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校场】乌克兰到底会不会爆发第二次顿巴斯战争

【校场】乌克兰到底会不会爆发第二次顿巴斯战争
2021年03月18日 17:13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关于乌克兰的局势成为了新的热点,互联网上流传有多段“交火视频”,并且流传有“乌克兰政府军向前线运输重型装备”的视频,仿佛乌克兰已经准备好孤注一掷大干一场,踏平东乌。也有好事者在微博乃至QQ群中化身“战地小说家”,信誓旦旦的声称“乌克兰已经损失了XXX辆坦克”。那么乌克兰政府军与东乌克兰民兵武装之间现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所谓的“爆发大规模冲突”又是多大的规模呢?

  从乌克兰政府、乌克兰媒体、顿涅茨克媒体乃至俄罗斯媒体的官方网站上来看,到目前为止,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并没有什么“激战”,仍然处于双方日常冷枪冷炮状态。以顿涅茨克宣传机构公布的为例,其有关乌克兰政府军的新闻有:在3.17日指责乌克兰政府军第28旅在顿涅茨克以西的Maryinka检查站附近安放了19枚TM-62反坦克地雷;在16日对顿涅茨克实施了4次火力打击,发射了40枚弹药(此处指超过12.7mm的武器),17日指责乌克兰武装部队在停火期间进行了21次射击,发射了102枚弹药。在当地算的上大新闻的则是在3.10日,一名士兵在乌克兰军队的炮击中身亡,同时炮击损坏了“一条燃气管道”和一个村庄断电,同时顿涅茨克宣称作为报复摧毁了基辅方面的一个迫击炮阵地。

  我们再来看看乌克兰军方的记载,根据乌克兰军方的新闻部门披露,2月23日,顿巴斯武装向乌军阵地开火20次,1名乌军士兵在炮击中阵亡,另有2人受伤。2月26日,顿巴斯武装向乌军阵地开火14次,乌军11名士兵受伤。2月28日,顿巴斯武装向乌军阵地开火7次,1名乌军士兵在炮击中阵亡。3月1日,顿巴斯武装向乌军阵地开火7次,乌军9人受伤。在9日,顿巴斯武装的炮击最为猛烈,达到21次,此后又在10日对乌军进行8次攻击,造成1名乌军士兵在炮击中阵亡。此后乌克兰军队记录到的攻击次数逐步回落到每日10次左右,且仅14日有一人受伤。

  可以看出,虽然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违背停火协议,但结合记录来看,双方的开火记录能相互对应。例如3月10日的乌军伤亡与遭受的攻击次数猛增,与顿涅茨克宣称为了给在炮击中遇难的士兵复仇而摧毁基辅方面迫击炮阵地这一说法是对应的。也能从逐步平稳的冲突和伤亡记录中看出,本次冲突双方都有所克制,炮击更像是例行公事,并且冲突中使用的装备级别和次数正逐步回落到去年水平。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次冲突相比去年较为激烈,且有乌克兰内务部长在三月初接受电视采访时的豪言壮语:乌方准备采取措施“收复”顿巴斯领土,“一切准备就绪”,正是这些客观因素为国内自媒体提供了创作的空间。那么这次乌克兰局势为何会再次紧张起来?

  乌克兰局势的实际上比较复杂,虽然在2020年7月22日,乌克兰问题三方联络小组(乌克兰、俄罗斯、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与顿巴斯地区民间武装代表就顿巴斯地区实施全面停火达成一致。并且做到了整个2020年的152mm和122mm榴弹消耗数量少于2017年9月。但正如同之前的一切停火协议一样,第三方组织对双方违背交火的人很难进行惩罚,而吃亏的另一方往往想报复回去。于是和之前的停火协议一样,开始一段时间,大家和平相处,某一天有人耐不住开了一枪后,大家又回到了从前。当然这种缺乏约束也与明斯克协议并非是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有关,俄罗斯杜马甚至没有考虑过批准该协议,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共识”。好在由于重武器在这次协议后被撤走,交火等级到现在仍然较低。

  不仅是这种双方的互相不信任和缺乏协议的有效监管,破坏了和谈的成果,双方领导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在加剧着对立。目前一般认为,这次冲突加剧的直接原因是在2月1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以涉嫌从事恐怖活动为由,对亲俄政党领袖梅德韦丘克实施制裁。而此人号称乌俄对话的调解员,能与普京定期见面。在2月25日,乌克兰总统泽林斯基在参加社区与地区理事会议时候表示,将全力重建距离前线仅22公里的马里乌波尔机场(位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之间)。而顿涅茨克当局则在3月4日宣布“解除封印”,允许其炮兵对乌克兰政府军进行攻击。最近几日,顿涅茨克当局指责乌克兰政府部署了22辆T-64坦克和5门自行火炮,基辅当局也指责顿涅茨克部署了数量不明的坦克。不过前线的增兵并不就等同于战争正在预备中。俄罗斯学者则推测,这也与泽连斯基支持率降低需要满足民粹需求有关。

