不愿意分离的问题,大家也用不着太过惊讶。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推荐新闻
- 【 新闻 】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62例、无症状32例
- 【 军事 】 【校场】美国“拉闸式”撤军后的阿富...
- 【 财经 】 国家卫健委:5月31日后均可生三孩
- 【 体育 】 奥运-男子双杠邹敬园超高分夺冠
- 【 娱乐 】 日媒曝福原爱复出享破格待遇:解说酬劳...
- 【 科技 】 年薪涨2个月,互联网人:@老板,懂?
- 【 教育 】 上海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联考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