  乌克兰在前线的增兵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冲突升级,需要做出强硬的姿态,还有一部分原因则与最近 “庆祝节日”有关。因为这个3月不怎么平静,一方面在3月9-27日,俄罗斯将与白俄罗斯举行联合军演,且3月17、18日是俄军战领克里米亚的周年纪念日,俄军不仅下令位于顿巴斯地区的部队加强战备,还将于克里米亚半岛举行演习。这些敏感的行为都会迫使双方增兵来维持局势。更何况,乌克兰军队现在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甚至可以说,不具备发起大规模突击作战的条件。

  从目前的部署情况来看,乌克兰军队目前的部署属于一字排开的阵营,这种部署常见于战线稳定的驻防或者拉锯战时期,并不适合攻势作战中需要突出重点的情况。另外根据顿涅茨克情报部门在火车站发现的坦克数量(22辆T-64和2台箭-10防空系统在阿尔特莫夫斯克车站被发现)来看,基辅方面是将装甲力量拆分到比营还小的单位分散部署。这也侧面证实了基辅当局对这批坦克的运用更多的是作为前线施加压力(最多也就是冲突中引领步兵拔几个火力点),而不是作为整建制部队投入战役中。

  其次,当前的天气也并不适合任何一方发起行动。由于乌克兰的冬季融雪刚刚化去,目前广阔的田野正处于泥泞的无路季,这非常不利于装甲部队的行动。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政治上,乌克兰并没有做好准备。战争是政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乌克兰政府在对东乌发动攻势前必然要弄清楚俄罗斯的态度,由于东乌克兰并不与克里米亚相连,表面上是基辅当局对二者进行了分割,但实际上是乌克兰军队陷入了被半包围的局面。如果基辅想动员主力进行对顿涅茨克的突击作战,就很有可能被克里米亚的俄军闪击后方。即使陆地从克里米亚出兵在政治上风险较大,俄军也可以仅依托克里米亚的航空团对乌克兰军队的后方节点进行空袭,并一方面如同七年前那样派出“志愿军”在顿涅茨克包围乌军。

  从欧洲角度来说,欧盟乃至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也并不希望战争爆发。虽然包括波兰在内的原东欧国家仍有着对俄罗斯的恐惧,已经表现出砸锅卖铁也要遏制俄罗斯东扩的可能,但德国等欧洲大国却仍然选择了暧昧的绥靖政策。欧委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访问基辅同泽林斯基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没有乌克兰就没有欧洲。但在近日,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尔与欧盟驻莫斯科大使马库斯。艾德勒等高级官员共进晚餐,在晚餐会上透露出对目前欧洲过分支持乌克兰战争的担忧,认为有必要与俄罗斯发展新的关系。至于美国的态度,美国总统拜登到现在都没有和乌克兰政府通电话,所谓提供的军事援助也仅仅是援助而已——没有政客会因为一亿美元(还包括物资)的援助就打一次战争。

  美国对乌克兰的寡头和贪腐也非常不满,正如同抗战时期的援华物资变成了纽约房地产一样,美国政府,无论是之前的特朗普还是现在的拜登都明白乌克兰局势的复杂,因此其援助一直属于较低水平,或者提前要求希望乌克兰能进行改革。例如在3月1日,五角大楼宣布根据“对乌克兰国安援助倡议”,美国提供1.25亿美元资助,并且还能额提供1.5亿美元,但前提条件是乌克兰必须进行国防改革。对乌克兰政府而言,美国这是干涉内政,对获得利益的乌克兰寡头与政客而言这更是不可接受。因此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态度很可能会继续维持不咸不淡的态度。

  最后再来看看乌克兰可能的未来。谈到乌克兰局势就不得不提到诺曼底会议,但目前该会谈已经陷入僵局,法国指责俄罗斯没有对顿巴斯武装施加影响。乌克兰希望在今年4月召开新的诺曼底会谈并拉美国共同参会。同时为了应对克里米亚问题,乌克兰总统泽林斯基又在2020年9月23号的第75届联大会议中提出“克里米亚平台”,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收回克里米亚。但俄罗斯没有拒绝继续进行诺曼底会谈,特别是欧洲以解除制裁作为俄罗斯参会的交换条件下,俄罗斯很可能在4月重回谈判。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俄罗斯在应对克里米亚局势时直接嘲讽乌克兰“这是幻痛”,俄罗斯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负责人列昂尼德。斯卢茨基接受采访时更是直接表示不会退步,但在东乌克兰问题上则有一点暧昧。根据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耶尔马克在3月9日的演讲中,不仅提到了德、法制定的新和平计划“就等俄罗斯同意以继续诺曼底会谈”;还透露了一个消息:俄罗斯做好了结束战争,归还顿巴斯地区并遣返战俘的准备。因此在今年,也不排除在4月的诺曼底会谈后,为了缓和与西方的关系并推行“北溪2号”的俄罗斯,会在德法的劝说下放弃东乌克兰。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军队不仅可能会发起一场攻势行动,同样能知道消息的顿涅茨克民间武装也可能为了干扰和谈主动开火。但不管如何,至少因为域外大国不再介入而不会爆发如同2014-2015年那样的血腥战争。对乌克兰人来说,虽然克里米亚很可能成为未来乌克兰人心中永久的痛,但至少看到了东乌克兰回归的可能。对战区附近的居民来说,也许唯一的欣慰是有欧洲和俄罗斯的共同监督,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降低到最小。

乌克兰顿巴斯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热门推荐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